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刘凯的战术打法

标签:
杂谈 |
分类: 篮球啊篮球 |
我作为控球后卫与担当中锋的刘凯代表昭通参加过无数次的比赛。我和刘凯是盐津老乡,更是队友。还在我读大学时就曾经指导过年少的他的篮球技术。生活中我是大哥,他是小弟,比赛中我指挥他,他配合我,一段亲密无间的配合,一生情投意合的友谊。尽管我1米66的身高与他190的身材看似极不相称,但我俩的技术特点和高矮各异的身高在篮球比赛中却恰好是打策应、挡拆配合的最佳黄金搭档。我速度快、善突破、能妙传、可投篮,他移动快、块头大、中投准,步伐精。有点类似NBA黄金挡拆斯托克顿与卡尔马龙的组合。
事实上,由于我俩经常在比赛中打出犀利漂亮的挡拆配合,被观众和球迷称作昭通的斯托克顿与卡尔马龙,绝配一对。1994年8月,我和阿吉、刘凯在曹俊老师的率领下参加了云南省篮球运动会。挡拆配合成为昭通队主要的进攻手段,也是昭通队克敌制胜独斗主要战术配合形式,并通过挡拆配合盘活了全队的多点进攻和多点开花。每一场比赛,我和刘凯都用精湛的个人技术、娴熟默契的挡拆配合让所有对手防不胜防,大呼NBA的黄金搭挡“斯托克顿--卡尔马龙”现身省运会。他们过奖了,我们是昭通人!
最为经典的挡拆配合出现在2004年4月的威宁之战,面对强大的前国手、四川王朱东领衔的成都体院队,昭通男篮丝毫没有俯首称臣之意,自信满满走上决赛的舞台,虽然威宁球迷从不相信奇迹。因为他们相信,尽管身高处于劣势,但先进的战术配合可以以弱胜强,何况昭通人技术也不差。除了坚决执行好曹俊老师给李肝炎量身定做的“双掩护+单掩护”战术配合让李肝炎神奇出手13次命中12次外,由我设计并与刘凯李肝炎三人共同完成的“交叉策应配合+挡拆配合”也让他们吃进苦头,错位不断,内外失控,不知所措,最后实现了大逆转夺得冠军。业余水平的昭通队用两套局部固定战术,拿下了自恃具有悬殊身高优势以及个个可以扣篮但却少有战术配合打独斗的专业篮球年轻后生,业余篮球人给专业篮球人上了一堂生动的篮球战术课。不相信奇迹的威宁球迷见识了什么是昭通奇迹!
昭通队的“交叉策应+挡拆配合”是一个基础配合之间的“组合拳”,是我八十年代末给昭通师专男篮设计的战术套路。其战术路线是:我和李肝炎在外线后卫处落位,他在左我在右,刘凯落右侧中锋位,我控球把球传给外线左侧左侧李肝炎,刘凯上提罚球线一带接李肝炎的45度传球,李肝炎传球后快速摆脱对手切向刘凯的右侧接球上篮,发起第一波策应攻击。若李肝炎切入没有机会,在离肝炎切入后已经向快速向摆脱防守向外线左侧45度处移动的我,接处于罚球线一带的中锋刘凯传向外线45度的策应球做三威胁动作,能获得空位机会便出手外线三分,如果接到球后被防守方死缠盯防,刘凯观察后便快速拉出与我做挡拆配合,我的突破和刘凯的拆入便水到渠成,如果边角一侧的防守队员过来协防,球便自然传到边角空位投篮,我和刘凯的挡拆配合把对方打得晕头转向,防不胜防,还盘活的全队,接连得分。
先打交叉策应配合旨在扰乱对方的防守注意力,配合中出现机会就可以结束战斗。如果没有创造出十分好的机会,说明对方的防守很好,也说明对方不知不觉地进入我方设计的陷阱,当然他们并不这样认为,他们以为他们破解了我方的交叉策应配合。殊不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接下来的挡拆配合瞬间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这就是这个战术配合的声东击西之妙在。在1994年云南省运动会上,我和刘凯打的是中锋直接给后卫的挡拆配合,效果很好。但后来我发现遇到更强的球队,攻击意图太暴露,容易被对方破解,经过我再三思考,作了声东击西的修改,在挡拆之前加上了交叉策应配合,以达到“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战略意图。
昭通篮球就是这样,在苦练技术的同时,在练好基本功的基础上,善于运用正确的战略和有效的战术来弥补身高的不足,从来不相信技术可以走得更远。这是曹俊老师几十年执教生涯带给昭通篮球最为宝贵的财富和主要的东西,在他的教导下,八九十年代的昭通篮球人,在练好过硬技术的基础上以打战术为荣,潜移默化地学会了向曹俊老师一样去思考战略、研究战术和创新战术,在战略和战术的高度谋划技术的运用,使技术战术化,让战术战略化。而现在的年轻人,由于受到NBA球星光环的影响,没有看到NBA球员战术素养和战术配合水平高的一面,眼睛里只盯着球星们的技术已以及单打独斗的一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养成了重技术轻战术的片面思想,以单打独斗为荣,结果往往是鸡蛋碰石头,四处碰壁,找不到输球的真正原因,很少打出以弱胜强的战例,本该赢的球有时还赢不了,多为“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的不值一提的所谓胜利。但愿这篇篮球往事能给篮球后生们带来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