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字进攻战术来源于NBA中应用十分广泛的中路挡拆,是21世纪的新兴战术之一,是太阳、纽约尼克斯、凯尔特人和热火等球队经常采用的战术之一。与中路挡拆不同的是,V字战术的进攻重点更偏重于外线投篮,在三分线外和牛角区的威胁更大了,进攻时能同时对球场两侧都能施压。由于相较于其他战术体系V字战术的战术配合更简单,其对核心球员的能力往往有很高的要求,比如纳什的传球和得分能力,安东尼和小斯的进攻能力。其战术的发起点大多由牛角位的球员给持球球员做掩护发起,而这个持球球员往往即是球队的第一核心,比如纳什和安东尼。
V字进攻(牛角进攻)战术不是什么高深的战术,很多球队都用过这个战术,是一种进攻人盯人阵地进攻战术。V字战术,顾名思义,就是球员落位呈现一个V字的形状,V字进攻最基本的战术是组织者1号运球通过高位,高位掩护者通过做一个面向球的屏蔽(on
ball
screen),使运球者能较轻松的渗透深入。运球者这时就有直接上篮,或就地跳投,或传球给侧翼射手等选择。如果5号压进靠近篮筐位置,4号就向相反方向运动,造出传球空隙。
凯队在总决赛第一场的后半场,曾多次使用此战术,并且效果还算可以,特别是当替补后卫内特罗宾逊在场上的时候,球队多次以内特为组织点,发起此战术。对于内特这种速度快,个头小,投篮一般的控球后卫来说,此种战术能发挥出他的特点。

浅析:进攻球员V字落位,朗多和拉希德发生一个Pick&Pop,Pick&Pop是指掩护人做完掩护后往外走位,随时准备接控卫的球远投。朗多运球渗透到篮下,右侧防守戴维斯的奥多姆到篮下协防,朗多把球分给格伦戴维斯空位中投。

浅析:内特和戴维斯在高位附近发生一个pick&roll,在戴维斯空切的同时,加索尔立刻去补防,防止空切成功,这时候加内特在高位处于open状态,内特把球传给加内特去中投。

浅析:仍然是内特,在右路突破,这次换做加内特做个虚假掩护,然后马上空切篮下(Slip),湖人防守紧缩,调动了三个防守力量缩进三秒区里,KG跳传(jump
pass)给了左侧空位的雷阿伦,雷阿伦利用速度突破加索尔,突到篮下搏取到了罚球机会。
凯队运用此战术的优势:对于湖人来说,内线高度要明显高于凯尔特人,当凯队外线手感不好的时候,如果硬突到篮下,会非常困难,这时候如果换个V字站位,完全拉空篮下,这就给了外线球员很大的突破空间,并且对于内线球员还有很多的空切机会。凯队的三个内线:戴维斯、拉希德、加内特,全部有中远距离的射程,因此V字站位可以发挥出他们的优势。在总决赛第一战里,第四节凯队利用此战术打成好几轮进攻,好几次迫近比分。
凯队可能遇到的问题:V字战术对PG要求较高,要求最好既能突、又能投、还能传。朗多的突破能力明显高于投篮能力,因此对方在防守朗多参与的高位挡拆的时候,往往是放他一步,在后方做延阻(shadow),因此朗多切到篮下往往很难完全摆脱掉防守,内特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设掩护的人--加内特或者戴维斯,有一定的顺下能力和高位跳投能力,但是却都不是特别强,加内特由于年龄偏大,戴维斯吨位偏大,因此这两位球员的顺下爆发力较弱,这给了对方防守轮转的机会。
以凯队现有阵容而言,完全可以打V字战术,但是很难发挥出太阳队的V字战术那种巨大的威力,但是当湖人内线防守密集的时候,可以考虑以此为思路,打开湖人的内线防守。
太阳队V字战术巨大威力
执教生涯早期,丹东尼在意大利贝纳通做了多年教练,深受意大利篮球文化浸染,阵地战他强调“空间+三分”,这便是“V字进攻”。一旦对方退防到位,丹东尼的球队便进入到阵地战模式,双射手站底线、双内线罚球线落成V字站位,然后纳什策动高位挡拆。由于射手拉开了底角,纳什、斯塔德迈尔或马里昂们总有非常宽余的活动空间;而对手试图包夹总会漏出底角的三分射手,于是纳什或迪奥可以轻松的分球,太阳外线火力全开。
依靠这一套路,2004-05赛季太阳豪取62胜,太阳两项阵地战进攻数据联盟第一,挡拆持球人进攻联盟第8,每回合得到0.884分,命中率45.6%,挡拆掩护者进攻则是联盟第一位,Spot-up(指阵地战中不依靠队友掩护,落位后接球直接投篮,亦或是用连贯动作完成上篮。如果得分,直接伴随着助攻的产生)每回合得到1.087分,联盟第一。
2006-07赛季太阳拿到了61胜,太阳的挡拆掩护者进攻以及Spot-up依然是联盟第一位,他们的挡拆持球人进攻每回合得分则提升到了0.916分,命中率高达47.6%,联盟第三位。无论在太阳还是后来的尼克斯,无论是纳什、费尔顿亦或是林书豪掌控进攻,丹东尼的球队都是按照这种套路打球。
V字进攻体系是基本的中位挡拆战术的发展,不过它增加了外线“红旗”投手的出手机会。通过在高位罚球线两端布置两位掩护队员(挡),它使运球者有从两个方向突破的选择。"V"字进攻时,运球人不可能太容易被干扰失去掩护。有两位高位的掩护,可以屏蔽开所有来自后场的防守人干扰攻击方组织者的运球。
下面先简单介绍一下牛角战术的基本站位:
通常是两名内线球员站在高位(具体就是球场上的牛角位,级油漆区的两个顶点处),控卫在三分线弧顶处控球,另外两名球员落在底角三分线处。而篮球上的牛角区则指的是罚球线两侧的区域。这就是著名的V字站位,五名球员的站位呈现出一个“V”字。
V字战术的发起,大多是由弧顶持球的控球后卫先判断球场上的形势,比如双侧的防守压力等等,然后和牛角位的中锋或的大前锋做挡拆配合,如果内线防守压力较小,则可切入篮下直接上篮得分。
如果对方底角球员协防禁区,这时禁区的防守压力较大,突破禁区显然是不明智的选择,这时控卫往往会选择分球给底角的球员。
如果对方球员通过弱侧的协防或补防来加强对强侧牛角位和底角的防守压力,控卫可以传给挡拆后由牛角位切入的内线,由内线直接得分。
以上只是V字战术的几个简单的配合,可以看出V字战术讲究的是快速有效的传切配合,追求的是更多的外线投篮(尤其是三分球),更快的进攻节奏,以及更多的进攻回合和出手次数,而这些往往也是跑轰体系所追求的东西——用进攻摧毁对手。快速的进攻节奏往往会让拥有大个子内线球员的阵地战球队疲于奔命,从而使得球队在体力上拖垮对手,这也是跑轰球队赢得比赛的手段之一。
然而,简单的进攻配合往往不能换来高效的得分效率,所以,拉空内线制造更多的突破机会,比如太阳和尼克斯,太阳往往会让纳什在强侧和另一名球员做挡拆配合,尼克斯则是安东尼和小斯在强侧做配合,而另外三名球员则拉空内线,在弱侧通过跑动、空切或在外线等待传球以寻求简单快速有效的得分机会。这种战术配合更多地依赖于球员的临场应变能力以及对比赛的阅读能力,而不是几套固定的战术。
V字战术的高位进攻,往往是在外线球员无法有效的突破禁区时采用的战术,与普林斯顿不同的是,V字战术的高位进攻中,外线球员的跑位和空切并没有前者灵活多变,相较于前者更多地是以牛角位内线球员的突破来结束进攻。
V字战术离不开低位进攻。当挡拆、传切、空切、突破、分球等战术达不到目的时,低位进攻往往是V字战术的最后选择。首先,控卫把球传给上提到翼位三分线出的球员,然后控卫做由弧顶到弱侧底角的空切,带走防守球员。之后,牛角位的球员落到低位,翼位的球员将球喂给低位的球员,然后再向弱侧做空切或向弧顶移动以带走防守球员。最后,由低位球员单打得分。
V字战术的低位进攻是相当简洁的,低位球员落入低位的过程中没有掩护,这在高强度的防守下很难要到舒适的进攻位置。低位战术和高低位进攻战术的匮乏显示出了V字战术的弊端,那就是战术配合往往过于简单,在常规赛还好,在季后赛高强的防守压力下V字战术等往往会被高强度的防守所扼杀,比如当年风靡全联盟的太阳,连续倒在马刺的铁蹄下,还有的尼克斯,季后赛中被热火轻松横扫出局。
V字进攻战术(牛角进攻)适用球队:拥有投篮能力较高的中锋、三分精准的小前锋和能投能突能传的控球后卫才能起到不错的效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