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乌蒙论坛】辩论方法(7)——逻辑的三大基本规律

(2015-11-22 21:31:44)
分类: 关于哲学
      逻辑的三大基本规律是: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作为逻辑三大基本规律的原因:  1、最普遍地适用于各种概念、命题、推理和论证;2、正确的思维应当具备确定性、无矛盾性和明确性,而三大基本规律集中反映之;3、逻辑规律是思维规律,逻辑三大规律是总结的结果。
      1、同一律
      (1)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既“A就是A”;要求: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都要确定,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随意变更。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下,对同一对象的同一方面的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与其自身保持同一······ “同一律的作用,主要是保持思维具有确定性。”     
     (2)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一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把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并用一个概念代替已经使用的另一个概念,表现为:随表达需要而随意变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不同概念混为一谈。二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断定内同,或者用另一断定代替之,表现为:在思维中,用一个与原来相似但不同的命题代替原来的待断定命题;思考或谈论问题时,没有中心论题或者远离中心论题。
        (3)同一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只要求在一个思维过程中保持确定;并不否认思维的发展变化;仅仅在思维领域里起作用。
        逻辑思维的三大基本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同一律应该算是最基本、应用范围最广的一条规律。在日常生活中,涉猎最广的莫过于逻辑思维的运用了,无论是科学论证,抑或是言语表达中,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运用着逻辑思维去分析、解决问题。但是,相信对很多人而言,逻辑学理论就像身边的阳光、空气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时时刻刻在运用。或许我们能用常识来判断“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祝福》是鲁迅的作品,所以《祝福》也不是一天能够读完的。”这句话是错的,但如果要用专业准确的逻辑学术语来表述,相信对很多人来说都有一定难度。
       逻辑思维的三大基本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同一律应该算是最基本、应用范围最广的一条规律,就拿上述例子在说,“鲁迅的作品”是一个集合的概念,包含他所创作的所有作品,但《祝福》只是其作品中的一部,是一个子概念,这里犯了替换概念的错误,将范围从大缩到小。
      比如老师要求学生用“难过”一词造句,学生如是造“涨大水了,我家门前的河很难过。”这里学生的造句表面上看来符合语法习惯,语义也通顺,但是他违反了逻辑思维中同一律的规则,暗中偷换概念,“难过”本是用来形容人的思想感情,但“河难过”却是指“难以通过”,学生在无意间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对于上述的两个例子,从大的方面来讲,都是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没有保持概念的逻辑同一,在同一条件下、同一前提下,暗中偷换了概念,致使逻辑错误的产生。在同一的逻辑思维中,经常会出现另一种错误,就是转移论题,即人们在运用判断进行推理和论证时没有保持判断的同一,中途以其他判断取代了原来的判断。例如,有人向执法人员质疑乱罚款的问题,执法人员说:“罚款本身不是目的,严格执法是为了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很明显,大众质疑的不是罚款的意义何在,而在于罚款的公正、公平的实施情况,但执法人员中途转移论题,将话题引到罚款的意义上,于是违反了同一律中必须保证每一思想都在同一情况下进行讨论的前提。
       再比如,某报纸曾登载短文,题为《世界上抽烟人数最多的国家》。但文中说的是:尼泊尔60%以上的男人抽烟,30%以上的女人抽烟,因此,尼泊尔是世界上抽烟人数最多的国家。这就从论述“世界上抽烟人数最多的国家”转成了“世界上抽烟人数比例最高的国家”,犯了“转移论题”的逻辑错误,违反了“同一律”。
         早年三个秀才进京赶考,遇到一位算命先生,三个秀才算了一下谁能考上,算命先生伸出一个手指头。秀才问是什么意思,算命先生说:“此乃天机,不可泄露,到时候自然应验。”三个秀才走后,算命先生的徒弟文先生,一个手指头到底什么意思,先生说,这一个手指头无论秀才考试的结果如何,都不会错。可以解释为考中了一个;也可以解释为考上两个,一个没考上;还可以解释为一起都没考上;还可以解释为一起都考上了。
算命先生的“伸出一个手指头”可以做四种不同的解释,就违反了“同一律”。
           2、矛盾律
        (1)矛盾律的内容和要求:内容: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既“非(既A又非A)”。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肯定;
       (2)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一是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了互相矛盾的命题;二是悖论: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通过一个命题的真,可以推假,而通过它的假,又可推真。
         (3)矛盾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仅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并不否认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矛盾;矛盾律对于下反对关系没有制约作用。
        某人说:“这件事儿我没有过问,只是侧面了解了一下情况,提点意见,仅供参考。这个人的话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再比如中学生不注意观察事物,在作文中出现“繁星闪烁,明月高悬”的表述,同样是自相矛盾,因为“繁星闪烁”就意味着没有明月,而“明月高悬”意味着看不到很多星星。这种表述同样违反了矛盾律。
        3、排中律
         (1)排中律的内容和要求: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即“要么A要么非A”;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下反对关系)同时加以否定。
       (2)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两不可:对于相互矛盾的命题同时不予肯定,或者含糊其辞;复杂问语的回答与排中律:回答复杂问语时可以通过否定前提同时加以否定。
        (3)排中律的作用及其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应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排中律陈述不可同假,矛盾律陈述不可同真;排中律并不否认事物相互转化的中间形态; 之所以说因为矛盾律,就因为两个辩题是相互否定的,所以不可能同真。
        而作为辩题又不能有任意一个为必然真,所以只可能在某种层面上两个命题都假,只有在各自的不同角度和维度上才可能各自为“真”。如果辩题抽象为"P而非Q"VS"Q而非P",则,当A时,用A的眼光去看,P而非Q成立;当B时,用B的眼光去看,Q而非P成立。
        在某小学的讨论会上,讨论某教师的行为是不是体罚学生。校长说:“说这个教师的行为是体罚学生,恐怕是不行的;说他的行为不是体罚学生,恐怕也不行。”这个校长的话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再比如:甲说:“所有的鸟都是会飞的。”乙说:“有的鸟就不会飞。”丙说:“你们俩说得都对。”那么丙的说法就同时肯定了相互矛盾的两个思想,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但如果丙说:“你们俩说得都不对。”则丙的说法就同时否定了相互矛盾的两个思想,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