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圆战术”的文化源头——《周易》“圆观念”哲学思维方式

分类: “画圆战术”理论 |

中国传统文化圆观念源远流长,3000多年来逐步运用和发展到各个艺术领域。无论是文学戏剧作品,还是书法、绘画、建筑、园林设计等都处处渗透着圆的观念。圆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在其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并成为中国传统审美的标准之一。“画圆战术”的创立,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圆观念运用到了美妙的篮球世界。
有一种意境叫中国圆。中国人向来讲究团圆和圆满,有着根深蒂固的圆观念,这种圆观念的形成与中国人的生存环境和地理气候有着重要的关系,同时又离不开中国人自身主观意识的形成与积累。中国人最早形成了“天圆地方”的直观感受,并在当时生产力条件下产生了对天的膜拜,对圆的崇尚。
钱钟书认为:“形之浑简完备者,无过于圆”。圆作为一种代表着和谐圆满的理想境界,既有形态上的完满,也代表着理想的境界。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甚至明显地成为一种精神崇拜,一种文化图腾。”圆者,圆宰也“,圆既主宰着宇宙的一切,也成为世人心目中美的象征,更成为一种中国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哲学思维方式。
自古以来,《周易》(《易经》)就被视为中国哲学和文化的源头活水。我国古代的圆文化圆观念起于《周易》,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圆形思维模式。这种圆形思维模式,以对“圆”的亲和为源头,以儒、道两家的圆道观和阴阳五行时空观为核心,体现了自然及其合规律的运动与主体审美的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种思维模式,既合乎于自然,又超越了自然,成了人们在审美王国中所追求的“自由的境界”。
《周易》的“圆观念”哲学思维方式,归纳起来包括:取象思维、整体思维、循环思维、辩证思维。这四种思维方式构成了“圆观念”哲学思维方式的有机统一整体,渗透着圆的观念,并不断完善发展。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一种思维方式的形成不仅取决于社会存在的状况和社会环境,而且有它的遗传性,并受传统的重大影响。可以说《周易》的思维方式奠定了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基础。圆,也因此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精神原型。圆,具有均匀对称、不偏不倚、公正公平客观的品质。圆,具有稳定性、融合性和延续性。它与中国人的宇宙意识、生命情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揭示了中国艺术生命秘密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1、《周易》的取象思维。
取象思维是《周易》的重要思维方式。圆作为一种图形,具备自己独特的形象特点。圆无头五尾,无始无终,包容万物,循环往复。而这些特点恰恰也是太极图示与卦象爻辞所蕴含的深意。《周易·系辞传上》说:“圣人立象以尽意”,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说:“汇象以成易,举易而皆象”。“象”即现象,“立象以尽意”,即通过“象”的方法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念,并推论出深刻的义理。中国古人认识世界是从圆开始并以圆的方式把握的,以圆的方式认知世界,探究生命本原的,“天圆地方”深深的作用于中国人的思维。
《周易》是中国人智慧起源的结晶,先民把所有自然界认识的事物和现象概括归纳于《周易》的卦象之中,首次以文字形式自觉的表达了圆的观念,并赋予了丰富的含义指导日常生活。《周易》混沌而又明晰的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圆的观念,认为天地万物都存在环形结构,《周易·说卦传》:”乾为天,为圆“。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是”天地之心“,环环相扣、圆圆相连、妙不可言,形成一个开放的体系,一个生生不已,一个和谐发展的螺旋式升腾体系。
《周易》认为,圆形活动是宇宙变化规律的基本表现,是宇宙万物成长、活动、变化的次序体现。《周易·系辞传》中讲:”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太极生的两仪,“太极”与“道”是同一的最高范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圆形活动,首尾相衔、互为终始的互化特性是任何其他轨迹所无法比拟的。如直线活动具有不可逆转的特性,永远都无法互为因果,只能遵循前因后果的活动结果。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远,而不会重合。圆形运动中,任何一点都可能是起点又是终点,任何一点都可能是一件事的原因,同时又是一件事的结果。
2、《周易》的整体思维。
整体思维,就是运用整体概念,从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角度去把握事物的思维方式。《周易》以特有的表达方式,从整体的角度去把握世界的起源和发展,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把人与自然界看作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在《周易》看来,人与自然界处于相互感应,相互对立、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中,是一个双向交流的统一整体。
《周易》思维中的“天人合一”。从整个六十四卦的排列上反映出《周易》注意整体性,反映了宇宙产生这个充满矛盾、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也是中国传统的系统论,它包含在传统文化的诸要素里,也体现在文化整体结构中,使中国文化具有一种内在的融合机制(圆)和独立个性(方)。《周易》整体思维框架表明,宇宙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大系统,是一个包括天地人的大系统,据此提出了“天人合一”整体思维方式,把人和自然界看作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的整体,把人与自然放在统一整体结构中来理解人事的吉凶,来寻求人存在的合理性。正如《序卦传》中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天生人,人就理应顺应于自然,顺应于天地。《系辞》也讲:“崇效天,卑法地”,这说明,人只要效法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人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同时,《周易》又强调,人在自然面前也不是消极被动的,应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系辞》中说:”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探秘自然规律的奥秘,是为了运用规律、利用规律,发奋进取。如乾卦《大象》中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从天地到人,从人到天地,强化了”天人合一“整体思维模式的功效,彰显了团队为美和团队合作重要性的内涵和外延。
《周易》思维中的完整视野。《周易》中的三爻卦还是六爻卦,都是一个整体。每一爻发生变化,整体都要变化。在《周易》这个大系统中,有两个爻象,即阴爻和阳爻,两个爻象排列成八卦,八卦代表构成天地万物的八种元素,从而形成宇宙初始的有序整体。这是《周易》包含的一个重要的整体自然观,也是其整体思维最本原的体现。八卦两两重叠而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构成了一个包罗天、地、人、事、物等的完整的宇宙世界。《易传》讲:”范围天地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整体思维贯穿于六十四卦的始终。六十四卦的有序排列,呈现出鲜明的有序性,从乾卦开始到末济卦,以有序的运动为其内在机制,排列成一个首尾相连的大圆圈,体现了大自然运行由潜藏酝酿生机,萌芽生长,奋发茁壮,欣欣向荣,经过各种艰难考验,达到开花结果的极盛时期,然后由盈而亏,返回原始,重新开始,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反映出《周易》思维的完整视野。
3、《周易》的循环思维。
循环思维,是一种注重事物的相互转化,认为事物发展变化呈现出一种循环状态的思维方式。《周易》认为,自然界和人类事物都有循环循环性的特点:阴极就要转向阳,阳极就要转向阴,如此循环不已,如天体运行、日升月落、四季更替、昼夜更替等。《周易》中有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中每一卦都可以进行阴阳之间的循环转化,并通过这一循环而变成另外一卦。
生生不息的圆转之美。关于圆周旋转思维的论述,最早见于《周易》,它以圆字来阐明宇宙的基本特点。圆道运行的规律,是宇宙普遍的规律。天体运行,四时变化,生物的萌、生、长、大、成、衰、杀,风云西行,水泉东流,人的生老病死,无不符合圆道规律。圆道运行的特点是”圆周复杂,无所稽留“,日夜不休,无始无终。圆是有阴阳对立统一结构而成的。《周易》中讲:”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周易》不仅揭示了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还联系社会实际提出了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规律。万物每向前发展、相互转化到一个新的阶段,都不是在原来的圆圈中循环,而形成一个新的圆圈中的圆圈。
无始无终的和谐之美。《周易》中的圆观念是回环式思维或和谐思维。正是这种回环式思维给我们一把打开和谐社会的大门。在圆观念中,看似左弯右拐,和谐至理却隐现其中。这种对立面的转化直接给予思想以张力和韧度。在圆的观念构架内,和谐与失衡都有各自的合理性,因而有各自的空间。正确处理混沌(无序)与有序、失衡与和谐,才能构建和谐社会。事物的变化发展,恰似一个往复不已的循环之圆是事物处于恒久的生长壮老逝或平衡(和谐)——失衡(矛盾、冲突)——平衡(和谐)的循环与回归中,在和谐发展循环不已的圆转中,无物不动,一切皆流,表现出中国文化鲜明的圆润风格。圆转累积了和谐秩序的构建,孕育出化生万物的力量;和谐的结构状态构筑了发展的平台,孕育了化生的潜力。
天道的奥秘就在于生生不息,圆生万物。自然没有变数就不会繁荣,没有定数就不会和谐。圆转的路径、方式、速度和周期等,可能是变数;而圆转的方向,永远是定数。中国文化的生命力,就来源于队圆转方向的洞察。浩瀚宇内,一和谐发展圆道而已,天和之为天,地和之为地,人和之为人,物和之以为物。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圆以道阴阳。
《周易》混沌而又明晰的哲学具有鲜明的圆的观念,无论是贯穿于八卦与太极图中的取象思维,还是相互感应对立的”天人合一“整体思维,抑或是生生不息的阴阳流转的循环思维,都离不开圆的运动轨迹和思维模式。而圆的观念也在《周易》的发展中不断地深入人心,成为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之一。
4、《周易》的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被认为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在逻辑思维中,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辩证思维中,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无碍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周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圆形活动,首尾相衔、互为终始的互化特性是任何其他轨迹所无法比拟的。如直线活动具有不可逆转的特性,永远都无法互为因果,只能遵循前因后果的活动结果。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远,而不会重合。《周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老子·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随,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衡也。”
5、“画圆战术”灵感来源于《周易》的“圆观念”哲学思维方式。
一圆千年,一个“圆”,画了五千年。“画圆战术”的灵感来源于周文王的经书。作为现代篮球整体移动进攻战术体系的“画圆战术”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圆观念的沃土,并完成了篮球传入中国百年以后欧美篮球的中国化、民族化之路,彰显了中国文化的自信。回望《周易》“圆观念”哲学思维方式的文化源头,抬望“画圆战术”尽显出的“取象思维、整体思维和循环思维”运行轨迹,我们无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强大生命力感到骄傲与自豪。
中国青少年打“画圆战术”,可以直接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画圆战术”作为中国篮球特色的整体移动进攻战术体系,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圆观念、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外圆内方”哲学思想,其蕴含的儒释道思想智慧,不仅填补了中国篮球整体移动进攻战术体系的空白,打破了欧美篮球对战术体系的垄断地位,而且对于培育中国青少年篮球战术素养、提升中国篮球水平、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画圆战术”的取名源于《周易》的“圆观念”取象思维。篮球场尽管是一个长28米、宽15米的长方形地带,但依然属于宇宙的一部分,既然宇宙万物都是”圆观念“的呈现,那么,人在篮球场上的运动必然呈现出圆的运动轨迹。以圆为象,“画圆战术”整体移动配合的基本移动路线的传球、反掩护、拆入、通过新的掩护拉出拆入再拉出的循环,生生不已,好似画出美丽圆形一般,其“象”为圆形轨迹,按照“立象以尽意“的思想,即观象生意,其哲学深意必然是“球不上圈,画圆不止”、“刚毅之力,灵动之巧”、“圆转不断,节节贯穿”,故名“画圆战术”。
其次,“画圆战术”是一种整体移动进攻战术体系,其思想得益于《周易》整体思维启发。其中彰显的整体性、团队性不言而喻,整体思维方式是把握“画圆战术”的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宇宙世界以整体而出现,以圆形而生长。“画圆战术”蕴含着“天人合一”整体观思维方式,团队配合,整体打法,战术至上,崇尚技术,先整体后局部,先团队后个人,先战术后技术,在整体中把握个体、凸显个体,在个体中彰显整体的力量。“画圆战术”基本移动路线彰显整体的内在融合机制(圆),变化路线体现局部个体的独立个性(方),两者的相互感应、相互作用呈现出鲜明的有序性,人人参与画圆,个个相互画圆,以有序的运动为其内在机制,排列成一个首尾相连螺旋式升腾、波浪式前进的大圆圈,达到从圆而方、以圆促方、圆中求方,小圆大方的境界。
第三,“画圆战术”行云流水、延绵不绝、战术配合的连贯性与流畅性,得到了《周易》循环思维方式的真传。”球不上圈,画圆不止“,“融为一体,配合流畅”,“人动球动,智圆行方“,“手不粘球,马不停蹄”,其基本移动路线“转”的循环不已、生生不息,变化路线“藏”的曲径通幽、柳暗花明、山路十八弯。两条移动路线一阴一阳相互交织、相得益彰,其中,基本移动路线就是定数,这是圆转的方向,彰显刚毅之力;变化路线乃变数,涉及圆转的路径、方式、速度和周期等,展示灵动之巧,让对手捉摸不透,防不胜防。单打独斗和站位式进攻是对圆观念的破坏,“画圆战术”摒弃了单打独斗和站位式进攻的思维习惯,让个体完全融入整体的循环,个体之间、个体与整体之间“画圆”,彻底解决了”1个球与5个人“之间的矛盾关系,使之呈现出整体与个体交融在一起的圆转之美、和谐之美。
6、“画圆战术”两条移动路线设计的中国圆观念阴阳和谐灵感。
整体移动进攻配合“画圆战术”有两条移动路线,一条为基本移动路线,另一条为变化路线。为什么会设计出这两条移动路线?而不是一条或三条?这与“画圆战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整体观的文化背景有着直接的关系。
“画圆战术”是中国文化圆的观念的产物,无始无终、无头无尾,属于辨证思维。《周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圆形活动,首尾相衔、互为终始的互化特性是任何其他轨迹所无法比拟的。如直线活动具有不可逆转的特性,永远都无法互为因果,只能遵循前因后果的活动结果。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远,而不会重合。西方篮球流行的固定战术套路就一条移动路线,而且是不可逆的固定路线,一竿子插到底,属于直线思维,这与他们的文化背景有直接关系。而圆形运动中,任何一点都可能是起点又是终点,任何一点都可能是一件事的原因,同时又是一件事的结果。
“和”即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也是中国传统的系统论,它包含在传统文化的诸要素里,也体现在文化整体结构中,使中国文化具有一种内在的融合机制(圆)和独立个性(方)的有机统一。和谐即矛盾,包含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周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老子·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随,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衡也。”
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对立而互补的,阴阳相生相克,变化相辅相成,事件相激相随。宇宙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大系统,是一个包括天地人的大系统。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的内在融合机制和独立个性的特点,成为“画圆战术”两条移动路线设计的逻辑、理论起点和实践、价值终点。内在融合机制(圆)化生了“基本移动路线”(圆、阴),独立个性(方)化生了“变化路线”(方、阳)。二者阴阳相生相克的有机统一,既可顺时针来也可逆时针往,还可方形纵向横向切割,形成整体(圆)与个体(方)的平衡,构成了世界运行的大系统以及圆转和谐运动之美。
中国哲学中有一个著名比喻“月印万川”,最能体现充满圆融的特点。这个比喻有两层重要的含义:一是万川之月,只是一月。万千个圆共有一圆,万种之月,只有一月相照,一圆贯穿了万川之圆,散在江湖各处的异在之圆联成一个整体,只有一个生命。二是自此一月,可观全月。由于散在江湖的万千之月均由一月相照,故自任何一月均可窥见万千之月的内在生命,任何江湖的月都是一个自我完足的生命世界。“万川之月”所透析出的哲学内蕴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它强调了万物都是一个自在圆足的生命这一重要特性。
一圆千年,月印万川,是“画圆战术”蕴含的圆观念。画圆之妙,尽在方圆,最能体现“圆融”的特点,与海纳百川有异曲同工之妙。大道至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天下一太极,物物一太极,自一物可观万物,自一圆可达万圆,物物绳绳相连,绵绵无尽。“圆融”意味着我们生命所能达到的至高境界。在那儿,我们与自己相逢、与他人相逢、与身处的这个世界相逢,并融为一体,坦诚、真实地分享着彼此生命的美好与丰盛。
超以象外,至大不可限制;得其环中,理之圆足混成无缺,如太极然。圆的观念渗透到中国人生产生活的每个方面。圆的观念在创造美的同时不断超越自身。对于源远流长而自成体系的华夏文明来说,“圆”昭示着一种美,一种审美心理结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民族文化精神。人之圆、事之圆、家庭之圆、团队之圆、国家之圆和人类之圆,尽在“画圆战术”中。以圆为美的观念早已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大圆之美的宇宙观、人生观古而未老,不仅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思维基础,也是今天中国人体验世界、解释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具有团队篮球、整体移动、智慧篮球和艺术篮球风格的“画圆战术”的创立便是这种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的结晶和凝聚,彰显了中国文化自信!
《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所谓文化自信,不仅仅是一个词语,更是信念、情感,是磅礴的力量,是对过去的认同更是对未来的承担。它从五千年历史中传递下来,就像熊熊燃烧的火炬,人们的心被这火炬所照亮,文化自信更是对五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文艺体作品、风神独具的美学精神的热爱、铭记和传承。中华文化是传统的,也是当代的。是陈列在历史长河和博物馆的珍宝,更是这个时代活跃的精神脉动。我们的文化自信,既是依靠着我们的伟大传统,更是面向时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坚定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就是要在新时代自觉担当新使命!

他的篮球灵感来源于周文王的经书
国家队教练、安徽文一男篮总教练兼成年队主教练、山东男青主教练、山东五虎之一徐长锁:我们打的就是中国太极篮球画圆战术,我们就是要支持国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