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国UCLA战术视频 “画圆战术”的战术原则与其完全一致

(2011-10-21 15:34:02)
标签:

杂谈

分类: “画圆战术”实践
               
                                   UCLA进攻战术视频 
                     美国UCLA战术视频 <wbr>“画圆战术”的战术原则与其完全一致
              约翰·伍登解说UCLA进攻战术:http://v.ku6.com/show/M0ifsKC9SIv9AY5z.html
 
    前言:一代篮球教父约翰·伍登逝世,让人惋惜。约翰·伍登一生经历可谓传奇。其中他留下的UCLA战术又被人们称颂,今天为大家搜集了一些资料和图片,一起来重温下这个经典的篮球战术。
    UCLA战术的特点是灵活多变。不单单局限在一种或者几种枯燥的战术跑位中.打UCLA需要场上的5个人都能完成自己的角色,紧密配合,达到一种提高命中率的目的.不仅仅是需要组织后卫良好的运导球的能力,同时场上的中锋,大前锋都需要有良好的策应能力和得分能力。
    UCLA战术让UCLA大学在NCAA所向披靡,看似神秘,其实也不神秘。仔细观察,几乎所有NBA球队都使用过这个战术。公牛队和火箭队的老冤家爵士队是NBA大量使用UCLA战术的球队。杰里·斯隆和爵士队连续两年让火箭队一轮梦碎的强大武器正是这套UCLA战术。由于个人观察能力和资料有限,我并不清楚几十年来UCLA战术的一些变迁,但是仅从观察爵士队的比赛看,UCLA战术的确威力巨大,变化无穷。
    以上视频只是UCLA战术变化中的冰山一角。根据各队人员配置的不同,各队可以在战术套路和战术细节上做一些微调,比如爵士队Deron Williams作为控球后卫高大强壮,他可以在低位单吃小个子控卫,所以在爵士队执行UCLA战术套路中,Williams经常去走这个环节,而一些其他球队的控球后卫不具备这个能力,则有可能不会执行这个环节。
    当然了,尽管UCLA战术变化无穷,我们抽丝剥茧,找出这些战术套路中共同的基本元素:跑动,掩护(Screen),传球(Passing),空间(Spacing),时机(Timing)。事实上,这些元素也是所有合理的篮球战术中的基本元素。
    约翰·伍登一路走好。

 

2011-07-11 10:41:05

                                   李晓波
    北京时间2010年6月5日,一代战术大师约翰-伍登教练辞世,享年99岁。约翰·伍登一生经历可谓传奇。其中他留下的UCLA战术又被人们称颂。本文所要讲述的关于篮球中进攻战术的基本原则便来源于伍登教练的UCLA战术体系思想,并适用于任何篮球比赛,是任何战术体系和套路取得成功的关键。
    从根本上说,篮球比赛的目标就是比对方多得分,因此,进攻的核心问题便是如何创造高命中率的投篮机会。然而,队与队之间在定义高命中率的投篮机会方面是存在明显差异的。拥有多名外围优秀投手的球队,会在他们的战术设计中以外围投篮为最佳进攻机会;而拥有好的内线得分手的球队,则会将球送进内线从而获得更多的高命中率的得分机会。无论何种侧重的战术,只要能帮助球队获胜便是可以被沿用的。以上是进攻战术的基本理念,而要想将以上理念完全合理的融进比赛当中,就必须坚持以下八项基本原则。这八项基本原则凌驾于所有复杂的战术体系之上,体现着一支球队的素质,左右着比赛的胜负,然而,以下八大基本原则却又是极易被忽视的,于是便有了强弱之分。
    第一大原则:保持一定间距。
    在进攻中,一般有这么几种情况:第一,强侧三人弱侧二人;第二,强侧二人弱侧三人;第三,强侧一人弱侧四人(很少用)。不管是何种情况,处于弱侧的球员都要不停的移动避免成为旁观者,并做好转移球的准备。换句话说,五名队员之间一定要保持一定的间距,而这个间距最好是不停的移动且距离不变的。
    保持适当的间距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传球安全,二是可以为持球者留出空间。一般的,间距最好是4-5米。传球距离超过4-5米时,球在空中停留时间过长容易被断,而传球距离小于4.5米时,接球的难度就会增大。对于一对一进攻能力出众的球员来说,4-5米的间距足以让他自如的做各种进攻动作,并将对手协防的威胁降到最低,甚至当他停球后,还可以轻松的将球传给拉空的队友。
“画圆战术”要求队员之间应保持合理的空间距离,这是“画圆战术”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队员必须在所有时刻都保持4-5米的间距。精准的队员间距能尽量把防守拉开,这不但可以避免或减少协防和包夹,同时还可以保证球员之间的传球流畅和准确,以防被断。拉开防守还可以清空篮下位置,提供给进攻球员篮下一对一单打,带球突破,篮下切入和低位反切的机会。  

第二大原则:三角进攻站位。 
    三角战术体系因为90年代的公牛与近十年内的湖人而为世人所称道,人们也记住了特克斯-温特。实际上,早在USC大学的教练员萨姆-贝里就已经将三角战术引入到了比赛之中。在三角进攻成为一个完善的体系之前,很多教练便已经意识到,较两人落同侧而言,三角形站位可以增加第三个接球点,从而创造出更好的传球角度和得分机会,因此,三角站位出现在任何战术体系之下。   
    三个人同时到位的固定三角进攻战术是毫无价值的。然而,如果球在边位,低位队员摆脱防守接球,边位队员在考虑是否传球给低位队员的同时,另外一名队员到达强侧高位,这样传球者就有了两种传球的选择:如果低位的队员摆脱了防守,则可以传到内线;如果迫于内线的防守压力,没有把球传给低位的队员,他便会很自然的选择传给高位的队员。要知道,如果高位队员仅仅是死板的站在那里,是不可能获得这样的接球机会的。  
    在进攻的过程中,由于对手防守的不断变化,强侧的三角阵型会不断的形成、改变、再形成,比方说,当弱侧的后卫被防死后,弱侧的前锋要快速到高位接球,这样就会形成新的三角站位,从而为被严防的后卫提供一个反跑上篮的传球机会。也正是因为三角站位的不断变化,赛场上的球员就必须学会根据防守情况不断的调整和创造出新的三角阵型,以获得更多的进攻机会。
    “画圆战术”一般采用“1-2-2”或“1-3-1”落位进攻,当然所有落位形式都是适用于“画圆战术”。按照其基本移动路线“传球—掩护—拆入、拉出的循环”展开后,都会在限制区左右两侧形成三角进攻站位,一个通过限制区侧翼双掩护或连续掩护的下线队员拆入到发球线一带,一个是穿底通过限制区侧翼双掩护或连续掩护之后的球员拉到外线45度一带,一个是处于双掩护或连续掩护的上线队员掩护后反弹到边角一带,不同的是这三个点通过双掩护或连续掩护之后创造的基本进攻点。在此基础上运用变化路线之挡拆、策应、突分、传切、反跑等设施攻击。
  
第三大原则:纵向穿插跑动。
    球场上,队员要不断的纵向穿插跑动以拉开场上位置和保持位置平衡。一般来说,纵切是发起进攻的最好方式,比如我们熟悉的“UCLA式切入”,在UCLA式切入配合中,后卫传球给边位的前锋后,利用中锋做高位掩护切入篮下,然后接前锋的回传球上篮。
    实际上,在设计进攻战术时,要做很多切入方式,比方说当球传到高位时,后卫要果断的切入,这就要求内线队员要不断的吸引防守,使外线队员获得空位,倘若防守并不回收,那么就可以将球交到内线进攻。
    然而,我们经常会看到战术设计或者球员意识存在问题,使得队员的切入时机不对,比如在持球者没有做好传球准备时就切入,或者是切入内线后没有很好的接球机会等等,这些徒劳的切入要避免。空切必须是战术的一部分,传球给切入队员是持球队员进攻的选择之一,因此,切入的时机要适当方才能成功,错误的切入毫无意义,而且会打断进攻的连续性。为了完成这一目标,两种切入是非常重要的:强侧纵切和穿过罚球区横切。
    另外,所有的切入都要有摆脱的假动作,与目的地要成直角,要使防守者产生方向错觉,而且当球员空切改变跑动方向时,必须伴有加速的变化,以使摆脱的机会更大。
“画圆战术”是以侧掩护或后掩护为主的基本移动路线,它包括传球、反掩护、拆入、拉出等,每一次掩护之后的拆入其实就是纵向穿插跑动掩护之后的穿过罚球区的横切,同时当对方识破掩护意图之后的反切与反跑都是强侧纵切的一种表现。此外,“画圆战术”里面的变化路线之策应、传切等移动路线都是纵向穿插跑动进攻,很容易撕破对方的防线,强侧纵切和穿过罚球区的横切是“画圆战术”题中应有之义。
第四大原则:传球
    一个球队多传球会比多运球创造出更高的命中率。传球比运球的速度更快,因此,可以造成进攻领先防守的快攻。当防守方已经落位,那么队员们之间快而不乱的传球和跑动是形成前场进攻战术非常重要的环节,任何迟疑都会给防守方以调整的机会。运球是很难使对手失去有利位置的,而传球却可以打乱防守阵型。
    在进攻中仅通过一次传球就成功的情况很少,当对手阻截了一个进攻后,应该立刻将球转移给三角中的另一个位置,或者转移到弱侧重新组织。一般来说,七成的进攻得分应该来自于传球而不是运球,而且这一比例越高越说明球队运转合理、高效。 
     “手不粘球”是篮球比赛中快速传球或倒手的意思,更是篮球比赛中战术配合的最高境界。一支实力较强的且拥有整体战术配合的球队,无论在快速反击还是在半场进攻中,一般都能真正做到“手不粘球”,这是先进的战术打法孕育的篮球智慧和境界。“画圆战术”则是秉承了这种“手不粘球”的篮球智慧和境界,因为它的所有战术形式都由传球连接,而且是在第一时间衔接,一旦错过传球衔接的最佳时机,就会严重阻碍“画圆战术”的顺利实施。从“画圆战术”的基本移动路线“传球——反方向掩护——拆入——拉出”这一循环的战术配合可以看出,发动需要传球,掩护后的拆入需要传球,拉出后的空位机会需要传球,同伴反切与反跑需要快速传球,而且是第一时间传球。在以上几个战术配合环节一旦出现球员不快速传球的粘球现象,“画圆战术”必然瘫痪。由此可见,“画圆战术”的衔接大多依靠球员的“手不粘球”、巧妙快速的传球来组合完成,这不仅体现了球员高水平的传球技术,也体现全队良好的战术素养,更体现了“画圆战术”快速、流畅、连贯的整体移动风格。一旦球员存在粘球现象,内线瞬间出现的空位机会,只因那几次原地运球就失去了,外线出现的难得的空位机会,也会因球员单打独斗的粘球而失之交臂,更为严重的是后续机会点会因粘球而出不来。因为,五个人的整体配合主要是靠传球“穿针引线”联系起来的,从某种角度来说,没有准确可靠以及快速的传球,就没有流畅的配合和连贯的机会。“画圆战术”一直强调球必须在场上经过四次以上的传递才能出手,这就可以充分说明传球才是“画圆战术”进攻成败的保证。

    第五大原则:强、弱侧进攻的平衡分布。
    平衡对任何事物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篮球也不例外。为了使进攻达到平衡,必须有高效的弱侧行动,这基于两个理由:一是为牵制对手从而为强侧创造机会;二是在弱侧创造出新的进攻机会,这也需要通过传球来实现。
    弱侧队员如果变的松懈,那就会给他们的防守者提供到强侧协防的机会。相反,他们积极跑动、掩护,就可以牵制住防守注意力,减少弱侧防守者对强侧的协防,同时还可以使弱侧的内线球员有更多的机会抢占篮下有利位置抢到篮板球或者投篮。
    当强侧没有进攻机会时,球应当回传给后卫或者转移到高位,弱侧应该准备立刻进攻,于是,新的强弱侧进攻便在瞬间形成。
“画圆战术”的进攻也有强侧和弱侧之分,但它已经打破了固有的强侧平衡,弱侧球员不在是站在原地等待机会,而是随时处于移动跑位的牵制中,在五位球员的不断循环的“画圆”基本移动路线的跑位后,使得强侧和弱侧的转换变得快速高效流畅,让对手分不清哪里是强侧,哪里是弱侧,进攻从哪里发起,当球传向强侧时,对方以为进攻一定在哪里打响,很快随着传球队员的反掩护使得同伴快速拉出,进攻马上传向弱侧,弱侧立即转为主攻方向,换句话说,当强侧没有机会时,弱侧已经及时呼应,瞬间变成了强侧,开始了新的强弱侧进攻态势,如此循环,强弱侧侧始终保持了平衡分布,使得防守一方顾此失彼,这其中,传球架起了强弱侧转换沟通的桥梁。

    第六大原则:弹性。
    在赛场上,不同的对手有不同的防守风格,因此,一个成功的进攻体系是:必须根据防守的变换有针对的调整进攻。固定的阵型、机械的进攻是最容易被遏制的。要给队员一定的自由去改变固定的进攻阵型,增加球队进攻的灵活性和不可预料性,这样才能在整个赛季有效的瓦解各种各样对手的防守。
“画圆战术”周而复始地处于逆时针或顺时针移动跑位的圆形进攻轨迹当中,没有过于固定和机械的进攻路线,尽管“画圆战术”也规定了自己的基本移动路线,但紧随其后的变化路线包括挡拆、突分、策应、传切、反跑给了球员发挥个性和张扬自己的技术以及进行战术变化的空间,基本移动路线体现“圆”和“刚性原则”,变化路线蕴含“方”和“柔性变化”,方圆之中,弹性尽显,进攻变得既固定又不失变化,比赛中要将基本移动路线和变化路线的进攻有机结合。

第七大原则:磨合。
    建立一支协同作战的球队是所有进攻战术体系的最终目标,而这个目标要通过长期的训练和比赛的磨合来实现。磨合的目的有三个方面:第一,让队员谙熟战术体系的所有环节;第二,队员之间需要彼此熟知对方的技术特点;第三,遇到突发问题时能够冷静的处理。另外,磨合也应当包含球场下队员之间的友谊,因为和谐、友爱的场外关系是比赛获胜的先决条件。
“画圆战术”不是一天建成的,需要球员熟练掌握其基本移动路线和变化路线,需要教练强化这两条移动路线有机结合的训练,在训练中熟练掌握两条移动路线的所有环节,熟知“画圆战术”的左右两侧各三个进攻点的区域,并把握其进攻时机,审时度势地处理突发问题,做到随机应变,磨合的时间越长,战术就会变得完全定型变得犀利无比,磨合的时间越短,战术就还很难定型,比赛时就会出现战术路线跑错的情况及回到单打独斗老路上去。训练和比赛磨合中必须牢固树立“战术执行力高于一切、战术路线就是生命线、融个人技术于战术之中”的理念。功夫在诗外,球员的眼界、学识、胸怀、无私、和谐、友爱等因素,往往是战术定型的关键。 

第八大原则:公平的进攻机会。
    大多数球队都会有一到两名很有天赋的球员,他们可以在进攻中随意投篮得分,而其他队员则需要在远离防守压力的位置投篮或者上篮。对于一支球队来说,这两种类型的球员缺一不可。
    只将球交由少数天才球员投篮而将其他队员排除在外的进攻战术是不利于球队的发展的。这样的进攻意图选择面狭窄,容易被对手察觉并被对手防死。相反,在进攻战术中,每名队员的进攻机会都是比较公平的分布在进攻战术的各个环节上,这样的进攻才是最难被阻止的。
    这并不意味着在一场比赛中所有队员都会得到相同的分数,它的真正意义是场上的每名队员都要参与到进攻中去。尽管一名队员的贡献有可能只是传球、切入、掩护等等,但是他却为其他队员的高效得分创造了最好的时机,而且他也必须在球队需要得分的时候主动去得分。
    全队都参与进攻的另一个优点是能够改善球的转移,创造出更多的投篮机会。当队员把自己当成球队在场上的主要栋梁时,在每一次获得球时才能意识到他的表现会对球队产生深远影响,这会加快其传球的速度、切入的果断性、为队友掩护的坚决性。总之,当球员感受到自己在进攻中的重要性时,他才会努力的帮助球队抓住任何一次得分的机会,而不是只作为球星的配角。
“画圆战术”坚持了公平的进攻机会,给每个球员在场上提供了平等的进攻舞台,也给球员提供了各显其能各展其才的机会。“画圆战术”坚持的是一个最基本的篮球原理——团队精神。在整个进攻体系中,每一个球员都只是进攻的某一个环节,球绝对不会一直由一个人来支配,它只是在多名球员手中有节奏的传递。大家的传球可以将对手调动开,然后再把球传到机会较好的攻击球员手中,让他来选择球的支配方向,或投或传或突或分。这一做法就是要充分调动场上每个人的力量,让所有人都投入到进攻中去。
实际上在“画圆战术”进攻体系中真正起进攻作用的就是通过战术移动后控球的球员,其他人的行动都不过是为他创造机会,这个机会可投篮、可传球、可突破、可突分,就要看这个球员的特长是什么。因此,要对场上球员的职责做一个相对的攻击手段的分工,谁投篮最准,谁就主要担任投篮的攻击;谁的突破最犀利,谁就主要担挡突破手的职责,如果谁投篮和突分都欠佳,就担任传球组织与过渡到下一个机会点。如果过分依赖核心球员,就会把球集中于一人之身,球就没有有效的运转起来,球员移动的积极性就难以发挥, “一人打、四人看”的情况就会出现,完全失去了‘画圆战术”强调集体打球的初衷,结果肯定在对手严密的防守下内外脱节、首尾难顾,无法组织有效的进攻。当然,我们也不能因强调团队作战就不确定相对的进攻核心。首先也应该确定一位进攻能力相对较强的球员为核心。但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并不是说球要全部交给他来处理,而是通过一系列的“画圆战术”所要求的掩护、策应、传球等配合来合理的将球分给核心球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