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近来大牌球员一波接一波的涌向中国联赛,不过联赛整体水平却还保持着原地踏步,大牌球星是联赛教科书,但我们应该把他们当成教材中的实质性内容,而不是华而不实的封面。球员越大牌,打法越简单,球队得分过于集中在这些大牌球星手里,中国篮球整体水平如何提高?
所以大牌对中国篮球是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市场需要,增加观赏性,另一方面对中国篮球整体发展又是一种阻碍,在中国篮球整体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中牌外援更适合联赛的发展。如果根基没有打好,再豪华的装修也是空中楼阁。
有钱引进大牌外援,有钱承办高端赛事,而我们自己球员的水平却原地踏步。当球迷在本土能观摩到曼联、热浪的世界级比赛,当球迷有机会近距离向德罗巴、詹姆斯问好时,回过头来再看国内球员的表现和国内联赛的质量,怎可能没有强烈的心理落差?
WCBA新季口号“给力-新生代”,练就新人成联赛主题。与CBA一样,但愿这样培养年轻球员的初衷不要异化为“给力-大牌外援”。今年WCBA本赛季多名强力外援加盟,WNBA选秀状元玛雅·摩尔和奥运会女篮扣篮第一人伊利莎白·坎贝奇都将出现在WCBA的赛场上。
CBA历年来外援水涨船高,这几年更是出现多名大牌球星,随着JR-史密斯、小布这样的NBA大牌外援结束淘金之旅返回美国,其他的依然活跃在中国联赛上,除了北京的马布里之外,麦迪、韦弗今年登陆中国,各俱乐部竞相网络多位知名外援,到时候,中国球员只能成为配角,外援在控球时间、进攻次数上远远高于国内球员,“给力-新生代”年年落空。
提高中国篮球水平的根本是提高教练员的战略眼光、战术理论水平和训练水平,高水平教练之间的交流篮协应该定期举办,教练员也应该将学到的东西贯穿到训练中来,在俱乐部的训练中提高球员的技战术水平。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基层篮球教练员的基本工作已经从打基础上升到了找大个儿。找到个大个儿,随便练练就有人要走,而一个球员从少体校到青年队,到俱乐部打职业比赛,经历的过程简直是太快了。这样的结果无异于老祖宗说的拔苗助长,将好好的苗子毁了。
前国家男女篮主教教宫鲁鸣曾说过:“我们急需有自己想法的教练,能够创造出适合中国队特点的战术体系。我们现在不但没有这样的人才,也没有包括防守专家、进攻专家类的人才。我们不强求全才,你只要在一方面有特长就可以,但即便这样也找不到好的教练。”
宫鲁鸣指导的观点很清楚,中国篮球缺乏篮球大师或优秀教练。高层缺少拥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优秀教练,那么基层也必然会出现缺乏优秀教练,他说,国内很缺乏真正的大师级的教练,甚至连专家型人才都没有:“过去我们南南北北有几大风格的球队,但看。现在的球队,广东宏远是什么特点?新疆队是什么特点?我说不出。”
宫鲁鸣指导还认为,中国球员并不缺乏艰苦的精神,而是缺乏方向。我们现在是四不像,没有我们自己的东西,没有自己的打法,老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跑,永远追不上。最重要的是了解世界,找出我们的专长在哪里,只有发展我们的专长,我们才能与世界竞争。如果我们跟随其他人,即使我们知道别人是强者,我们是弱者,但我们会尽可能地与他们一起奔跑。就像三级火箭一样,我们可能在第一阶段就开始加速,而第三级已经在加速。你怎么能追上他们?
由于信息畅通,交流频繁,中国篮球的技战术目前与国际篮球同步,似乎已经与国际接轨,因此,我们的战术也就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战术。使用的战术一样,可由于人种在力量、对抗上的差异,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中国篮球力量不足对抗不强之后,自然变得落后了,中国篮球若想有所突破,必须创造比国际篮球更先进又适合中国人体质和技术特点的中国特色的战术体系。照搬照抄别人的先进战术却因文化背景不同、思维方式差异而难以运用到位,用欧美人的打法去对抗欧美,这是中国篮球的症结所在。
力量不足、对抗不强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但从中国人的体质来看毕竟有一个度。唯有在战术体系风格上下功夫,在整体移动进攻战术配合上有所突破,把中国人的身体力量对抗劣势通过以柔克刚灵活多变的战术体系(画圆战术)变成优势,才能弥补力量不足对抗不强的短板,发挥中国篮球投篮准、速度快、特灵活的技术特点。
事物的发展离不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中国篮协在“请进来、走出去”的战略下,不能一味的照搬照抄欧美篮球的战术,不能满足所使用的战术已经与国际接轨或同步,中国篮球有自己的实际,中国球员有自己的特点,必须加以改造,找到适合中国球员体能和技术特点的战术,实现欧美篮球战术的中国化,创造中国特色的战术之路。
姚明也看到了中国篮球的危机:“从国家男篮在今年伦敦会上的表现和近几年联赛的走势来看,CBA已经必须要进行大改革,CBA已经发展到了需要我们进行很慎重的多方面的讨论,但改革这一步已经是势在必行。”姚明接着说:“现在,我们还没必要完全去和NBA比较,但我们应该多看看自己需要什么,需要朝什么方向发展,不能总是跟着别人走。我们一直都在学,但是我们应该在每学完一步后有新的收获。我们不能是学完一样,又扔掉一样。”
在海埂训练基地给宫鲁明指导推介“画圆战术”时,宫鲁明指导就说过:中国篮球最大的短板就是缺乏优秀教练。中国篮球从上到小缺乏优秀教练,其实只是表象,根本上缺乏的是属于自己的先进而又适合中国篮球的战术体系,在篮球战术上创新严重不足,如何武装一线教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线教练也就只能照办照抄。其实,中国篮球近些年来不乏有天赋的球员,尽管力量不足对抗不强,但丝毫不影响他们对篮球的理解。可现在CBA联赛中使用的战术都是国际通用的战术配合,没有本民族自己文化积淀出来的战术体系,使得他们的天赋没能充分展现。这些引进的先进战术都是欧美强队的,我们的篮球水平与欧美强队不再一个水平线上,自然也用不好这些先进战术,加之文化思维的差异,中国人也打不好这些欧美战术,只能跟在别人后面鹦鹉学舌。
欣慰的是,讲究以柔克刚、灵活多变的整体移动进攻的“画圆战术”已经问世,这一战术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来源于本土、植根于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典型的中国特色,适合中国球员体能和技术的发挥,算是将欧美篮球战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的结晶,符合宫鲁明指导说的“我们急需有自己想法的教练,能够创造出适合中国队特点的战术体系。”。可由于中国篮球缺乏战术文化,加上“画圆战术”不是中国篮球界知名学者或知名教练的发明创新,而是出自一名业余篮球人之手,所以在接受起来、推荐下来难度不小,大家都总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外来和尚能念经。“画圆战术”在中国自己的篮球大地上扎根真是应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名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