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圆战术”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过程控制,实现了程序与变通的辩证统一

分类: “画圆战术”理论 |


过程控制,是现代管理中过程管理的核心思想。过程管理是指:使用一组实践方法、技术和工具来策划、控制和改进过程的效果、效率和适应性,包括过程策划、过程实施、过程监测(检查)和过程改进(处置)四个部分,即P(计划)D(执行)C(检查)A(纠正)质量环的循环四阶段。PDCA循环又叫质量环,其循环又称为戴明循环,是质量管理大师戴明在休哈特统计过程控制思想基础上提出的。
企业要想在激烈竞争的市场大潮中生存与发展,球队要在充满对抗的比赛中多赢球与少输球,仅靠方向性的战略选择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合理的、有效、匹配的战术体系加以过程控制,否则难以将战略战术化,战术技术化。而在战术运用中,过程控制、过程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这一思想在“画圆战术”中得以有效运用。
基础配合中的掩护、突分、策应、传切等单项配合在比赛中难以进行过程控制。因为篮球是五个人的运动,而基础配合一般是两人最多三人之间的配合,难以覆盖所有队员,没有参与配合的球员往往不知所措,方向不明,移动无序。因此,我们往往看到,运用基础配合进行比赛的球队总是无序的,处于篮球比赛的初级阶段,各种基础配合的展开总是磕磕绊绊,过程难以控制,这边正在做个挡拆,那边有人移动过来自己干扰影响了自己的配合。五人之间的移动缺失有序性,显得凌乱与随性,打到哪里算哪里,自然难以做到有序的过程控制。
固定战术采用多种套路的方法进行比赛,覆盖了五人的移动跑位,看上去比两三人之间的基础配合容易进行过程控制,因为所有落位队形、发动方式、移动路线、传球方向都是事先固定下来的,缺失随机性,包括谁持球传球、传球方位、移动路径、配合选择等等,进入篮球比赛的更高阶段。但遇到强力防守,缺少变量的固定战术之固定的僵化呆板的局限性就显现出来,一旦某个环节和点遭遇阻击,固定战术的链条即遭破裂,一套固定战术必然被撕裂,不仅打破了既定的固定的移动路线和传球方位,而且导致球员难以进行后续的过程控制,不知道球往哪里传,人该到哪里,显得不知所措,最后又回到了单打独斗的状态,因此,固定战术的控制还是有限的,尽管已经比基础配合的过程控制更进一步了。
与基础配合和固定战术相比,“画圆战术”在过程控制上更加先进更加有效,更讲究过程控制。
首先,“画圆战术”在开始之前就有了第一次过程中的程序控制,具体表现在随机落位,主要以122、23和马蹄落位为主,运用时多用马蹄落位。球员之间不拘泥于落在哪个位置,让球员不再担心落位上的差错,落位实现了体制机制上的随机程序控制。30种以上发动方式便是落位之后又一个程序控制,根据场上的态势发展,教练和控卫根据比赛实际,任意选择或随即选择一种发动方式展开,极大了使得“画圆战术”一开始就进入了计划过程的程序控制之中,球员不会瞎跑乱跑,球员的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了以控卫或教练发出信号与手势的至少30种以上发动方式之中。
其次,基本移动路线对球员进行第二次过程中的程序控制。按照基本移动路线“传球、反掩护、拆入、通过双掩护和连续掩护或单掩护的拉出、拆入、弹边的无限循环”,牢牢将球员置身于战术体系展开的执行过程控制之中。基本移动路线的移动方式、移动环节、移动流程、传球方位、程序控制点、创造出的内外边三个攻击点的程序性要求,使得球员的移动跑位,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变得十分有序,并在思想上认识上行动上成竹在胸,球员不再各自为战、相互推诿、相互扯皮,进攻中目标更加清晰,职责更加明确,线路更加通透,移动跑位效率更高,实现了基本移动路线展开后的程序控制与过程控制。也包括持球人两秒之内必须传球,传球必须反掩护,掩护之后必须拆入,拆入之后必须通过掩护拉出等流程与环节,不允许传球之后呆在原地的程序控制和过程控制,让球员做到了手不粘球,马不停蹄,球不上圈,画圆不止。
第三,变化路线对球员进行第三次过程中的程序控制。这种控制属于程序基础上的变通控制。当基本移动路线创造出内、外、边机会点时,变化路线就产生了,变化路线不是随意产生的,是根植于基本移动路线上的三个变量而衍生出来的。传内有传内的相应打法,传外有传外的配套打法,传边有传边的适宜打法。内、外、边三个机会点防守一般只能破解两个,会漏掉一个,这一个机会的智慧选择,是画圆战术运行成功的关键。“外传必挡,外运必递,传内必切,有切必包,有包必补,有补必援,兜出必挡,有突必包,伺机反跑”的变化路线原则对球员进行过程中的程序控制;时间差突分与连续突分、球传内线的高中低位的单策应与多人中交叉策应、侧翼交叉策应、传切与反跑、挡拆与手递手策应,为球员指明了进攻的方向、方法和路径选择;变化路线实施中遭遇阻击,在快速传球后又可打通回到基本移动路线的反掩护、拆入、通过掩护后拉出的循环程序控制,让球员在看上去无路可走时找到了回归基本移动路线之路,使得战术及时连贯与流畅,行云流水,将“画圆”进行到底的过程程序控制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就连变化路线都进行了战略和原则上的变通控制,其实质就是检查控制,阅读比赛,发现问题,从实际出发,创造性运用,留给了球员足够的智慧运用和展示才华的时间空间。
第四,“球不上圈,画圆不止”的哲学深意和“战术至上”价值追求的理念控制。理念控制实质是一种信念控制,信仰控制,本质是纠正控制,在偏离方向问题上及时纠正。“画圆战术”的落位发动、基本移动路线和变化路线控制是有形的控制,是看到见的控制,是战术路线和战术纪律以及执行力的控制,还不是进入无形的思想灵魂信仰的控制,即使遭遇阻击,也使得战术配合形成东边不亮西边亮的态势。这种战术至上的逻辑和理念,要求每位球员完全融入战术体系中去,在每位球员的生命中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品质,一种美德,一种文化,一种眼界,一种胸怀,真能做到这些就是“画圆战术”最强大的地方。只有入脑入心的战术思想和战术理念的控制才是长久的,这是一种类似理想信念的控制。
归纳上述“画圆战术”四种控制方式,体现了过程策划、过程实施、过程监测(检查)和过程改进(处置)四个部分,即P(计划)D(执行)C(检查)A(纠正)质量环的循环四阶段。实则是一种系统和体系的控制,让场上球员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个人融入团队、团队辅佐个人的良性循环,创造出方圆有序、方圆共生的行为系统。
从对“画圆战术”过程控制分析可以看出,过程控制的核心是程序控制。推而广之:
(1)程序控制实质就是一种计划,它规定了如何处理重大问题以及处理各种问题的例行办法。也就是说,对处理过程包含哪些工作、涉及哪些部门和人员、行进的路线、各部门及有关人员的责任,以及所需的校核、审批、记录、存贮、报告等等,进行分析、研究和计划,从中找出最简捷的、最有效的和最便于实行的准确方案,要求人们严格遵守。
(2)程序是一种控制标准。它通过文字说明、格式说明和流程图等方式,把一项业务的处理方法规定得一清二楚,从而,既便于执行者遵守,也便于主管人员进行检查和控制。程序所隐含的基本假设是,管理中的种种问题都是因为没有程序或没有遵守程序而造成的。
(3)程序还是一种系统。一个复杂的管理程序,例如新产品开发、成本核算等,往往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多个工作岗位、不同的主管人员和专业人员、各种计划、记录、帐簿、报告,以及各种类型的管理活动,例如调研、计划、设计、会审、校核、登帐、核算等等,因而应将其看作是一种系统,用系统观点和系统分析方法来分析和设计程序。从系统的观点来看,一个管理系统的程序化水平,是这个系统“有序”程度的一种标志。
多年前,一位中国教练在面对记者采访时说过的一句话至今犹存脑海,他说,防守可控,进攻不可控。防守真的可控?进攻真的不可控吗?未必,关键是要看攻防有无体系,有无程序控制、过程控制的操作流程与管理标准,有无战术纪律执行的相关环节,有无战术选择与球员技术特点和身体素质的匹配性,有无战术训练的时间积累,有无战术素养的长期养成,有无战术落实的谋略与智慧、眼界与胸怀。
“画圆战术”作为一种讲究过程控制、程序控制和变通控制的整体移动进攻战术体系,就像机关事业单位、生产企业管理中的过程控制有太多的相似之处,标准的规范化,运作的精细化,纪律的严格化,执行的高效化,移动的多样化,策略的变通化,战术的连贯化,使得“画圆战术”像一部高速运转的系统,每个球员都是系统齿轮上的一个链条一个环节和一个变量。“画圆战术”的战术配合因过程控制与程序控制以及变通控制得以行云流水、绵延不绝,你帮我挡,我帮你挡,我持球找你,你持球找我,我传球给你,你传球给我,相互掩护、互相策应,连续突分,相互传切,手不黏球,马不停蹄,球不上圈,画圆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