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篮球比赛中战术素养高的具体表现——中锋外传策应与挡拆

(2014-03-11 14:57:38)
标签:

杂谈

分类: 篮球攻防战术
篮球比赛中战术素养高的具体表现——中锋外传策应与挡拆

图一:3号接2号传球后快速将球策应传球给另一侧的1号,并快速移动外拉去给1号挡拆。挡拆的方向根据场上的变化可选择挡左侧还是挡右侧。 

篮球比赛中战术素养高的具体表现——中锋外传策应与挡拆

图二:3号接2号传球后,如果2号没有切入,3号有没有很好的投篮或突破机会,快速回传策应个2号,并快速移动外拉去给2号挡拆,挡拆的方向根据场上的变化可选择挡左侧还是挡右侧。

篮球比赛中战术素养高的具体表现——中锋外传策应与挡拆

篮球比赛中战术素养高的具体表现——中锋外传策应与挡拆

图三与图四:中锋外拉外线45度接球后,自己无法进攻,可快速传球给另一侧后卫1号,并快速移动过去给1号挡拆。切忌传球后站在原地不动。 

篮球比赛中战术素养高的具体表现——中锋外传策应与挡拆

图五:中锋3号外拉外线45度,可传球给边角的1号和2号,并快速移动去给1号和2号挡拆。 

篮球比赛中战术素养高的具体表现——中锋外传策应与挡拆

 图六:中锋3号落低位接到外线1号或2号传球后,自己无法进攻,快速回传策应给外线同伴,并快速移动外拉给1号和2号挡拆。挡拆的方向根据场上的变化可选择挡左侧还是挡右侧。

篮球比赛中战术素养高的具体表现——中锋外传策应与挡拆
图七:1号传给落低位的中锋3号,3号无法进攻,1号快速策应切入腾空边角,有机会给1号上篮。若策应不成功,3号快速回传给外线45度的2号,并快速移动外拉去做挡拆配合。

篮球比赛中战术素养高的具体表现——中锋外传策应与挡拆

篮球比赛中战术素养高的具体表现——中锋外传策应与挡拆


图八:当对方扩大盯人时,3号中锋外拉接到球,1号可快速移动绕过3号,通过3号向1号移动方向做前转身挡住1号的防守人,并将球手递手策应给1号上篮,这叫高位绕行策应。 

篮球比赛中战术素养高的具体表现——中锋外传策应与挡拆
 
篮球比赛中战术素养高的具体表现——中锋外传策应与挡拆

图九:若防守人识破后绕过防守,3号在将球递给1号后见1号的防守绕防而来,要快速上前去做挡拆,不给防守1号的防守人喘气的机会,这就高位绕行策应接高位挡拆组合。

    
    篮球比赛中战术素养极为重要。战术素养高与低,在球场上一看便知。战术素养既抽象又具体,所谓抽象是指战术素养是一种意识、理念和思维,所谓具体是指一种实实在在、科学合理的移动跑位。
    图一、图二:是中锋3号高位居中接球自己没有机会进攻,也没有同伴切入的一种打法。图一:3号接2号传球后快速将球策应传球给另一侧的1号,并快速移动外拉去给1号挡拆。挡拆的方向根据场上的变化可选择挡左侧还是挡右侧。图二:3号接2号传球后,如果2号没有切入,3号有没有很好的投篮或突破机会,快速回传策应个2号,并快速移动外拉去给2号挡拆,挡拆的方向根据场上的变化可选择挡左侧还是挡右侧。
    图三与图四:中锋外拉外线45度接球后,自己无法进攻,可快速传球给另一侧后卫1号,并快速移动过去给1号挡拆。切忌传球后站在原地不动。
    图五:中锋3号外拉外线45度,可传球给边角的1号和2号,并快速移动去给1号和2号挡拆。
    图六:中锋3号落低位接到外线1号或2号传球后,自己无法进攻,快速回传策应给外线同伴,并快速移动外拉给1号和2号挡拆。挡拆的方向根据场上的变化可选择挡左侧还是挡右侧。
    图七:1号传给落低位的中锋3号,3号无法进攻,1号快速策应切入腾空边角,有机会给1号上篮。若策应不成功,3号快速回传给外线45度的2号,并快速移动外拉去做挡拆配合。
    图八:当对方扩大盯人时,3号中锋外拉接到球,1号可快速移动绕过3号,通过3号向1号移动方向做前转身挡住1号的防守人,并将球手递手策应给1号上篮,这叫高位绕行策应。
    图九:若防守人识破后绕过防守,3号在将球递给1号后见1号的防守绕防而来,要快速上前去做挡拆,不给防守1号的防守人喘气的机会,这就高位绕行策应接高位挡拆组合。
    打篮球其实就这么简单,战术素养也不是很神秘,问题是像这样简单的移动路线你知道吗?知道之后会运用吗?运用得如何你思考?思考之后会通过训练比赛提高吗?都做到了,战术素养也就提升了,篮球就打得智慧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