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论职业球员,还是业余球员,开发出一手精准的中投(半截篮),对比赛的帮助是相当的大!在战术体系中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相对于三分,中投更难练。三分的距离基本一致,出手弧度和出手力度更容易掌握。而中投的距离是三分线内3-5.5之间,出手的弧度和力度变化多,更难掌握,更是覆盖三分线内的任何位置。训练起来没有上万次的坚持,是达不到一定水准和稳定的命中率的。中投更是保持职业生涯的一种最稳妥的得分手段。
急停跳投、后仰投篮、干拔跳投和挡拆后空位投篮都是中投类型。中投练习基本掌握出手的柔和、弧度尽量的高。瞄篮点应该在篮圈以上3个球的位置。力量大的中投很容易被篮框后沿拒绝掉,弧度的加高可以增加进球的几率和稳定性。出手的姿势一定要固定,两腿的站立建议平衡,宽度与上肩一致。这样容易发力,出手的弧线不容易走偏。练习位置固定在两个0度角,两个45度和罚球线附近的90度。练好这5个位置,其他角度就很容易了。
中投在职业比赛的战术体现也是占有相当大的一环。太阳就是最好的例子,希尔、纳什、原太阳时期的斯塔德迈尔都有一手稳定的中投。而太阳的挡拆战术里中投的价值更减轻了外围三分射手的负担。试想一下,小斯挡拆后原地面对篮框,纳什突破篮下,外线埋伏射手。如果小斯没有一手稳定的中投,防守人完全可以放弃小斯,双人夹击纳什的突破路线和给弱侧传球形成的三分投篮。况且在放弃小斯的情况下,防守人数上没有变化,完全可以派人盯防外围的射手。
当然小斯可以顺下,跟纳什背后形成接球扣篮的战术。但是内线太拥挤了,纳什还是背后传球,难度可想而知。小斯也可以横向移动,等纳什篮下半转身后的侧身传球,小斯接球冲击内线!那样更容易受伤和被遭进攻犯规。中投在这时候显然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起码可以丰富了战术体系。这种理论的战术比较常规,也少不了场上的千变万化,还有纳什那诡异和灵性的传球。但是季后赛的太阳,小斯和希尔的中投稳定的发挥,也是不可磨灭的,至少他们当年进入了西部决赛。
伟大如乔丹,后三连冠时期的乔丹。自从乔丹第二次复出时,他就敏锐地发现了一个许多人始终没有注意到的问题——篮球运动的本质不是在于突破和扣篮,而是那看似不起眼的中投。年龄不允许乔丹整场可以突入三秒区,要不是开发出一手稳定的中投。公牛真的很难实现第二个王朝。这时候一手稳健的中投就成了制胜的法宝——毕竟技术这个东西是很难退化的。
于是,公牛第二王朝时我们已经看不到那个整天飞来飞去上演高难度动作的“飞人”,取而代之的是中投神准、箭箭穿心的“乔丹大帝”。十多年的职业生涯磨练让他抛开了一切华而不实的东西,所有的技艺都凝结在了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动作上——后仰跳投。正是这一“返璞归真”的变化为他带来了后面的3个总冠军,也为后人指明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扣篮是不需要练的,真正需要你苦练的恰恰是投篮,尤其示中投。”
遗憾的是在众多的所谓“乔丹接班人中”,只有科比走上了当年老乔走过的道路。在乔丹的最后一年NBA生涯中,与麦迪的最后一战,麦迪用眩目的突破一次又一次的晃开老迈的乔丹,将奇才的防守撕得粉碎,赛后乔丹把球鞋送给了麦迪,却没有任何其他表示。而在最后一次对阵科比时,科比上半场拿下42分,但更值得注意的是这里面包括8个三分球!而他一共只投了11次!当科比用后仰跳投在斯塔克豪斯的贴防下轻松得分时,乔丹脸上露出的是满意的笑容——他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比赛结束后乔丹没有给科比留下什么东西,只说了一句话:“科比的时代从现在开始了。”
整个05-06赛季,科比在所有人面前展示了他强悍至极的得分能力,更展现了继乔丹之后令所有人胆寒后仰跳投——当年打遍天下杀人无数的绝技如今重出江湖。对阵黄蜂,双方比分仅差一分时,科比连续3个跳投为湖人稳住局面,其中最后一个高难度的底线后仰更是让两万多名疯狂叫嚣的客场球迷乖乖的闭上了嘴;客战火箭,难解难分的第三节,科比连续5次投篮命中,彻底击溃了休斯敦人的斗志,这5次出手还是如出一辙——后仰跳投!
而为了今天的一切,只有科比知道他付出了什么:整整10年的苦练,每天中投命中1000次,3分500个——这还不算他常常“心血来潮”的加练。在众巨星中,只有他深深的吃透了乔丹的那句话。在世锦赛上,当韦德和LBJ深困于欧洲球队的联防时,我才真正的体会到了为什么乔丹当年唯独对科比另眼相看,而科比现在又为什么始终力挺那个安东尼。昔日的篮球之神和如今的NBA之王都深深的体会到了只有中投才是王道这个道理。离篮筐越近,命中率就越高,这是球场定律。正因为此,那些偏执的三分球战术,只会让胜利离你越来越远。中投是篮球场上最稳定、最高效、最节省体力的得分方式。

永远学不厌的招式! 依旧销魂!科比2011-12赛季经典跳投第二部!http://t.cn/zO0DbbC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