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们与世界篮球存在着很大差距,但有差距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差在哪里,不愿正视差距,也不知道如何弥补。
篮球运动的三大支柱就是技术、战术和体能。个人内在的体能支撑外在的技术发挥,技术和体能是战术能够执行的保障,而战术又能让技术和体能效率最大化。只有梳理这三大支柱中我们存在的问题以及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才能发现差距,弥补差距。
首先,是对技术认识的误区。
如果认为技术包打天下,技术决定了场上球员的发挥,因为有技术才能得分,才能胜过对手,就只看到了篮球运动最表面、最肤浅的部分。虽然比对手多得分是公理,但知道公理不难,难的是如何证明公理的正确,推算公理成立的过程。
篮球技术的根本来自于身体能力,一个出色的投篮不单单是技术好,基础扎实,手感好。究其根本是身体肌肉记忆能够把握住正确的投篮姿势,肌肉控制力能够掌握好篮球运行的力量与方向,身体各肌肉群能够快速而协调地运行,这样才有一个快速、准确地投篮。一个对身体控制能力好的人才能拥有出色的技术,因为所有技术都是要靠身体来实现的,一个不能有效控制身体,即对肌肉进行控制的人,永远不可能有好的技术。
对于基本技术的掌握自然要下大力气纠正姿势和练习巩固,让肌肉能够产生记忆,但如果矫枉过正随着水平的提高效率会急剧降低。比如一个人可以通过百万次投篮练习把空位3分命中率提高到70%,但接着两百万次也难以提升到80%,反而通过小肌肉群的伸缩性、控制性练习反而能从根本上提高技术的根源,提升身体控制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了篮球的基本技术,但要能够在真正比赛中发挥出技术,还需要体能的内在保证和战术的外部支持。如果没有身体能力的支撑和合理战术的帮助,有时球员连接球都困难,何谈有空位机会投篮。在训练中能够投中80%,比赛中只能投中30%,不如平时只能投中50%,比赛中能够投中40%。因此单纯执著于技术训练,不能科学地认识到体能和战术的意义,并通过切实可行的方法去提升,所谓的技术出色不过是温室花朵,禁不起高水平对抗比赛的实战检验,也就没有多大意义。
其次,是对体能的认识误区。
力量和耐力不等于体能,能举重不代表实战对抗好,能深蹲不代表弹跳有优势。一个人能长跑,能举重,不代表他能够在一场比赛中始终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力量练习是改善身体对抗能力的基础,而不是其本身。因为我们的对手不是杠铃,他们会思考、能移动、会干扰你发力;在比赛场上有场地的限制,也有规则的制约。有了局部的手臂、腰腿能力,但是如果不能正确使用就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训练中的收获。不是面对一个臂力比你强的人就必然被推倒,不是面对一个弹跳比你好的人就必然被爆扣或盖帽。
对手的推力比你大,但如果你能快速卸力,改推向对手变为把对手的力引导到空处,对手就会失去平衡,要么摔倒,要么空有一身蛮力无法发挥;也可以把对手的力量引导到自己身上,形成对自己合法站位的侵犯制造对手犯规。也可以先向对手发力,当对手向你发力对抗时迅速卸力,迫使对手为了不失去平衡收回力量,然后再跟进发力形成利用对手力量压垮对手的目的。也有声东击西把对手力量引导到身体某一侧然后反方向转身等方式。这些力的活要求对力量的训练,要实战化,高效化,有目的有技巧地提高力量,并战胜单纯有力量,但没有使用力量能力的对手。
当对手弹跳超过你,在防守时充分利用贴靠方式,用横向施力破坏对手纵向起跳的稳定,通过身体的积极接触穷究对手的下肢力量极限,要求对手要么躲开你的防守,在摆脱他自身身体惯性躲开你后再起跳;要么强行起跳起,带着你的体重和力量影响起跳并在空中恢复平衡,达到最大限度干扰其后续技术发挥。在进攻时,可以通过向对手身体两侧交替运动发力,除了给对手身体施加压力,还让对手不断地调整重心,适应你的移动,这样对手在进行横向发力时就难以兼顾迅速弹跳盖帽,同样有效地主动贴靠,也能让对手难以起跳,弹跳优势无从发挥。这些协调性、平衡性、技巧性的力量应用远比单纯的公斤指数重要。老式的所谓从严从难,为了要力量而要力量的训练难以达到,单纯依靠比赛也难以达到。
一场高水平的篮球比赛,对速度、耐力、爆发力、上肢力量、下肢力量、腰腹力量、手指手腕灵活性、协调性、平衡性等等几十个项目的综合运用。局限于其中某几项,是一种对训练资源的低效重复,无法充分发挥运动员潜能和相对有效培养时间的边际效益最大化。需要学习外国先进的身体训练手段和技巧训练来改善这一中间环节。
第三,是对战术认识的误区。
说到了力量与实战对抗之间的中间环节,更重要的中间环节就是战术。个人技术和体能平时的积累与全队在实战中赢得比赛的中间环节就是战术,平时的战术演练与实战时的战术发挥是一道桥梁。可中国篮球无论专业队还是业余队的这座桥梁是大多豆腐渣工程,具体表现为缺乏整体战术训练,战术配合意识欠缺,局部战术或者战术套路占据主要地位,重技术重体能训练和轻战术训练的思想和行动比较普遍。篮球技术就那么几十种,体能训练可以借鉴摔跤、橄榄球、举重、游泳、体操,而篮球的战术就是篮球的战术,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篮球战术处于一块篮球荒漠之上,尽管与世界先进篮球强国的交流日益增多,即使同样是出身运动员的教练,因为接触知识层面、比赛层次不同,篮球见识和战术修养也相差很大。
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即使是到了国家队这一个层面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按理说所有球员都应该是战术大师了,可我们还在为2-3联防如何布防与破解,全场2-1-2紧逼怎么过半场,对手无球跑动遇到掩护应该绕过、挤过、跟过、换防与否还分不很清楚,协防与全队轮转补防总会断电,进攻中整体移动配合少之又少,局部战术的单打独斗和“站位式打法”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未来篮球规则或许会改变,人类身体素质或许会进化,但篮球就是篮球,它是一项5个人的运动,战术配合恰好是链接和沟通5个人之间的桥梁,正所谓“高级阶段打战术,初级阶段打技术”。如果不能形成合理而科学的战术配合并发挥出合力,片面注重技术和体能,中国篮球也就只能是在亚州逞“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的匹夫之勇,永远难以在世界篮球高层次比赛中战胜一流对手。
我们的运动员从小走上了职业化道路,缺少普通教育,我们的教练从运动员中走出来,缺少专业教育。理解能力欠佳的球员搭配业务能力欠佳的教练,我们年复一年,代复一代地学习使用当年长辈交给我们的东西,对于战术的理解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和止于教材。这种整体式的思维缺失、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不善创新、职业素质低下是中国篮球症结的核心。
打一个比方,总是说自己有各方面还没有做好的人,应该是一个素质高,能力全面的人;总是说自己自己什么都行的人,至少在很多方面会有欠缺,往往是很重要但他看不到的;总是说自己过去如何如何,现在只是因为环境因为别人才不好的人,绝对是已经被时代淘汰的人。我们的问题是从篮协到地方篮球界还有很多这样的人没有被时代淘汰,却积极地想要淘汰时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