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格物致知的哲学意义

(2015-12-12 14:34:26)
分类: 关于哲学
格物致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特别是后四条人们更是耳熟能详。这段话述说了认识的过程和认识的功效,而整个认识过程的基础是“格物”。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个体自我的每一次伟大的提高,都源于同古典世界的重新接触。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说:经典是那些正在重读的书,经典是常读常新的书。
格,至也。物,犹事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对于朱熹的的解释,我们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湖涂。
再说的通俗一点,格,格开、格斗、剥离的意思;物: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心物一元”,用现代话就是“物质和精神是一性”!比如,现代科学发现,人的思维就是电波一样的物质,人的思维指挥表面的物质身体活动,精神与物质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方式,两者是一性的。
佛家有一句话: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异色,色不异空!佛家把一切看得见和看不见的物质都叫“色”,“色”包含了一切有形无形的一切物质。我们看得见一切物质是色,看不见的一切物质如电波、光线、思维活动等等都同样是色,宇宙的一切一句概括:“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用道家的话来讲就是“心物一元”!而儒家就是道家法理在人这一层面的具体表现。
明白了“格物致知”其中的格和物的含义,这两个字组成的名词的意思:分明思想中念头的正邪与善恶,把那些邪念和恶念和自己的本性格开清除,弃恶从善,去伪存真!这实际就是儒家诚意、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基础:用仁、义、礼、智、信之仁义道德来衡量事物和思想念头,从思想中格开和清除那些不符合仁、义、礼、智、信之仁义道德的念头而净化思想——这是儒家入静至“坐忘”的最基本常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才能分明那些干扰和破坏国家、社会和家庭的邪念及邪行而格物,从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学习一词本身就包含了学习理论与实践要知行合一的意义。从儒家而言,古代中国文化的实践就是“格物”。格物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清理思想中的那些邪念、恶念及不正的思想,这是自己净化的部分;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观察事物当然是明察分毫的,由此,又能纠正影响社会的一切邪行与观念,这是建立在格物、致知、诚意、修身基础之上的“齐家与平天下”的部分。
人们现在都在普遍的谈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却不知道,这是本末倒置!不格物而致知进而诚意的学与习之,哪有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把思想中和人的本性相违背的一切念头和思想(物)清除后人就能入静,人的本性智慧就显现出来,这就是修出本性以后,看到事物本质的大智慧了,这叫“格物致知”。“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这句话说简单一点就是:欲修其心,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必先明其心,格物明心,心明则意诚,这样论述就好理解了。
       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树,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100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中国学生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令人使彷徨恐慌的是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格物致知的哲学意义:世间事物的存在以及变化是有其道理的,人也是具有认知能力的,因此,只要从实际出发,从已有的知识出发,经过长期的用功,就能真正地认识事物,到那个时候自己的心灵也会豁然开朗。
在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21世纪,人类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融合!中国正经历前所未有的伟大历史变迁!正必须有象这些先贤一样“方今天下,舍我其谁”的人生气魄!正必须有象先贤一样“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正必须有象这些先贤一样“我辈数人,定则定矣”的主人翁意识!正必须有这些先贤一样的“君子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实干精神。

 

看人长处,帮人难处,记人好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