分类: “画圆战术”理论 |

“手不粘球,马不停蹄”,这是中国篮球老一辈球员留给中国篮球的宝贵财富。这句话很形象地比喻篮球比赛中进攻的节奏,球在球员之间来回穿梭,人在球的穿梭之中来回跑动,人与球在各种掩护、策应、突分和传切等基础配合有机组成的战术体系中进行有序的时间与空间的变化,这是篮球运动的本质和规律,也是现代篮球的发展趋势。
“手不黏球”是篮球比赛中快速传球或倒手的意思,“马不停蹄”是篮球比赛中球员快速穿插跑位之意,两者都是篮球比赛中战术配合的最高境界。一支实力较强的球队或者战术配合娴熟的球队,无论在快速反击还是在半场进攻中,一般都能真正做到“手不黏球、马不停蹄”。
北京男女篮老队友博客中长人的一篇文章,题目叫《后卫粘球是危害中国篮球队的严重“病毒”》,文章说:后卫粘球、后卫一个人运球过多,这个问题就像“病毒”一样感染了中国篮球队!这里说的中国篮球队是指中国男篮、中国女篮和国青,而且几代后卫皆如此,后卫运起球来不是一般的长,有时长达10多秒,不仅粘球,遇到阻力全成了站位式进攻,马不停蹄变成了站位观望,1人打4人看比比皆是。
中国几代后卫粘球、后卫一个人运球过多,后卫粘球、一个人运球过多的现象,决不属于后卫个人技术范畴的问题,而是属于影响、破坏全队快速灵活打法的重大、关键问题,是中国篮球缺失整体移动进攻战术的外在表现!中国篮球队如不彻底消除这个“病毒”,就很难恢复快速灵活打法的“系统”,就很难正常“运转”,很难战胜世界强队!
具有中国哲学特色的“画圆战术”秉承了中国篮球老一辈篮球人的打法与风格,在组织化、体系化、具体化、操作化、团队化、有序化上进行了点、线、面、体的创新与发展,将战略与战术,战术与技术有机地融入了“手不粘球、马不停蹄”的打法与风格之中,呈现出“球不上圈,画圆不止”哲学深意价值追求。
其一、随机落位,快速多元发动体现出“手不粘球、马不停蹄”。任何战术体系都有一个阵型落位的问题,大致有23、32、131、122、马蹄落位,在守转攻中,由于战机转瞬即逝,传统的停下来落位方式随着现代篮球高速发展而被打破,出现了随机落位就近就快发动的趋势和特点,这就要求控球后卫在快速推进前场的过程中4秒以内过前场,并做到“手不粘球、马不停蹄”,审时度势把握进攻随机落位态势,按照至少40种以上发动方式,第一时间发动攻势,第一时间传球,第一时间转入基本移动路线的运行轨迹上去。
其二、基本移动路线运行逻辑彰显“手不粘球、马不停蹄”。传球、反掩护、拆入、通过新的掩护拉出形成内、外、边的循环圆形拉动,将整个团队带进了整体有序展开的攻击战术中,两秒以内必须传球,否则就是违规。快速转移球,0.5秒必须做出选择,持球突破除外,这个规定就是希望球在手中不要停的时间超过两秒,只有快速传导球,才能 逼迫防守不断收缩调整,让其在无目的协防上付出代价。传球后不得呆在原地,而是按照基本移动路线移动跑位,这是“画圆战术”在体制机制上做出的刚性规定和硬性约束,既保证了球队行云流水般的战术连贯性与流畅性,又让“手不粘球、马不停蹄、球不上圈,画圆不止”的战略目标得以充分实现。
其三、变化路线的各种变化呈现“手不粘球、马不停蹄”。挡拆、策应、突分、传切、反跑等变化路线在战术原则和战术口诀的引领下,在基本移动路线创造的内、外、边基本进攻点基础上衍生出各种方形切割的变化路线打法:传内必切、有切必包、有包必补、有补必援;外传必挡、挡而必拆;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有下有上,有左有右,上下联动,左右逢源,圆方融合;有突必包、有包有切,有切有拉,有拉有进;外运必递,有递有挡,递后下顺、挡而必拆。在变化路线的立体交叉网格中“手不粘球、马不停蹄”得以生动实践。
其四、“手不粘球、马不停蹄”是一种较高的战术素养。随着“画圆战术”的发动和展开,球员不断的掩护、拆入和拉出,连贯的机会点会依次出现,进攻的攻击性和压迫性就能有很大提高。如果球员黏球过多,谁接球都在原地运几下球然后再传球,不仅会使这些连贯的机会点丧失殆尽,攻击性减弱不说,而且也影响了战术组织的流畅性和实效性,所有移动全部停滞。“手不粘球、马不停蹄”体现了全队良好的战术素养,更体现了中国“画圆战术”快速、流畅、连贯、有序、灵活、多变、准确、智慧的整体移动配合风格,构建起“多点进攻、四处开花、柔性流动、包容开放”的丰富、多元、立体、交叉的智慧战术配合体系,通过整体性的战术配合创造出更多的时间差、空间差和位置差寻找进攻机会,从而发挥出球员快、灵、准、变、智的技战术风格和特点。
后一篇:腾飞吧,画圆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