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比赛中的取胜法宝——助攻
(2010-12-09 16:07:46)
标签:
杂谈 |
分类: 篮球论文 |
2010年12月2日,火箭队以109:99战胜卫冕冠军湖人队。火箭队之所以取得这场胜利,有着双方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是,赛后火箭主教练阿德尔曼在新闻发布会上所说的,值得人们深思。阿帅说,这场球我们的助攻共27次,而湖人队的助攻只有20次。在第四节,火箭队主要是通过频繁的传球为巴蒂尔等人创造投篮机会,而湖人队则是科比一个人单干,纵然多次投篮不中,他也不传球为别人创造进攻机会,可谓独到家了!火箭队助攻多,说明重视配合;湖人队助攻少,反映了个人单干多。火箭队虽然没有像科比那样的超星,又是在姚明、小布缺阵的情况下主要由替补队员对阵的,但火箭队靠集体力量、集体配合不仅弥补了自己的弱点,而且发挥出的自己的特点与水平;湖人队虽然有超星科比,但在这场球中科比没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导致关键时刻湖人队的命运栽在科比手里。
火箭队和湖人队的这场球、尤其是第四节最后几分钟,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NBA拥有超星的球队,当超星处理不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全凭超星个人单干时,这个球队就“玩完”!而没有超星的球队,即便用替补队员与强队对阵,只要团结一致,重视集体力量、集体配合也能超水平发挥,战胜强队!阿帅如果能通过这场比赛认识到这一点、认识到在替补队员阵容中所潜藏的力量,那对火箭队来说不能不说是个福音!
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项目,场上的队员不但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还要注重队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如果队员在场上互相配合,多创造一些投篮的机会,也就是说队员们多想着给队友助攻,取胜的机会也就又多些。否则仅凭单打独斗是很难在比赛中取得胜利的,也会事倍功半。
NBA有一项重要技术统计叫助攻次数,也就是通过控球人及时精准的传球为同伴制造出良好的得分机会。这项技术统计不仅能够说明某个队员个人传球意识和技术,而且充分表明了某队战术配合水平和团队协作能力。助攻的重要性就在于,有时把得分的功劳大部甚至全部归功于助攻人都不过分。
助攻传球至少应该体现这么三点:一是控球人通过有威胁的进攻吸引住防守方的注意力,或运用逼真的假动作影响防守方的正常判断,使得同伴处在防守空档或相对薄弱的区域;二是控球人的传球时机和落点与同伴接球的心理预期相一致,有利于同伴接球后继续完成下一步进攻动作,而不是对同伴进攻动作的连贯性乃至进攻的方向和位置带来不利影响;三是控球人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判断,通过绝妙的传球,引领同伴去占据更好的进攻位置和跑出更好的进攻路线。
助攻传球效果有好坏之分,其差别不仅仅体现在传球技术的运用上(包括判断、球感、方式和用力等),还体现在助攻意识的强弱上。有的控球人只有进攻意识而无助攻意识,哪怕同伴处在更好的进攻位置、出现更好的进攻时机都视而不见。有的控球人是自攻意识在先,助攻意识在后。自己进攻时没有想到为同伴制造更好的进攻机会,只是在独自进攻完全受阻后才想到把球传出去,而此时的传球往往是迫于无奈,传球时机和落点无助于同伴的进攻,等于是丧失了助攻的威胁性。
助攻在篮球的笼统定义是通过传递帮助己方队友完成得分。NBA对于球场上的助攻表现以及对于助攻技术统计均有非常细致的规定。在助攻方面,定义为:当球处于活球阶段,通过持球球员对于球的传递,帮助第一位触球的己方球员完成直接的得分的行为。
这个定义的首要判断要点为助攻的时间界定为活球阶段,概念为该球从持球球员手中离开的时间,赛场时钟是在运行的。这个要点规定了助攻的最起码的范围:助攻球员是在界内的。而假设一名球员边线外发球,接到球的队友直接得分的情况出现,发球球员不计算助攻次数,理由是时钟的运动是从线内首位触球球员触球时点开始,而边线外发球球员触球时候时钟静止,因此助攻的数据统计无效;
第二个判断助攻的关键在于该球的传递帮助队友直接得分,这个直接得分包含三大定义:其一,得分球员从哪一名球员手中得到球,传球球员计算助攻而不计算其他参与传递的球员;其二,直接得分定义为得分球员获得球后的系列得分动作,解释为因为该球而获得得分机会,而不包含接球受到犯规后的罚球得分;其三,直接得分指的是指的投篮或者上篮得分,而不包括得分球员拿到篮板后的二次进攻。
在NBA,有着层出不穷的助攻高手,魔术师约翰逊、斯托克顿、托尼·帕克、史蒂夫·纳什、阿罗约、基德、马柯·贾里奇等。但是,就篮球的整体情况而言,助攻并不代表球员会组织比赛。那么,如何看待球员的助攻水平层次呢?
篮球是整体运动,助攻无法单一看待,最低限度,助攻数字应该与球员触球时间以及失误数字挂钩来看,组织后卫是全队触球时间最长的球员,担负着判断整体阵形是否适合进攻方案的责任,这样的球员的大局观要求很高,助攻数字大多位列全队首位,而将助攻数字除以失误数字得出的比例也就标志着球员助攻的质量高低,可想而知,每3次助攻出现1次失误的球员和每1.5次助攻便会出现1次失误的球员水平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而判断助攻失误比的具体情况分析还要参照球队的战术体系来看:使用速度型战术的队伍因为内线力量通常不是很强,用速度拖跨对手的要求很高,通常要求组织后卫拿到球后第一时间判断前场队友位置,并且尽可能的在防守方落位之前完成进攻的第一次传递。这样就注定了长距离的跨场传递出现的概率较一般球队会高很多,而长距离传递无可避免的会在失误数字上同样上升,所以,这类后卫的失误数字稍高可以接纳;而另外一类比较注重阵地进攻的队伍,进攻效率比较看重,要求组织后卫在穿插倒手中寻找队友的得分位置,这就更注重效率,因为NBA的防守在阵地战中当真会有空位的机会并不多见,所以一旦寻找到空位判断是否值得传递的能力尤其重要,大量浪费机会被视为组织后卫不合格的一种表现。
具体判断球员组织水平高低除了数据以外,还要看的是球员现实的球场表现,顶级后卫与一流后卫的数据统计上相差的也许并不明显,而顶级后卫作的是当其传出球之后,队友发现跟球走会找到自己的最佳得分位置,一流后卫则是更有效率的保障队友出现空位后的第一时间传递到其手中。这就是两者指挥球队最大的不同点,前者制造并且引导进攻机会,后者制造并且寻找进攻机会,前者可以盘活一支弱旅,而后者面对弱旅数据会有波动。
助攻位置的球员是全场的进攻发动机,也是全队的灵魂,现役球员中符合顶级后卫标准的屈指可数,不过,精彩的助攻仍然杰出不穷,甚至于近年来还出现了类似表演的创意性助攻。可惜,新生代球员花哨的迷惑着球迷的眼睛的同时,似乎应该在怎样系统组织上多花些功夫,而不是追求如何完成某一次完美助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