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乌蒙论坛】价值之辩

(2015-12-27 09:49:35)
标签:

杂谈

分类: 关于哲学

事实问题的背后往往是理论的比较问题,相信什么样的事实,往往取决于什么样的理论支撑。所以事实之辩,我们要去对理论进行筛选和评价,选择一个适当的理论来说明事实。此外,在事实背后还蕴藏着一只看不见的手,即价值问题和价值之辩。从现象上看,辩论辩来辩去就两个方面,一是涉及智商问题,二是良知问题。一般辩到最后都认为对方智商有问题,很笨,脑残之类的,或者对方良心大大的坏了。到底是智商还是良知问题呢,其实都不是,如果是智商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教育来提升,若是良知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监督来实现。这些议而不决的辩题背后到底是什么?答案就是价值观的冲突。

1、价值观冲突是发现草蛇灰线。草蛇:一条蛇从草丛穿过,不会留下脚印,但蛇有体重,还是会留下一些不明显却仍存在的痕迹。灰线:拿一条缝衣服的线,在烧柴后的炉灰里拖一下,由于线特别轻,留下的痕迹也是很恍惚的。现用“草蛇灰线”比喻事物留下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

2、价值观的冲突源于争论双方的生存体验。最典型的生存体验就是男生和女生的生存差异、认知不同、在社会文化上的培养不同。就如富人和穷人的生存体验不同,受到的教育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等等,往往会导致对事物价值判断不同和冲突。就对生命的意义而言,每个人的生存体验不同的时候,就会出现认识上的差异性和价值观的不同。因此,当你作为人或者作为电脑人去感受生命的时候,价值判断肯定不一样。当你学会和掌握了一项专业或成为该专业人才的时候,你很可以在你的专业里在智商上有优越感,但千万不要忘记这个世界有很多很多的人,跟你的专业背景所告诉你的东西是非常非常的不同,必须学会尊重反对你的专业领域的不同观点和见解,要理解他们的生存体验,不能有丝毫的歧视和蔑视。

3、价值观之辩不是辩驳,而是发掘。正是基于上述的观点,我们才说,价值观的冲突并不是去辩驳对方说的不对,去贬损对方,而是要去发掘辩题中观点的合理部分和有意义的地方。有一个老祖宗的智慧故事:孟子与齐宣王有一段对话,齐宣王看见牛被拿去献祭看见牛在发抖就觉得于心不忍,说换只羊吧,不知道我(齐宣王)心思的人都说我很小气、目光短浅,还说我智商不够。孟子说,你不是小气,也不是目光短浅和智商不高,你这个是仁慈之心。为什么你要用羊去换牛呢?因为虽然你也知道换牛换羊都是死,因为你看到了这头牛有一种直观的感觉,所以你就有一种仁心,即怜悯之心、同情之心、恻隐之心。而你没有看到羊,叫做“见牛而未见羊也”,你没有看见那羊,所以就甘心地让那羊去死,这就叫恻隐之心嘛。若你看见羊被用去献祭,你一定还会说换成鸡去死。孟子说很多事情是从我们身边推演到周边的,你看到了那个东西你就产生了同情感,你没看到那个东西就没有产生同情感,这没有什么羞耻的。不而是那些人说你的是小气、是你智商不高、目光短浅的问题,而是因为你有一种推己及人的人间关爱。孟子很轻松地将齐宣王心中的恻隐之心发掘出来了。齐宣王说于我心有戚戚焉,你这么说,把我心都说动了,真的,我真是这么想的,我一开始就觉得有点不对劲,一直没琢磨出这里面的道理,你这么一说,你对我心的了解比我对自己的内心的了解更多一些。这就叫“于我心有戚戚焉”。因此,价值观的冲突不是辩驳,而是发掘其中观点的合理的有价值的成分。
每个人都有价值观,下面这些题目都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一些价值观,你个人比较支持那一边:
1、更注重前提公平还是结果公平?
法国有一个新政策,是说要对那些富豪征收非常高的税收,75%的税收,你在听到这个新闻的时候,你觉得是法国人做的过分还是理应如此。第一反应是什么?如果你觉得太过分了,富人又没有说一定有罪,若有罪的话你办他的罪就行了嘛。我有钱难道是有罪吗?要收我四分之三的收入。假如你这样想的话,就是一个更重视前提公平的人。假设大家都是自由竞争,你管我有多少钱,你凭什么收我这样高的税啊。假如你更重视结果公平,你就会想,这些人赚这么多钱,我们小老百姓近一个月才这么一点点,当然应该去补我们的不足,去剥夺那些人的富足。那你就是一个更注重结果公平的人。必须要提醒的是,你不可能是一个绝对只重视前提公平的人,也不可能是绝对只关注结果公平的人,没有这样的人,只关注所有人都平均,那不可能。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侧重点,那你到底侧重于前提还是侧重于结果呢?
2、更注重程序公平还是实体公平?
假设你看到,法庭上司法上的一个瑕疵,一个是非常非常肯定是犯罪了的嫌疑人,他逃脱了司法的惩处和制裁,这个时候你产生的感觉是什么?你是不是觉得这个司法制度有问题,如果你产生一种非常强烈的的义愤,以至于产生了一种私力救济,自己上场亲手把这样一种人干掉的冲动,那你肯定是一个更重实体正义的人。假设你认为就算把他放过了,我们宁愿错放一个坏人,我们也不能改变程序正义本身,那么你就是一个更重程序正义的人。英国近代哲学家、大法官培根说过,其实放过一个罪犯,实体正义没有得到保证,这只不过是一杯水被污染了,但如果是因为程序正义的不合法,来把这个真正的罪犯绳之以法,事实上你破坏的是整个水井,污染的是整个水源,很显然,培根是一个更注重程序正义的人。一般而言,法学界都更重视程序正义的人,老百姓肯定更重实体正义。美国有一部电影叫《黑暗的正义》,里面有一个大法官,白天按照程序正义来判断有罪还是非罪,晚上对那些明明有罪但因程序上的瑕疵又不能绳之以法的罪犯,他就化身为正义的使者,像蜘蛛侠、蝙蝠侠那样去将这些法庭上放过的罪犯进行正义的惩罚。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倒底是更重程序公平呢还是实体公平呢。
再举个例,晚上没有车辆时,你会闯红灯吗?说明你更重程序公平还是实体公平,反正没有人没有车嘛,我闯闯有没有什么大碍。不,不,这个地方有规则有程序所以不闯。再比如,假如有一个立交桥,它的位置不是很恰当,不合理,导致我们要走很多冤枉路才能走过去,然后,你怎么想呢?有人会想,市政府有关部门的人怎么这么差劲,瞎指挥弄出个什么设计,我为什么要照着走呢,我走捷径算了。有人会想,尽管这么个奇了怪了的设计不合理,但既然都这样了,我还是老老实实地照着走吧,还是走这个立交桥得了,这是程序公平。你看,这就是双方冲突的地方。必须再次强调,没有那方是绝对的正方或反方,都有一定的倾向性。
3、秩序和自由哪个更重要?4、道德和法律哪个更重要?5、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这些问题都都植根和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这些大问题的背后的价值观决定着我们对很多具体问题的不同看法,决定了你的气质和风度以及人格,决定了你看问题的主观倾向性。我们几乎可以从这些答案里推导出你对于其他问题有什么样的看法。
        为什么价值观这么重要,这是一个比较理论性的问题。我们来看,辩论有很多争论,争论有三个部分:
1、言辞之争
言辞之争,就是可以通过词语的定性来解决的争端。美国有一个著名的实用主义的哲学家,叫威廉詹姆斯,他自己亲身经历过一个事件,来证明人类很多争论都是无聊的。有一次他去旅行,看到一只松鼠在这个树上,假设我们在左面,松鼠就跑到右面,我们在右面松鼠就跑到左面,松鼠就围绕着树转,我们也围绕着树转去看这个松鼠,然后两边的朋友就分成正方和反方,开始辩论。辩论什么呢?这个人有没有围绕着这个松鼠转了一圈呢?正方说有,为什么?因为他经历了东西南北边,他当然转了一圈。反方认为没有,因为这个松鼠是正面面对他的,只是松鼠与他隔着一棵树正面对着他,你在东边,松鼠就在西边,你南边松鼠就在北边,松鼠永远是面对着你的,怎么能说你围绕松鼠转了一圈呢,你转松鼠也转嘛。詹姆斯觉得人生中的争论大多数就是这个样子,这就叫言辞之争,就看你对转如何下定义了。
2、标准或概念之争
标准或概念之争,其实是一个居中的东西。有一些标准或概念之争,真的就是言辞之争,比如高薪养廉,什么是高,比如丈夫下班回来晚了,什么叫晚?太太说,你这么回来这么晚呀?丈夫说你给我界定一下什么叫晚?这个就叫做标准之争。但是我告诉你,最后肯定吵架。为什么,因为这个态度不是合理的价值观。我们到时候会讲,我们要有一种同情去理解,因为他们争的不是标准,不是到底几点回来叫晚的问题,标准的问题或概念的问题,有些可以通过界定来缓解,比如,太太说,以后9点之前要回来,这就是界定,有时候太太又觉得,这只是我的一种感觉而已,没有办法通过标准来界定的,如果说不能通过标准或概念的界定来消解的争论,这个时候就上升到实质性的争论了。
3、实质之争包括事实和价值之争。
实质之争,包括事实和价值之争。比如太太说我没有办法来界定什么叫回家晚,我也没有办法告诉你说给你设定一个几点钟的一条线,我只是觉得你对这个家不够负责任,这个时候就是价值之争了。你到底对这个家负不负责任,爱不爱这个家,当然你可以把这个归结为事实之争,比如,我只是说你没有照顾好谁谁谁,或者说你没有在这个家做一些具体的事情,这就是事实之争。前面的归结是价值之争,后面这个就是事实之争。所有的辩论争论到最后都是实质性的事实和价值之争。一个是是不是,一个是好不好。那么价值问题为什么会有一个争论呢?价值问题能不能通过概念的界定来达成一个共识或者缓解或者得到解决呢?这就涉及到下面这个问题了。即为什么价值是可辩性的核心?
       为什么价值是可辩性的核心?
它不可能通过我们的标准或概念以及观点来解决,因为我们的思维是通过概念来形成的,而概念是通过定义来完成的,但是定义不是描述和总结归纳这样一种事实性的方法来得来的。定义分为规范性定义和描述性定义。比如,什么是人?亚里斯多德说,人是有理性的动物,这是西方一个经典的判断。那么中国人是怎么定义的呢?孟子说,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是非、恻隐、辞让、羞恶指的是什么?这四端之心就是指人的基本的道德属性。因此,我们说亚里斯多德的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孟子则是人是有道德的动物。假设你反驳孟子,说你的观点和定义不对,孟子会说: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你继续问,为什么人是有恻隐之心的动物呢?孟子说因为无恻隐之心就不是人啊。你说,孟子,你这是在循环地去定义啊。孟子说这不是循环去定义,这叫做规范性定义。它不是描述性定义。说一个人江洋大盗,杀了很多人,心理变态,这人一点恻隐之心都没有,孟子你怎么说人是有恻隐之心的呢?你知道孟子会怎么回答。孟子会说,那我们遇到这样的人的时候,会说他真不是人呢?会说,他真不是人。所以当我们说人是有恻隐之心的动物时,说的是人应该是这样一种动物。至于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动物?我们可以去归纳,但这并不符合我们一般对于人这样概念定义的基本习惯。柏拉图学派有很多学生,一次柏拉图用描述性定义给人下了个定义;说人是两足直立的无毛的动物,第二天他的学生亚里斯多德提着一支扒光了毛的鸡对他说,老师,这就是你昨天说的人吗?当然,我们也可以反驳亚里斯多德关于人的定义,比如那个人喝醉了,缺乏理性吧,那个人睡着了,缺失理性吧,亚里斯多德会回答你,那个人喝醉了,一点人形都没了,像个动物在哪里乱嚷乱叫,这个时候我们不把这个人看作是一个真正的人,那个人不符合我们对人的规范性定义。包括我们说说正义、公平、效率、理性等等所有的概念,归根到底都是规范性定义而不是描述性定义。西方对人的定义和东方对人的定义都是一致的,不同的是,亚里斯多德的对人规范性定义是从智的角度去定义的,孟子对人的规范性定义则是从仁的角度去定义的。规范而不是描述性地去定义的价值观才是辩题可辩性的核心。
价值观分为两类,一是仁,二是智。中国人喜欢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不存在高低的区别,这是两种都不错的价值观。
仁者的价值观更偏重于:感悟,温情、平等、结果公平、福利、政府、道德、民粹、热心肠、多愁善感(看到价值,看不到价格)
智者的价值观更倚重于:理智、冷峻、自由、前提公平、机会、市场、法律、精英、冷头脑、冷嘲热讽(看到价格,看不到价值)
智者要见仁中之智,仁这要见智中之仁:包容性理论。
因此,价值观要多发掘而不是冲突和争论。

 
不要努力成为一个成功者,要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爱因斯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