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思想的天使需持之以恒,方能有所成
陆游在诗中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人生的漫漫长路,蜿蜒曲折,看似遥遥无期。我们如沙漠中的行人,寻找着生命的绿洲。但这绿洲,如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你咫尺,它消逝。沙漠中,会迷失,会煎熬,但只要执着的坚持下去,就能找到那甜美的甘泉。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文化的核心,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中的那句:“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意思是说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了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愈要持之以恒,认真对待。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当有坚忍不拔的恒心,有长性,因为持之以恒的时间再长也不过一辈子的时间,所以要做到持之以恒,不能朝三暮四,朝秦暮楚,不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这就是持之以恒的结果。
开学第一天,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每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又问了同样的问题,这次坚持下来的学生只剩下80%。一年以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着?”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的确,我们做任何事情,要想取得成功,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都是必不可少的。说它容易,是因为只要愿意做,人人都能做到;说它难,是因为真正能做到的,终究只是少数人。当困难拌住你成功脚步的时候;当失败挫伤你进取雄心的时候;当负担压得你喘不过气的时候,不要退缩,不要放弃,一定要坚持下去,因为只有坚持不懈,才能通向成功。
唐代魏征的名言“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意思是说,了解它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去做,去做也并不困难,困难的是持之以恒,善始善终。知亦知了,行亦行了,接下去做是持之以恒。其实知行合一的思想里面本身就包含持之以恒,之所以把它提出来,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知行合一的思想。
成为思想的天使需持之以恒,方能有所成。从“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再到“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都应该坚持,坚持生命的困惑、领悟和真谛。只有如此,在你到暮年的时候,细细回想起来,才会觉得没有虚度曾经美好的年华,才会觉得自己的整个生命都充满价值。
真正的教育,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是批判性的独立思考、时时刻刻的自我觉知、终身学习的基础、获得幸福的能力。
真正的教育不传授任何知识和技能,却能令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
这才是教育。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受过教育的标准。
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时,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
——耶鲁大学历届校长「理查德•莱文曾」
古印度人说,人应该把中年以后的岁月全部用来自觉和思索,以便找寻自我最深处的芳香。
不要怕受人批评。当你提出新的观念,就要准备受人批评。不能忍受批评,就无法尝试新事物。
分享自李晓波画圆战术
《[转载]《党校儿女》》原文地址:《党校儿女》作者:幽谷冷兰因为夫人是党校老师,党校就成了我的“娘家”,我也成为半个党校人,对党校的情感自然而... (来自 @头条博客) °[转载]《党校儿女》¡查看图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