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的1994年,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中国、香港等九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未来家庭娱乐产品概念设计大赛”,中国共有20所学校1300多名选手参赛、真可谓阵容强大,气势磅礴。然而,比赛结果正如我们很多人预料到的,两个组的冠军、亚军、季军中国孩子连边也没沾上,最后只获得一个带有鼓励性质的纪念奖。
在人家闪耀着想象大胆、构思独特的作品面前,中国孩子的作品显得那样苍白,缺乏创造力,缺乏想象,不具独创性。。。。令我们感到震惊!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智慧的民族,中国孩子智商高,在各类知识性考试中往往是出类拔萃的,但中国孩子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为什么不如人家呢?
“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读书、学习,有着三重目的:一是掌握知识,二是发展思维技能,三是改变世界。这三者缺一不可。现阶段我们的教育体制包括校本课程的设置,更侧重于现有知识的传授与测评,忽视了思维能力的开发,导致了学生走向社会后工作能力不足。但教授一门知识课程更为重要的意义恰恰是为了使学生的思维技能得到发展,从而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服务社会和国家。
“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含义在于:知识与思维有密切的联系,但决不是同一个东西。有些学生非常善于思考,很有创造力,但在校的考试成绩可能很一般;有些学生的考试成绩非常好,但不善于独立思考,没有创造力,所谓“高分低能”就是指这类学生。
对于我们所学到的知识而言,如何“学以致用”?如何理论联系实际?一直困扰着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因为在大多数实际生活中,特别是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思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知识从来就是不完全的(因为我们处理的事情往往涉及将来)。“高分低能”的现象是侧重知识性教学的必然结果。
所以教育不能仅仅是教人以知识,因为知识却并不能代替思维,就如同思维不能代替知识一样。“我们需要思维”!创造力是一种思维能力,是指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帮助人适应环境的能力,创造新事物的能力。相对来说,并不是比较聪明的人,就会有较高的创造力。创造力体现在“勤思考”,“常动手”、“常提问”“敢质疑”、
“不放弃”、“常回答”、”常讨论“、“常演讲”、常辩论“等方面,创造历史的伟人尽管所涉及的领域不同,取得的成就不同,但无一例外都拥有这些特点。
当前中国民众应该重视”思想“的培养。“切中现实,自作主张”是衡量有思想的标准。切中现实首先要分析现实,然而分析现实的能力从何而来,从哪里着手,怎样分析,沿着怎样的思维和理论体现,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培养的出来的,学习一点哲学,起码了解一点哲学,用哲学帮助自己形成理性和逻辑思考。有着这样的思考,就会让自己处于理智,然后做出恰当的选择,也才能做到真正切中现实并自作主张。
呼唤教育的良知,呼唤做人的真本,切中现实,自作主张,只有这样,我们才有更美好的前景。
教育的本质是,一颗树摇动一颗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亚斯贝尔斯
李晓波画圆战术
生命里有门功课,名叫"接受":接受爱的人离开,接受亲的人离世,接受某个喜欢的人无论如何也不喜欢自己,接受别人不好的评价,接受一些不公正的结果,接受疾病的到来,以及接受自己的出身、相貌、天份。无论活多大,每一次在“接受”面前,我依就像个只会嚎哭的孩子。区别是,长大的自己会对自己说“接受,是变好的开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