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人名家书法精品集(一)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清刘墉《书法》---
刘墉是乾隆十六年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通经博史,与翁方纲齐名。本幅为其临初唐书,点画转折全由古人法帖而来,且能举重若轻,转化妙用不留痕迹。全篇笔画以丰润为主,然不乏细瘦如金的笔画,肥瘦呼应,相互变化,独有一份自成万态的情趣,正所谓“貌丰骨劲、味厚藏神”。

雍正《行书五绝诗》---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雍正书法端庄流丽,丰腴饱满,具有皇家气象,用笔十分爽快,点画厚重,结体自然,可以看出他有十分不错的书法功底。



蔡襄《山堂诗帖》---蔡襄为人忠厚正直,字识渊博,他的字“端劲高古,容德兼备”。宋四家中,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他的书法学王、颜、柳,浑厚端庄,雄伟遒丽。苏东坡赞曰:“君谟天资既高,积学至深,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台北故宫藏

【
清年羹尧书法欣赏】立轴,纸本,117×47cm。释文:“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
此轴一瞥一捺非常有力,收笔自如,外露而不张扬。年羹尧虽然后来建功沙场,以武功著称,但他却是自幼读书,颇有才识。雍正朝因功高盖主,擅作威福,惹上杀身祸。叱咤一世,青史留名,只是一枭雄……

苏轼《一夜帖》---
又名《致季常尺牍》。此作质朴敦厚,用笔凝重,笔画丰腴多肉,且结字偏斜,前半段的情感平和,逐渐趋于起伏,全作字形大小、笔画粗细、字体型态等也随之改变,颇具变化的趣味。苏轼一生宦海浮沉,谪居于黄州期间,正是他艺术创作顶峰时期,这幅即是他在这段时间所作的行书精品之一。




唐柳公权《大唐回元观钟楼铭》---
此碑是柳公权58岁时所书,也是现存柳碑中最完整的。此碑风神烁烁,一笔不苟,其用笔重骨力,以方笔为主,辅以圆笔,劲利清健。其结构往往错位中求变化,比如左右结构的字“蹲”、“钟”、“楼”等将左边偏旁往上挪,形成左短右长的结字法,在不平衡中求韵趣。


雍正行书《经海一滴序》---
清代十二个皇帝中以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书法最好,他们酷爱书法,其个人的喜爱与推崇对清代书坛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大量接触汉文化,身体力行,尊崇汉儒文明,将书法作为宸翰日课,书法造诣都颇为深厚。









唐代《灵飞经》四十三行本 ---
《灵飞经》是唐代著名小楷之一,笔势圆劲,字体精妙。无名款,元代桷、明代董其昌皆以为唐代钟绍京所书。






【东晋王洽《手札》】王洽(323—358)字敬和,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导第三子。他的书法艺术造诣精深,每挥毫落简,笔笔有来历,字字有出处,具有郢匠乘风之势,卓然孤秀,丽雅有韵,运用有方,甚得笔墨之法和笔墨之趣。他曾与王羲之一起研究书体,变章草为今草,韵媚婉转,大行于世。

唐 张旭 草书《心经》---
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史称“草圣”。他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豪,字字有法,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相传他见公主与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在河南邺县时爱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并因此而得草书之神。
雍正楷书立轴——雍正的字是康雍乾三帝里写得最好的,比康熙的飘逸潇洒,比乾隆的庄重有骨,尤其他的行楷写得很好。


清 雍正帝 御笔朱批 --- 清制,皇帝在臣僚奏章上以朱笔所作批示称朱批。释文: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