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圆战术”蕴含的中锋外拉进攻战术配合符合现代篮球的战略思想

标签:
杂谈 |
分类: “画圆战术”理论 |
中锋外拉进攻战术配合是在篮球比赛的阵地进攻中由于战术的需求和安排要求中锋从限制区内向外拉出来,拉到三分线附近,进行个人进攻或组织全队其他队员(前锋或后卫)进攻的一种配合打法。它包括中锋外拉后的个人进攻和外拉后的集体配合进攻。中锋外拉后的个人进攻包括:中锋外拉后中远距离投篮(2分球、投3分),中锋外拉后持球进行个人突破进攻。
中锋外拉后组织全队的集体配合进攻包括:中锋外拉后进行掩护配合、策应配合和传切配合,中锋外拉后其他队员(后卫和前锋)的一对一进攻配合。中锋外拉进攻战术将个人技术与全队战术的虚实、真假、内外伸缩、声东击西,以及拉出来更好地与打篮下的战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且通过个人篮下攻击、中锋外拉进攻及中锋外拉后与前锋、后卫的积极配合,使个人和集体中的每位队员在不同位置、不同时间空间、不同地点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丰富了篮球比赛战术配合和内容,让使整支球队的战术打法更加灵活多变,使整个比赛更加流畅并更有观赏性。
我在设计整体移动进攻战术配合“画圆战术”时,充分考虑了中锋外拉进攻战术配合这一当今篮球战术的战略思想和战略体系的具体运用,将中锋外拉战术配合有机和巧妙地融入了“画圆战术”基本移动路线和变化路线之中,将中锋个人技术与全队战术的虚实、真假、内外伸缩、声东击西,以及拉出更好地与打篮下的战术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外拉的同时与后卫、前锋积极配合,通过掩护、挡拆、策应、传切等基础配合形式,与全队有机地构成了一道道进攻的链条,使整个战术体系更加具有系统良性循环移动跑位的连贯进攻点。
首先,中锋外拉战术配合,是“画圆战术”整体运行中必然出现的局部配合。落位发动之后,球员按照“画圆战术”基本移动路线“传球——反掩护——拆入——拉出,在限制区两侧进行双掩护或连续掩护的圆形循环移动之后,中锋除了掩护之后拆入到篮下实施篮下攻击之外,必然会外拉到外线45度或边角处,实施中距离跳投、外线三分以及突破,遇到这几项技术都不是很好的中锋可作为过渡,拉空内线让其他锋卫球员实施突破、突分、反跑、反切和穿插等致命性攻击。
其次,中锋外拉战术配合,丰富了“画圆战术”体系的立体交叉火力。中锋按照“画圆战术”基本移动路线外拉后,必然带出防守内线,有利与攻击更强\突破更好、突分更妙的其他同伴实施突破、突分战术,也可清空篮下实施由外到内的其他锋卫球员的个人攻击,丰富和多元了战术攻击的形式和区域,改变了传统中锋死战篮下地位既容易遭到包夹实战不了手脚,又在篮下占据了很大的空间,阻挡了同伴在这一区域向篮下发起攻击的空间,一句话,中锋外拉盘活了全队的多点开花,让整体攻击变成现实,改变了原来中锋站在低位基本不动的局面。中锋外拉,表面看起来是在示弱,实质上是使进攻方式更加多元化,不仅自己能进攻,还能盘活球队,带动他人积极性。
第三,中锋外拉战术配合,升华了“画圆战术”声东击西的战术性谋略。中锋外拉之后,强化了与控球后卫、得分后卫和锋线队员的高位挡拆、高位策应、高位策应接高位挡拆、传切配合,各种组合拳配合,以及中锋拉出之后再一次下压掩护之后的二次拆入(切入)篮下,冲击力更强,拆入篮下更深,离篮圈越来越近,在最大限度地化解协防的情况下攻击力更强。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中锋的外拉与再切入篮下的不断循环反复,不仅使中锋与后卫、前锋的联系更加紧密,位置互换频繁,锋卫界限模糊,而且使得“画圆战术”更具有了声东击西的谋略,让防守一方在不断的换防与不换防中顾此失彼,在整体交换位置和相互扯动中实现“中心开花、外线呼应、多点进攻”的战略意图。
第四,中锋通过“画圆战术”基本移动路线外拉之后有至少六种变化路线战术配合选择:一是通过战术配合外拉接球后出现外线空位机会可果断出手(像王治郅这样的外线有篮的中锋就可以出手三分,没有篮的不可轻易投篮)、如果有突破能力的高中锋还可突破和突分;二是若没有空位机会或者没有外线三分的中锋快速传球给外线一侧同伴后按照“画圆战术”基本移动路线跑位反方向去给同伴掩护,掩护之后快速拆入篮下伺机接球进攻;三是传球给外线同伴后,可快速移动过去给同伴做挡拆配合;四是可在接球的同时呼唤外线同伴移动过来利用身体挡住同伴的防守人高位策应给擦肩而过的同伴上篮或投篮;五是高位策应未果马上上前去给接球的同伴做高位挡拆;六是传球给外线同伴后快速摆脱切入篮下打出传切配合。
当然中锋外拉进攻战术配合是一种战略,归根到底,还是要通过这样战术配合,将球打到篮下,体现离篮圈越近命中率越高的篮球思想和篮球规律。其实,中锋外拉还是一种策略,外拉是暂时的,再切入到篮下是永恒的,毕竟,中锋永远是篮下的王者。我们通过中锋外拉战略归根到底,还是为了实现中锋更好的打到篮下,最终实现声东击西的战略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