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UCLA战术视频 “画圆战术”的战术原则与其完全一致


标签:
杂谈 |
分类: “画圆战术”实践 |

2011-07-11 10:41:05
“画圆战术”要求队员之间应保持合理的空间距离,这是“画圆战术”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队员必须在所有时刻都保持4-5米的间距。精准的队员间距能尽量把防守拉开,这不但可以避免或减少协防和包夹,同时还可以保证球员之间的传球流畅和准确,以防被断。拉开防守还可以清空篮下位置,提供给进攻球员篮下一对一单打,带球突破,篮下切入和低位反切的机会。
第二大原则:三角进攻站位。
第三大原则:纵向穿插跑动。
球场上,队员要不断的纵向穿插跑动以拉开场上位置和保持位置平衡。一般来说,纵切是发起进攻的最好方式,比如我们熟悉的“UCLA式切入”,在UCLA式切入配合中,后卫传球给边位的前锋后,利用中锋做高位掩护切入篮下,然后接前锋的回传球上篮。
实际上,在设计进攻战术时,要做很多切入方式,比方说当球传到高位时,后卫要果断的切入,这就要求内线队员要不断的吸引防守,使外线队员获得空位,倘若防守并不回收,那么就可以将球交到内线进攻。
然而,我们经常会看到战术设计或者球员意识存在问题,使得队员的切入时机不对,比如在持球者没有做好传球准备时就切入,或者是切入内线后没有很好的接球机会等等,这些徒劳的切入要避免。空切必须是战术的一部分,传球给切入队员是持球队员进攻的选择之一,因此,切入的时机要适当方才能成功,错误的切入毫无意义,而且会打断进攻的连续性。为了完成这一目标,两种切入是非常重要的:强侧纵切和穿过罚球区横切。
另外,所有的切入都要有摆脱的假动作,与目的地要成直角,要使防守者产生方向错觉,而且当球员空切改变跑动方向时,必须伴有加速的变化,以使摆脱的机会更大。
“画圆战术”是以侧掩护或后掩护为主的基本移动路线,它包括传球、反掩护、拆入、拉出等,每一次掩护之后的拆入其实就是纵向穿插跑动掩护之后的穿过罚球区的横切,同时当对方识破掩护意图之后的反切与反跑都是强侧纵切的一种表现。此外,“画圆战术”里面的变化路线之策应、传切等移动路线都是纵向穿插跑动进攻,很容易撕破对方的防线,强侧纵切和穿过罚球区的横切是“画圆战术”题中应有之义。
第四大原则:传球
一个球队多传球会比多运球创造出更高的命中率。传球比运球的速度更快,因此,可以造成进攻领先防守的快攻。当防守方已经落位,那么队员们之间快而不乱的传球和跑动是形成前场进攻战术非常重要的环节,任何迟疑都会给防守方以调整的机会。运球是很难使对手失去有利位置的,而传球却可以打乱防守阵型。
在进攻中仅通过一次传球就成功的情况很少,当对手阻截了一个进攻后,应该立刻将球转移给三角中的另一个位置,或者转移到弱侧重新组织。一般来说,七成的进攻得分应该来自于传球而不是运球,而且这一比例越高越说明球队运转合理、高效。
“手不粘球”是篮球比赛中快速传球或倒手的意思,更是篮球比赛中战术配合的最高境界。一支实力较强的且拥有整体战术配合的球队,无论在快速反击还是在半场进攻中,一般都能真正做到“手不粘球”,这是先进的战术打法孕育的篮球智慧和境界。“画圆战术”则是秉承了这种“手不粘球”的篮球智慧和境界,因为它的所有战术形式都由传球连接,而且是在第一时间衔接,一旦错过传球衔接的最佳时机,就会严重阻碍“画圆战术”的顺利实施。从“画圆战术”的基本移动路线“传球——反方向掩护——拆入——拉出”这一循环的战术配合可以看出,发动需要传球,掩护后的拆入需要传球,拉出后的空位机会需要传球,同伴反切与反跑需要快速传球,而且是第一时间传球。在以上几个战术配合环节一旦出现球员不快速传球的粘球现象,“画圆战术”必然瘫痪。由此可见,“画圆战术”的衔接大多依靠球员的“手不粘球”、巧妙快速的传球来组合完成,这不仅体现了球员高水平的传球技术,也体现全队良好的战术素养,更体现了“画圆战术”快速、流畅、连贯的整体移动风格。一旦球员存在粘球现象,内线瞬间出现的空位机会,只因那几次原地运球就失去了,外线出现的难得的空位机会,也会因球员单打独斗的粘球而失之交臂,更为严重的是后续机会点会因粘球而出不来。因为,五个人的整体配合主要是靠传球“穿针引线”联系起来的,从某种角度来说,没有准确可靠以及快速的传球,就没有流畅的配合和连贯的机会。“画圆战术”一直强调球必须在场上经过四次以上的传递才能出手,这就可以充分说明传球才是“画圆战术”进攻成败的保证。
“画圆战术”的进攻也有强侧和弱侧之分,但它已经打破了固有的强侧平衡,弱侧球员不在是站在原地等待机会,而是随时处于移动跑位的牵制中,在五位球员的不断循环的“画圆”基本移动路线的跑位后,使得强侧和弱侧的转换变得快速高效流畅,让对手分不清哪里是强侧,哪里是弱侧,进攻从哪里发起,当球传向强侧时,对方以为进攻一定在哪里打响,很快随着传球队员的反掩护使得同伴快速拉出,进攻马上传向弱侧,弱侧立即转为主攻方向,换句话说,当强侧没有机会时,弱侧已经及时呼应,瞬间变成了强侧,开始了新的强弱侧进攻态势,如此循环,强弱侧侧始终保持了平衡分布,使得防守一方顾此失彼,这其中,传球架起了强弱侧转换沟通的桥梁。
“画圆战术”周而复始地处于逆时针或顺时针移动跑位的圆形进攻轨迹当中,没有过于固定和机械的进攻路线,尽管“画圆战术”也规定了自己的基本移动路线,但紧随其后的变化路线包括挡拆、突分、策应、传切、反跑给了球员发挥个性和张扬自己的技术以及进行战术变化的空间,基本移动路线体现“圆”和“刚性原则”,变化路线蕴含“方”和“柔性变化”,方圆之中,弹性尽显,进攻变得既固定又不失变化,比赛中要将基本移动路线和变化路线的进攻有机结合。
第七大原则:磨合。
建立一支协同作战的球队是所有进攻战术体系的最终目标,而这个目标要通过长期的训练和比赛的磨合来实现。磨合的目的有三个方面:第一,让队员谙熟战术体系的所有环节;第二,队员之间需要彼此熟知对方的技术特点;第三,遇到突发问题时能够冷静的处理。另外,磨合也应当包含球场下队员之间的友谊,因为和谐、友爱的场外关系是比赛获胜的先决条件。
“画圆战术”不是一天建成的,需要球员熟练掌握其基本移动路线和变化路线,需要教练强化这两条移动路线有机结合的训练,在训练中熟练掌握两条移动路线的所有环节,熟知“画圆战术”的左右两侧各三个进攻点的区域,并把握其进攻时机,审时度势地处理突发问题,做到随机应变,磨合的时间越长,战术就会变得完全定型变得犀利无比,磨合的时间越短,战术就还很难定型,比赛时就会出现战术路线跑错的情况及回到单打独斗老路上去。训练和比赛磨合中必须牢固树立“战术执行力高于一切、战术路线就是生命线、融个人技术于战术之中”的理念。功夫在诗外,球员的眼界、学识、胸怀、无私、和谐、友爱等因素,往往是战术定型的关键。
第八大原则:公平的进攻机会。
大多数球队都会有一到两名很有天赋的球员,他们可以在进攻中随意投篮得分,而其他队员则需要在远离防守压力的位置投篮或者上篮。对于一支球队来说,这两种类型的球员缺一不可。
只将球交由少数天才球员投篮而将其他队员排除在外的进攻战术是不利于球队的发展的。这样的进攻意图选择面狭窄,容易被对手察觉并被对手防死。相反,在进攻战术中,每名队员的进攻机会都是比较公平的分布在进攻战术的各个环节上,这样的进攻才是最难被阻止的。
这并不意味着在一场比赛中所有队员都会得到相同的分数,它的真正意义是场上的每名队员都要参与到进攻中去。尽管一名队员的贡献有可能只是传球、切入、掩护等等,但是他却为其他队员的高效得分创造了最好的时机,而且他也必须在球队需要得分的时候主动去得分。
全队都参与进攻的另一个优点是能够改善球的转移,创造出更多的投篮机会。当队员把自己当成球队在场上的主要栋梁时,在每一次获得球时才能意识到他的表现会对球队产生深远影响,这会加快其传球的速度、切入的果断性、为队友掩护的坚决性。总之,当球员感受到自己在进攻中的重要性时,他才会努力的帮助球队抓住任何一次得分的机会,而不是只作为球星的配角。
“画圆战术”坚持了公平的进攻机会,给每个球员在场上提供了平等的进攻舞台,也给球员提供了各显其能各展其才的机会。“画圆战术”坚持的是一个最基本的篮球原理——团队精神。在整个进攻体系中,每一个球员都只是进攻的某一个环节,球绝对不会一直由一个人来支配,它只是在多名球员手中有节奏的传递。大家的传球可以将对手调动开,然后再把球传到机会较好的攻击球员手中,让他来选择球的支配方向,或投或传或突或分。这一做法就是要充分调动场上每个人的力量,让所有人都投入到进攻中去。
实际上在“画圆战术”进攻体系中真正起进攻作用的就是通过战术移动后控球的球员,其他人的行动都不过是为他创造机会,这个机会可投篮、可传球、可突破、可突分,就要看这个球员的特长是什么。因此,要对场上球员的职责做一个相对的攻击手段的分工,谁投篮最准,谁就主要担任投篮的攻击;谁的突破最犀利,谁就主要担挡突破手的职责,如果谁投篮和突分都欠佳,就担任传球组织与过渡到下一个机会点。如果过分依赖核心球员,就会把球集中于一人之身,球就没有有效的运转起来,球员移动的积极性就难以发挥,
“一人打、四人看”的情况就会出现,完全失去了‘画圆战术”强调集体打球的初衷,结果肯定在对手严密的防守下内外脱节、首尾难顾,无法组织有效的进攻。当然,我们也不能因强调团队作战就不确定相对的进攻核心。首先也应该确定一位进攻能力相对较强的球员为核心。但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并不是说球要全部交给他来处理,而是通过一系列的“画圆战术”所要求的掩护、策应、传球等配合来合理的将球分给核心球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