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圆战术”的打法就是“手不粘球、马不停蹄”

分类: “画圆战术”理论 |


“画圆战术”基本移动路线让球员必须做到“手不粘球、马不停蹄”,个人完全融入其中。“手不粘球、马不停蹄”是整体移动进攻战术体系“画圆战术”题中应之意,否则就不叫移动进攻。既然是移动进攻,而且是整体移动进攻,就必须是“手不黏球、马不停蹄”。
“画圆战术”在设计和创立时,就从战术体制机制上将“手不粘球、马不停蹄”融入其中。“手不粘球”就是要快速传导球,两秒钟必须传球一次,不允许持球人持球后来回运球不止,超过两秒,整体移动就失去战斗力和流畅性,机会要在传球中获得。“马不停蹄”就是球员必须按照其基本移动路线快速移动跑位,表现在传球快、掩护快、拆入快、拉出快、策应快。不允许传球后呆在原地观望,不允许出现一人打四人看的局面,必须体系出“流动的整体”,机会只有在移动跑位中才会出现。
现代篮球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就是“手不粘球、马不停蹄”。美国、欧洲篮球最大的战术特点就是在快速传导球和快速移动掩护、策应、突分、传切配合中捕捉进攻机会,找到时间差突破、空间差投篮、位置差外线矮突高内线高打矮。传统的站位式进攻、1人打4人看的进攻只有在篮球战术理念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中存在,严重制约着这些国家和地区跟上世界篮球发展的脚步。
“画圆战术”正是与时俱进地捕捉到世界篮球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从战术体制机制上构建起“手不粘球、马不停蹄”的战术打法,且具有可操作性极强的特点。球员只要按照其基本移动路线快速移动跑位,就自然和必然出现两秒一次的传球和连续不断的移动跑位,无限循环,周而复始,像太极推拿一般延绵不绝地出现。机会和智慧尽在快速传球和移动跑位之中。
在中国篮球发展的20世纪50年代,老北京男篮队员、国家队队员芦诗连最早提出这一战术理念。“手不粘球、马不停蹄”这句话典型地体现了老北京队在战术打法和对队员在场上的战术要求,即要求每个队员要手不粘球地频繁快速转移球,马不停蹄地快速穿插跑动。打欧美篮球,靠力量和对抗永远都不是他们的对手,中国篮球必须靠速度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最近备战里约奥运会的中国男篮对美国队第一场热身赛中并没有做到这一点,而在美国队身上却很好地体现出来。
北京男女篮老队友博客中作者长人在《三言两语话中美第一场热身赛》一文中指出:“后卫粘球太厉害,运球时间太长!这是中国男篮多年的老毛病了!中国男篮的后卫在比赛中几乎都是运球推进,而不是传球推进,而且每次运球推进的速度都太慢!一般都在7、8秒甚至更长的时间才把球推进到前场,而7、8秒在美国队身上几乎是完成一次进攻的时间!更严重的是,中国男篮后卫有时甚至一个人霸占了24秒。”
该文章说:“在该进攻回合中中国男篮后卫自己一个人从后场运球到前场用了18秒,到剩6秒时才个人进攻,霸占了整个24秒的进攻时间,这是中国男篮后卫黏球的典型例子!与美国队地快速转移球相比显得实在太慢了!这个问题贯彻全场比赛始终,为什么中国男篮教练不解决这个问题?”
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局面,主要是中国男篮的缺失类似“画圆战术”这样的整体移动进攻战术体系,没有战术体系作为保证,球员打球就随意和本能,力量和对抗不如欧美球员,缺失战术的灵活性和机动性,更多时候后卫也无所适从,作为国家队后卫本不想黏球,但因为缺失战术配合找不到可以传球的点,队友们也苦于缺失清晰的战术路线图而在场上显得思路不清,不知往哪里跑,最后只能站着观望。最终造成“手粘球不断,马停蹄过久”的尴尬。
改变,过去你没了;不改变,未来的你没了。选择“画圆战术”,就选择了“手不粘球、马不停蹄”的现代篮球移动进攻的先进战术打法。钟爱“画圆战术”就改变了自己打球的观念和习惯。在”画圆战术“营造的两秒传球一次和快速传球、掩护、拆入、拉出、策应的和谐与圆通的环境里,球员不传球都不可能,因为机会不断出现,球员不跑位都不允许,因为战术使然。
按照”画圆战术“基本移动路线移动跑位,球员就完全融入其中,自然和必然走向了”手不粘球、马不停蹄“之路,“画圆战术”的本质是以柔克刚,以柔克刚必须“手不粘球,马不停蹄”。对抗欧美球队,靠力量和对抗永远没出路,中国球员必须靠速度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和策略。作为教练,需要更多提醒球员的只是,注意把握好整体移动跑位中创造出的”时间差要犀利突破、空间差要果断投篮和位置差要见机外线矮突高内线高打矮“进攻机会的时机火候而已。这就是”画圆战术“的先进性,用体制、机制和规则作保证,改变球员随意黏球和不跑不动的不良习惯,让球员的传球和移动完全融入整体移动进攻战术体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