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不是一个人的游戏 战术是团队合作的有效载体

标签:
杂谈 |
分类: 篮球论文 |

篮球运动是一项将团体和个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体育运动项目。每一场篮球比赛所取得的胜利,不仅仅是球场上运动员能力的简单累加,更重要的是所有运动员生理与心理潜能的激发从而密切配合最终获得“1+1>2”的结果。体育运动心理学家将这种额外的团体组成部分称为小组或团队凝聚力。
凝聚产生力量。迈克尔·乔丹曾说:“自然,特别是当单个队员希望有突出表现时,全队的表现会有起伏.一旦我们处于危机时,我们清楚自己能做什么。当压力出现的时候,我们会相互紧密团结成一个凝聚的整体,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很快团结起来并能够险胜很多场比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够击败比我们更有天分的球队。”
这位NBA篮球史上最伟大的职业球员,以他切身的感受向我们证实了篮球比赛必须是团体行为。场上所有队员的目标只有一个,这就是打败对手获得胜利。无可否认,在一场篮球比赛中“球星”个人的作用固然重要,譬如有的运动员可以成为球队中得分的主要点,同时也成为赛场上关注的焦点。但为了赢得比赛,我们绝不可以忽视扮演“不得分”角色的那些更重要的事情。
篮球运动是集体的协同作战,要求球场上的一切个人行动都要基于全队整体的目的与任务、战略与战术,因此,要依靠集体力量,要倡导团队精神。要用战略和战术凸显出团队合作。如何在训练与比赛中正确认识和提高球队的团队凝聚力,升华对战略战术对攻防两端重要性的认识,是每个篮球运动队必须深入探究和着力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从哲学的高度来思考。
协同学是哲学的支脉,是西德斯图加特大学理论物理学家H·哈肯于1977年提出来的。它概括了系统演化的一般特点,指出复杂系统的相变是子系统之间相互关联、协调作用的结果。协同论一词来自古希腊语,意思是“合作的科学”。协同论作为一门研究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的新学科,主要研究开放系统的运动规律,形成于70年代初,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科学,是研究不同系统的共同特征及其协同机理的科学理论方法,既有重要的理论与方法论意义,又有重大的应用意义。
协同学概括了系统演化的一般特点,指出复杂系统的相变是子系统之间相互关联、协调作用的结果,哈肯将这种理论进一步推广,提出了役使(支配)原理。篮球运动系统符合协同学系统演化的两个条件:
(1)“系统具有开放性”。从协同论理论看,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性、综合性的活动性游戏,也是一个开放系统。对于一个篮球队来说,需要不断的与外界保持联系,了解篮球运动的最新发展动态,分析最新技战术特点,以及了解对手的人员配备情况等,同时要考虑自己球队的资源,根据球队内部运动员的不同情况,适当的进行队内调整,并且应该大胆创新,不应拘泥于原先的战术风格。同时,根据篮球运动的发展演化,各种运动队伍之间通过比赛或调研,不断进行着信息交流,互相之间也不断的进行调整创新,经过一个时期的反馈与训练,所有球队的运动水平就能得到整体的提高。
(2)“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在球队刚组建时,由于选材的标准相同,运动训练系统内存在着对称,运动员的各种知识能力都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运动员的培养和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使运动员在做人、掌握运动技能、理解和运用技战术方面都会有一定的提高,其中相当一部分运动员会表现的非常突出。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只要经过运动训练后都会有出色的表现,由于人们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方面存在着差异,即使是相同的训练条件下,训练的结果也不会一样。
篮球不是一个人的游戏,就算你个人的技术再高超也无法直接决定比赛的输赢。今年浙江稠州高薪引来NBA大牌史密斯,他可以一场得到60分,可球队依然无缘季候赛,就是一个经典个案。只有多利用团队力量才可以完美地发挥个人能力,多增加团队间的默契配合,会让比赛更具活力,使团队获胜。而战术是团队合作的有效载体和制度化,是团队力量转化成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组织形式,离开战术配合或者战术配合不丰富不立体不多元,团队合作就是一句空话,最后沦为单打独斗,成为一个人的游戏。所以要尝试多练习包括局部和整体的各种战术配合,并使之动力定型,构建起属于自己球队的风格和战术体系,才能增加团队间的默契感,在比赛中出奇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