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大学生男篮无缘四强看美国篮球破联防战术的缺失

标签:
杂谈 |
分类: 篮球论文 |
美国篮球不善于破解联防或者说美国篮球联防缺失不是头一遭。远的不说,就说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篮比赛的一幕,美国男篮迎战阿根廷男篮。面对美国人的强悍个人能力,在第一节比赛中形成的比分领先,阿根廷在这一节比赛当中采用了一种在
NBA
所极为少见、然而在世界各地较为普遍的“2—3”联防战术。
阿根廷人巧妙地运用了内线人员的密集,将内线布置得密不透风,成功将美国人强悍的身体素质远离于篮框之外。与此同时,忽视外围不可避免的空档,放手让你在外线远投。出于场地的宽度,美国人快速地倒手传球,外线将不可避免地给予对方远投的机会。
然而最终,阿根廷的“2—3”联防战术,奇兵突出,导致了美国球员的无法适应。对此战术少见多怪的美国人,一时间无法进入他们所习惯的内线的美国人,纵使科比、小皇帝一类的巨星,在如此联合防守面前也都一筹莫展,束手无策。当这一节最终结束,阿根廷人在这一时间内竟领先了近十分。当然,防守是第一步,接下来则是按步就班的进攻。然而,联防战术,由此形成的整体合力,巧妙弥补了双方的实力差距,取得了令人诧异的实效。
篮球的联防战术,可以说是篮球场上值得探究的一种整体防守战术。这一战术一旦引入球场,从而形成球员间紧密的战术联系,那么无疑能为篮球增加一个可观赏性,在“魔高一尺”的联防战术面前,必然诞生“道高一丈”的破联防战术。进而,如果对战双方在这一战术之下开展各式各样的“战术博弈”,寻找相互的制约之道,那么又将进一步丰富篮球场上的战术内容,增添又一种的篮球看点与乐趣。
可惜的是,这一战术由于NBA市场和规则的硬性否定,长期无法在这个当今世界篮球水平最高的联赛当中出现,导致美国球队既没有联防战术,也没有破解联防的战术,进攻往往无招和乏力,直到2001年,NBA终于变脸,联防被解禁,允许进行区域联防。尽管至今已运行了十年,但崇尚个人能力的NBA依然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天堂,区域联防和破解区域联防在NBA依然没有多大市场,从教练到球员还是擅长盯人和破解盯人防守,破解联防乏术、破解联防的技战术依然是美国篮球的致命短板。
欣喜的是,今年夺冠的小牛队使用联防,发挥了团队防守,让拥有个人能力突出十分突出的三巨头的热火队颜面尽失,与总冠军失之交臂,让美国人终于看到了联防的威力,对联防有了更新的认识。然而在欧洲,依然存在传统的、几十年对于篮球联防战术的注重,由此也在反复推动着篮球战术的丰富与发展。可以预见,随着欧洲篮球水平的不断提高、欧美之间篮球水准的反复接近,在不久的将来,战术能力上的“意识”优势,最终将会成为双方较量时刻的关键砝码。
长期以来,NBA为了某种市场目的、为了鼓励“进攻”、也就是为了“减少”进攻的阻力,大力推广人盯人战术、制约联防战术发展,从而擅自修改了篮球规则,直到2001年解禁。然而,这一规则长期在世界其余地方存在,同时成为了推动篮球发展的一项重要环节。
NBA,随着世界各地篮球水平的不断提升,最终将会为“忽视联防战术”付出应有的代价,过去和和现在已经付出代价,将来呢,如果再不重视,还会付出代价。
下面,说一说联防战术的有趣之处。
以“2—3”联防为例。三名球员横向布置在内线,以人数优势、协调合作、重点防守控制对方的内线(或是冲入内线的)球员;在外围,则布置以两名球员的移动防守。由此,内外结合、互通有无,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守体系。由于是在内线布下重兵,如此联防战术往往针对于内线实力较强、或是向内线推进能力较强的球队而设。与此同时,由于外线人数稍显劣势,容易暴露外围防线,所以并不适合于针对中远投篮能力较强、外线实力较强的球队。
也就是说,联防战术针对于身体条件出色、个人能力突出、擅长于单打独斗的美国球员,极有效果。背后的道理也很简单。防守球员由于一对一之下的能力劣势,自然需要队友相互间的“联防、协防、补防”,从而以“人数优势”弥补单兵防守的“劣势”,进而弥补防守漏洞、完善球队的防守体系、制约对手方的进攻。
在这里必须强调一点,弱不禁风的防守,由此导致轻易得手的进攻,老实说没有“太多的观赏价值”。虽然轻易得手的进攻,往往意味着花样百出的大力扣篮、势如破竹的得分“快感”。然而这是轻易获得的、频繁廉价的“快餐”,没有过多的回味价值。
相反,敢于正面作战、善于在人员密集的阵地进攻过程中破网得分的球队,反而能够获得更为由衷的尊重。那是敢于面对重重设防,突破重重围困,减少单打独斗,注重团队合作,从而“艰难”获得的一种“成就”,更能够让人体味到破联防过程中的困难与艰辛,是球员、球队、个人能力与团队协作以及相互结合的一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