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进士李明璋诗文书法及简历介绍——云南盐津落雁进士李明璋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光绪16年即公元1890年高祖李明璋公撰《李氏家谱》。高祖李明璋公与叔高祖李明瑞公共同撰书的《李氏族谱》,经过抢救性保护,流传至今。这是李明璋高祖公和李明瑞叔高祖公流传于后世的唯一的书法作品,其他更多书法绘画作品遗憾失落,他们两弟兄的书法不仅形似而且神似,一脉相承,出自同门,不易分辨。今天,2013年2月10日(正月初一),124年之后,我终于从父亲手里接过传了三代的高祖李明璋公和叔高祖李明瑞公联手撰写的云南盐津落雁完整版《李氏家谱》,一百多年前的“艺术珍品”终于现身了。
明清时代是科举制度的极盛时期,当然也是走向衰亡的时期。明清正式的考试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以前的县试、府试、院试都是预备性的初级考试。
乡试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每三年一次,一般在子、卯、午、酉年举行,称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因考期在秋季八月,所以乡试又称“秋闱”。乡试在八月初九、八月十二、八月十五共考三场。发榜在同年九月,正值桂花开放,因而乡试榜又称“桂榜”。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考中了举人,不仅可以参加全国性的会试,就是会试未能考中,也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会试和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其中会试是带决定性的考试,而殿试只定名次,不存在被黜落的问题。会试在京城贡院举行,一般在乡试后的第二年举行,也就是丑、辰、未、戌年举行。考期多在春季二三月,故会试又称“春闱”,参加会试的是全国的举人。会试被录取的人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会试发榜一般正值杏花盛开,所以又称“杏榜”。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殿试在会试后同年四月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时务策)一场,出榜分为三甲:一甲只取前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或殿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成三鼎甲,状元居首称鼎元。二甲赐进士出身若干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若干人,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用黄纸书写,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为金榜题名。中了进士,功名就到了尽头,凡是通过乙榜中举人,再通过甲榜中进士而做官的人,叫做两榜出身。一身兼有解元、会元、状元的叫连中三元。
盐津县落雁乡出过进士。何人中了进士——李明璋。他是落雁乡出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进士。
李明彰,字峨生,号奉周。生于清代同治元年(壬戌年,)五月初六,即1862年6月2日。地点在当时的昭通府大关厅及第乡落雁乡场口上,其祖籍为湖南。李明彰于光绪九年(1883年)入泮昭通府,庠生,当时为21岁。光绪二十七(辛丑)年(1901年)捐附贡生,任修职佐郎。科举三次,一次堂备,两次房藨。李明彰去世于光绪三十一年正月二十三日(1905年2月26日)。享年44岁。明彰一生禀性耿直方慈,持家淡泊。著作有《依园小草》、《及第景略》,又与其弟李明瑞合著《连枝集》等六篇收藏在文庙之中。
从明清科举考试情况看,李明璋当时(1901年)在京城科场考中的应是二甲或三甲。
李明璋中进士的时,清朝已处于内忧外患,摇摇欲坠的边缘,而封建王朝自隋唐就用来选拔人才、封官授爵的科举制度已然完成了它一千五六百年的历史使命。清政府自认为使铜墙铁壁的国门被外夷的坚船利炮轻易轰开,政府哪有闲暇顾及科场?
李进士和同时代的许多读书人一样,虽然高中,但是似乎并没有得到一官半职的封授。于是回归故里兴办义学,把自己满腔的热情和满腹诗书倾洒在普及和提高乡民子弟的文化水平上。
李进士的兄弟李明瑞,也是一位饱学之士,取得贡生资格——贡生是由府、州、县学的生员中选贡的,意思是把人才贡献给皇帝。县志记载他“工于诗文书画”。书画,笔者未曾见过,只见过由他誊写的李氏家谱,书法功底深厚。
在落雁,和李进士同时代的名人还有一位徐举人——徐翰章(徐济川)。徐举人和李氏兄弟是表兄弟关系。
李明璋作为进士,自然是满腹诗书,流传下来的诗文的确是佳妙之构,脍炙人口。兹录几首于下:
咏落雁四时景
春容淡淡巧凝妆,
裹雾梳云粉黛光。
欲近龙潭凭雨洗,
佩将芹草作兰香。
桃红点点唇初抹,
柳绿丝丝鬓未霜。
非怪坚贞人莫比,
妹儿原是石心肠。
夏
夏至云呈雨露恩,
翠容如滴恁啼痕。
平生畏暑居寒岭,
索性贪凉傍竹根。
捧日多情时合掌,
吐云有口总无言。
直同化石丈夫望,
烟草迷离欲断魂。
秋
秋窗明净埂提堤。
红叶如裙拂脚低。
落雁玉容推上品,
沉鱼国色媚幽溪。
纵怜螓首临风瘦,
尤觉蛾眉并月齐。
悔谪人间姘独处,
夜深徒羡鸟对栖。
冬
冬来常拥碧罗轻,
软雪魂销梦乍惊。
浪子有情空绕抱,
寒婆相顾自安贞。
淡容欲睡娇尤好,
静态含愁媚更生。
幸与横塘仙女近,
月明同结山水盟。
这四首状写落雁春夏秋冬不同景致的诗作,巧妙的把落雁的主要景点都嵌入诗中去了。这些景点主要有大龙潭、芹草坡、妹儿山、尖峰岭、竹根坡、落雁、浪子沟、寒婆岭、仙女荡。
落雁妹儿山,乃盐津县山川名胜之一,陈一得(秉仁)先生主持编修的民国《盐津县志》就把妹儿山纳入盐津二十个名胜之一,命名曰“妹儿雾鬓”。山在保隆与落雁之间,山形秀丽,有风鬟雾鬓之貌。其南有气势雄伟的寒婆岭。彼此面对,犹似小姑与彭郎。如此名山,李进士岂能放过?提笔抒就《咏妹儿山》七律二首。
一
玉骨冰肌百媚罗,
烟鬟雾鬓影婆娑。
娇因无力石为骨,
羞不能言鸟代歌。
面目本同儿女少,
须眉翻比丈夫多。
一般体态千般样,
秋瘦春肥巧若何。
二
生成窈窕女儿模,
赢得人间作妹呼。
雾里娉婷怜汝丽,
风中嬉笑为谁娱。
雨云入梦同神女,
居处无郎似小姑。
可惜倾城好颜色,
偏叫沦落在石隅。
徐举人也不甘示弱,也信笔写下一首七律《咏妹儿山》。
谁家少女不知羞,
浪播妹儿人口头。
满面冶容春草色,
全身娇态夕阳流。
乾坤绣阁烟为帐,
星胜明灯露作油。
多少往来孤旅客,
何愁一笑解离愁。
表兄弟俩一唱一和,把妹儿山描绘得秀美可人,声名远播。
在全县,落雁山形独具一格,谚语云“落雁是口锅,四面八方都是坡。”那“锅”里,绿色蒙古包一般的小丘陵比比皆是!生于斯长于斯受教于斯的李进士,当然不会轻易放过倾注满腔激情,用骈文状写故乡风物的好时机。这样,一篇借落雁山川风物以抒胸臆的《及第景略》便流传于后世:
偷我辈之余闲,览吾乡之形势。西连仁里,东接富乡,南近沐荣,北通吉照。喜龙回于此景,问雁落于何年。地属滇东,历见人文鹊起;乡名及第,足征科甲蟾联。只云俗美风淳,皆缘人杰;岂识山环水抱,先得地灵。则见:象鼻呈奇,马头献瑞,龟山生色,鸭石腾辉,毓秀则笔插尖峰,钟祥则芹生塆顶。地非爱宝,有湾偏号金银,山不在高,凡顶都成伞盖。凤凰寺里,展翅翔翎;鳌鱼溪中,扬髻鼓鬣。黎山远照,旌旗对对飘来;寒岭高排,楼阁层层拥起。溯龙塘之胜景,波澄七曲文星;登狮岭之幽巅,彩焕千山丽日。非所以降生豪杰,而发泄英华也哉!且其近水遥山,亦复奇形怪状。岭知分水,窝解仰天。山迭马鞍,石名牛角。望香炉兮缥缈,看轿顶而悠扬。关口生成,当凭一将,山筋跌断,凿拟五丁。滚水沱浪涌莲花,穿山洞崖生藓迹。火石坝光芒透地,水毛溪波浪掀天。豪猪洞云气苍茫,水獭坪烟波浩渺。岩悬梯级,步步登高;关列石门,重重锁水。清光普照,石灯万载生辉;逸韵遥闻,铜鼓千秋留响。万千丈红岩迭起,山色屏张,十二时黑水常流,滩声雷吼。天生桥两山辐辏,半空现出虹腰;月亮溪一石团圞,平地明来兔魄。何况:山能擦耳,岩可舍身;洞每吟风,坡常舞雪。溪既深而难测,沟更长而靡量。官仓坝家有余粮资,饭甑溪人皆饱食。潭沉乌木,化作龙身;垇耸青杠,叟成鹤膝。上凉风之垇口,胜入舞雩,游石板之溪头,如临沂水。溪藏三洞,滩中每卧蛟龙;树发双杈,枝上常栖鸾凤。允矣!塘名仙女,组织些浪皱波纹。奇哉!山号妹儿,梳裹就风鬟雾鬓,是又可以供游人观览,畅名士之襟怀者也。仆技小雕虫,识浅窥豹,志欲驰于千里,才偏囿乎一隅。虽怀古读书,未及生光于闾里。而搜奇撷胜,还思得助于江山。愧无灏瀚之才,涵吞海岳;漫染淋漓之管,描写山川。非敢夸笔墨之华,聊以备轩輶之采。后之览者,尚祈谅诸!
这篇骈体文可谓辞彩流丽,铺陈有度,壮尽故乡山川风物之貌,借景抒怀,风物与心志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