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与篮球比赛的临场指挥艺术

标签:
杂谈 |
分类: 篮球论文 |
-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一部伟大的军事著作,其中的很多军事理论渗透到政治、经济、外交以及竞技体育等领域。触类旁通,孙子兵法同样适用于篮球比赛。
-
-
1、《孙子兵法》思想对篮球比赛临场指挥艺术的指导价值
孙子在《军争篇》中指出:“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意思是金鼓、旌旗,是统一全军行动的。全军行动既然一致,那么,勇敢的士兵就不能单独前进,怯懦的士兵也不能单独后退了,这就是指挥大部队作战的方法。
在篮球比赛的过程中,教练员对比赛的控制,关键是对于比赛态势发展的控制和对运动员的合理使用。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项目,它充分体现在比赛过程中的团队精神和协同作风。篮球场上一切个人行为都要融于全队整体的目的与任务之中,要依靠集体力量,倡导团队精神。虽然,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明星球员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但这都是建立在团队基础上的。比赛中,教练员要把握篮球运动其集体性项目的规律,不仅要求场上的5名队员协同合作,并且要求充分发挥教练员的临场指挥才华,根据场内外、主客场情况分析,将全队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战术,制定战略。而且要求运动员在比赛中务必不折不扣地执行教练员的战术安排。如果不讲执行力,没有战略战术纪律,运动员自以为是,只讲个人技术的发挥,不按教练员的战术和战略安排进行,势必遭至失败。
同时,篮球赛场上形势千变万化,临场指挥要根据赛场上双方攻守的情况,及时修正预定作战方案,机智果断地采用对策,组织调整好攻守打法与人力配备,减少挫折,争取胜利。教练员若指挥得法,就会“扭转乾坤”,相反因指挥失误,就会“功败垂成”。临场指挥,就如同两军对垒一样,棋错一着,满盘皆输。教练员要善于认真细致地观察、分析和正确判断比赛场上所发生的每一个细节变化。并能及时抓住有利时机,以便及时乘胜追击扩大战果并牢牢地掌握比赛的主动权,或及时利用暂停和换人来控制并扭转被动不利的局面,从而尽快地变被动为主动。
更重要的是,教练员具有大将风度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要沉着冷静,幽深莫测,严肃认真而有条不紊。做到“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义治”(《孙子兵法·九地篇》),即在形势危急的时候,它可以稳定军心;在失败的时候,它可以鼓起重夺胜利的信心;在胜利的时候,它可以使人保持冷静的头脑。作为教练,还应具有“超然”的态度,在紧张激烈的篮球比赛中,双方运动员在赛场上往往都专注于赛场上一球、一分的角逐,而很少有运动员能清楚地看出对方的弱点并及时采用新的战术。此时坐在场外的指挥者——教练员应当冷静、全面地分析场上的情况,及时请求暂停并重新部署战术方案及行动。
孙子在《兵势篇》谈到“怯生于勇,弱生于强……,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告诉我们“怯”可以由“勇”产生,“弱”可以由“强”产生。……“勇怯”,是“任势”的问题;“强弱”是军事实力的问题。
在篮球比赛中,主动和被动是由比赛之势造成的。强弱是由球员和球队的实力造成的。在比赛的开局阶段,要把握时机做到先声夺人,打出自己的声势,从气势上压倒对方,提升本方士气;力争主动权,以我为主,使比赛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利用迅雷不及掩耳的进攻和坚如磐石或攻击力极强的防守打乱对方的节奏,给对方制造心理压力。从理论上讲,开局就是时机问题,是主动权的问题,同时又是心理问题。打好开局不仅能从心理上增强本队的信心,而且给对手一个强大的心理压力,迫使对手丧失信心,产生心理危机;迫使对手动摇准备方案,更改原定打法,采取应急措施,如果应变乏术,有时会导致全场失败。
现代篮球的发展趋势显示,比赛中的攻守速度是越来越快,几次篮板球反击就出现高潮,两个低潮就可能输掉一场比赛。整场比赛40多分钟的对抗中,实力相等的两队之间,比赛过程绝大部分时间为相持阶段,大约为36分钟。教练员必须重视比赛过程的相持、拉锯阶段的发展和变化。教练员要重视攻守转化方面的问题,充分估计对方可能采取的攻守战术配合和可能出现的变化,以及我方应采取的应变措施。
《孙子兵法》之《军形篇》指出,“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即从前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首先创造条件,自己不被敌人战胜,然后等待和寻求敌人可能被我战胜的时机。使自己不可被敌人战胜,主动权在于自己;可能战胜敌人,在于敌人有可乘之隙。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使自己不被战胜,而能使敌人必定为我所胜。孙子在《军形篇》里谈到的这句话应用到篮球比赛中,就是要先消灭自己的弱点,制造不可被对手战胜的条件,然后等待对手犯错误,一旦有可以战胜的机会,我们就钻对手的空子,乘机战胜他。消灭自己的弱点,凭着主观的努力是可能做到的,要钻对手的空子,必须得有空子可钻;要引诱对手,必须对手上当才行。在比赛中,双方都在高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可胜“在对手又不在对手”。“不在对手”,是说我们可以使对手犯错误;“在对手”,是说对手的错误毕竟出自对手的行动;“在我又不在我”,“在我”,是说对手的弱点必须由我们来捕捉;“不在我”,是说对手没有弱点我们就无隙可乘。作为对手的双方,不可能双方都不犯错。高水平的比赛,常常是处于等待中,等待对手出错,抓住战机取得胜利,“守得云开见月明”。最后孙子说:“胜可知,而不可为。”这里说的“不可为”是指超过客观条件的强为,而妄求比赛的胜利,所以要取得比赛的胜利,必须根据客观规律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其可为,必然成功。
因此,拉锯阶段是双方比分接近交替上升的阶段。要想突破这种局面必须做出针对性地应变战术,合理地调配力量,或加强防守严格控制对方得分,或是把握时机利用对方空隙加强投篮攻击,或强行攻击以改变拉锯局面。弱队面对拉锯战若能出“奇招”,是对强队的最大威胁,打其个措手不及,同样可以赢得时间获得进攻与防守高潮,从而主动创造出获胜机会。
一般来讲,上半场结束前阶段就是上半场比赛结束前的3、5分钟这段时间,教练员应根据上半时比赛的比分情况及所剩时间来决定如何处理好上半场结束前这一阶段。一般来讲,篮球场上,虽不外攻守两途,但变化起来,就无所穷究。孙子在《军形篇》中讲到“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下,故能自保而全胜也”。意思是当我不可能战胜敌人时,应进行防守,可能战胜敌人时,应采取进攻。防守是由于取胜条件不足,进攻是由于取胜条件有余。善于防守的人像藏于深不可知的地下一样,使敌人无形可窥;善于进攻的人,像动于高不可测的天上一样,使敌人无从防备。因此,能够既保全自己,而又取得完全的胜利。
由此思想,在篮球比赛中,如果只坚持守势,反对攻势,是不能取得胜利的。反之,只迷信攻势,轻视守势则不能自保。对于比赛,既不主张纯粹的攻势主义,又不主张纯粹的守势主义,当还不能战胜对手的时候,应加强防守;当能够战胜对手的时候,应积极进攻。防守是由于取胜的条件不足,进攻是由于取胜的条件有余。要先以守势建立比赛的基础,然后再以攻势争取比赛的胜利。论准备的功夫应守先于攻;论作战的方法,应攻守兼备。为此,教练员应审时度势的布置上半时结束前的战术打法及人员安排。首先,要求不能继续输分;第二,专门布置本队投手在全队配合下发挥投3分球的特长,缩小比分如果命中率不高,则不可贸然出手三分,相反要限制三分出手,多往里打造犯规罚球追分;第三,应考虑保存自己的主力队员,不应犯规过多,以利于下半时再战。
中场休息对于教练员来讲并不是休息时间,而是更加紧张工作的时间。教练员务必要在这段时间里回忆、总结本队和对方上半时双方比赛的具体情况。
《孙子兵法》之《九变篇》讲到“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它的意思是聪明的将帅考虑问题,必须兼顾到利害两方面的条件。在有利情况下要同时看到不利条件,祸患才可以预先排除;在不利的情况下要同时看到有利条件,事情才可以顺利进行。
中间休息的时间比较充裕,教练员还可以通过统计表来说明一些问题,还要让场上队员谈一下各自在上半时心理、技术、战术运用等方面的表现,让队员总结上半时的经验,使他们明确本人的任务和优缺点,为下半时能更好地发挥上半时特长,克服上半时的不足而明确目的和任务。
孙子在《九地篇》中指出“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击所不戒也”。就是指兵贵神速的问题,使对手措手不及,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从篮球战术的实施上看,神速出击往往能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令对手防不胜防,从而大获全胜。《虚实篇》中分别讲到“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攻而必取之,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也”和“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使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已者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因此,上半时结束的比分将直接导致双方教练员和运动员在中场休息时的认真总结和重新组织力量应变战术,所以下半时实际上就是高潮的争夺。为此,教练员在注意加强进攻的同时,必须格外重视防守,以借防守提高反击速度,争取快攻得分。具体而言,在这一阶段,教练要善于把集中优势兵力的思想运用到比赛场上,尽可能利用各种条件创造战机,制造局部优势。例如通过抢断得球和抢发球发起快攻。此时,对手一般不能马上落入防守位置,不易立即组织有效防守。这时就会常常出现以多打少、以强击弱的情况,便于本队直接进行上篮得分,或是造成对手犯规,甚至创造出“打三分”乃至“打四分”的机会。
孙子在《军争篇》中指出“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其意思就是要告诉人们,用兵打仗要奇诈多变才能获得成功,根据是否有利来行动,分散或集中使用兵力,随情况而变。军队行动快速时,像狂风骤至;行动缓慢时,像严整的森林;进攻敌人时,像迅猛的烈火;驻守时,像山岳一样屹立不动;隐蔽时,像阴天看不见日月星辰那样;动作起来,就像万钧雷霆。
因此,在篮球比赛的决胜阶段,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比赛场上情况千变万化,应变是教练员的基础能力。教练员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要能够对态势了如指掌,并拥有高度的预见性,善于抓发展苗头和对方的致命弱点。
暂停是教练员利用竞赛规则所赋予的权力,对队员在比赛中出现的不利现象和问题予以控制和纠正,或调整、布置新的战略战术而实施指挥比赛的主要方法之一。
《孙子兵法》之《兵势篇》提出“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这句话就是描述的“奇”与“正”的转化。即善于出奇制胜的将帅,其战法如天地那样变化无穷,像江河那样奔流不竭……战势不过“奇”、“正”两种,然而奇正的变化,却是不可穷尽的。奇正变化就像顺着圆环旋转那样,无头无尾。在篮球比赛中,“奇”与“正”并不是固定的,“奇”之所以为“奇”,就在于对手不了解情况,没掌握对策。“以正合,以奇胜。”篮球比赛中,所谓“正”是指比赛中所运用的常法;所谓“奇”是指比赛中运用的变法。只有在一定实力基础上,充分发挥“奇兵”、“奇法”的作用,运用变化莫测、出人意料的谋略,才更有把握取得比赛的主动权、场上优势,获得比赛的胜利。
具体而言,在实施暂停战术时,由于暂停时间很短,因此要求教练员在比赛中头脑要清楚,反应要快。暂停前要想好。向队员布置任务时,讲话要简练,语言要生动,态度要坚决,重点要突出,要抓住并解决重要问题,不要面面俱到,东一榔头西一棒棰,让队员听了无所适从。为了更形象逼真地向队员布置任务,要尽可能利用战术板等进行讲解。同时还要留点时间让队员发言或让他们自己交换意见,以达到教练员与队员思想的统一。
换人是教练员实施指挥比赛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取得比赛胜利的重要保证。孙子认为在用兵用将上,必须“择人而任势”,即知人善任,并善于利用有利的态势。
因此,在篮球比赛进行中教练员应该利用有利的形势,考虑全队的战术要求选择符合运动场上发展态势的运动员上场比赛。每场比赛的对手可能各不相同,而且同一队员在不同时间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这就要求教练员不但对自己的所有运动员的情况,包括技战术能力、性格特点、生理特点都非常清楚,而且也要清楚了解对手的情况,能够把握好比赛的进程,根据对手及本方的情况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或人员的变化,或位置的变化,或战术的变化,使本方的战斗力充分发挥出来,同时又能够有效地抑制对方。换人时选择运动员是根据他所具有的能力,不要苛责于他所不具备的能力,要随运动员能力的大小,选择他担任符合他能力特点的角色.
具体而言,教练员在选择换人时应注意:教练员要正确地选择换人时机,如某队员在比赛中技术发挥不正常;为改变战术打法解决进攻或防守的问题;队员在场上体力不好,需要休息;队员受伤不能继续比赛;主力队员犯规次数较多,为了保存实力在最后阶段全力拼搏;为了保存暂停的机会,利用换人转达教练员意图;为了有意识、有目的培养新队员。教练员在实施换人时要及时果断并提前告诉替换队员,让替换队员做好心理和身体准备。同时还应向替换队员明确交代上场任务,对换下场的队员,一般情况下不要对其加以训斥或指责,而应给予适当的鼓励,让其冷静下来,观察场上情况并随时做好再上场的准备。
(3)战略调整
战略调整是篮球比赛临场指挥时的核心战略,对于比赛的胜负至关重要。暂停也好、换人也好,归根到底都是战略调整的范畴。教练员的临场指挥艺术集中体现在比赛中根据变化了的态势善于进行战略调整。这是优秀主教练的必备的最高能力。战术和技术都是为战略服务的,只有战略调整得当,战术和技术才会沿着正确的反向前进,否则就会出现事倍功半的不利局面。
孙子兵法讲“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依靠“变”来将运动场上的形势向着有利于本队的方向发展。因此就有了善变者强的说法。当外线两分和三分命中率低于对方时或者比分落后时,教练员要审时度势,根据球员的手感不佳果断调整进攻方向,改为往里打、造犯规战略,即放弃外线出手,限制和减少外线出手,哪怕出现空位机会也不能贸然出手,因为,此刻命中率很低,出手等于浪投,前场篮板不易抢到,将球权白白交给对方不说,还会遭到对方抢下篮板后快速反击,比分将将进一步拉大。遇到这种情况,要通过战术配合创造时间差和位置差突破或强攻篮下造犯规,制造杀伤争取获得更多的罚球机会;当对方犯规已达可以罚球的次数时,教练员就要强化球员多突破制造犯规,因为对方以犯规,本方就能获得罚球机会。既可杀伤对方有生力量,又能站上罚球线罚分提升成功率,还能从源头上预防因为外线出手命中率低时遭到对方快攻反击。
当用盯人防不住对方的突破和篮下进攻时,防守战略必须调整,可改为联防来抑制。当然根据对方内外线实力可选择诸多联防形式的其中之一。当用联防阻止对方内线攻击而阻止不了对方外线频频得手时,又必须改为盯人。当对方内外线实力强于本方,为了隔断其内外联系,还必须使用半场扩大盯人或全场扩大防守来遏制。当1防1防不住对方重点人,联防盯人也防不住,那就必须将1对1防守战略改为二双人包夹对方重点人其他球员轮转补防的防守战略。当对方在篮下频频得分,球员因为防守出现问题不能阻止时,教练员应该通过合理利用犯规战术来阻止,不能让对方在篮下轻松得分,要得分可以,请上罚球线。否则比分很快就被拉开了。合理利用犯规战术是一种谋略,是合理利用篮球规则的智慧。田忌赛马战略使用于此,用下等马去犯对方的上等马规,充分调动12名球员的积极性,发挥其每个人的力量。
篮球的特规律是离篮圈越近命中率越高杀伤力越强,内外结合、以内为主,永远是篮球比赛胜利的模式。打内是根本矛盾,打外是基本矛盾。打内是战略,打外是一种策略。教练员在临床指挥时必须遵循这些基本规律,善于调整战略方向,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杆子插到底的攻防战略是不合时宜的,比赛中千变万化的态势,要求教练员必须阅读比赛进行不断的战略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