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波老师巧觅“知音”
(赵连杰)
最近,“画圆战术”的创始人李晓波在漫游网络时,偶然发现了一篇名为《对篮球“移动配合”进攻战术的初步研究》的论文,这下让李老师兴奋了,原来也有人和他想到一块了,真可谓是巧觅知音,因为这篇论文所提到的大致内容与李老师创立的“画圆战术”相符,只不过一个是理论层面的研究,一个则是实践出真知的创新。所以昨天李老师打电话告诉我这个消息的时候可以听出李老师有些惊讶和欣喜。
下面来看看“移动配合”战术和“画圆战术”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1、“移动配合”战术
“移动配合”进攻战术是最具创新活力的一类进攻配合战术,也是最能体现现代篮球进攻战术配合“要表现机动、灵活、忽然”的战术打法,是当代篮球进攻战术中最具有代表性和攻击性的战术打法。“移动配合”进攻战术是当代篮球进攻战术体系中以各种进攻战术配合为基础,全体进攻队员共同参与组织实施,在移动中进行多方向的、机动灵活的进攻战术配合方法。它是在连续移动的过程中不间断运用各种进攻战术基础配合,形成多机会、多方向、多区域、多路线、多点投篮进攻的战术打法。这种战术打法让运动员在场上连续不断的进行传切、护、策应、突破、换位,在移动中进行二、三人的各种熟练基础配合,创造最佳的得分机会。
由于“移动配合”进攻战术在其战术配合方法上的多变,所以具有篮球进攻战术的超前性、先进性,同时又有能攻破各类防守战术的兼容性。它对参与“移动配合”进攻战术行动的人员,掌握各种进攻战术基础配合的质量要求更高,基础要求更牢,配合要求更默契。
由于“移动配合”进攻战术富有连续性、机动性、应变性、灵活性,能打破战术分位的固定化,从原则上消除锋卫的界限(这也是篮球运动发展对“移动配合”进攻战术及其相关进攻基础战术配合的一个趋势性要求)
,然而在实际的比赛中,打破锋、卫的位置界限只能是相对的和不固定的,以此表现出需要参与进攻战术行动的队员们在技术应用上更全面些、在攻击位置上更灵活些、进攻活动范围更大些、战术打法更多一些,排斥那种笨拙的、死打篮下的、一招一式的进攻战术打法。其原则是:它反映出整个进攻战术体系的共同移动规律,如有违反就会造成进攻过程中的混乱。有几点要求(1)
要动,场上无论有球或无球者为每次传球移动; (2) 多传球、少运球,运球一般在“移动进攻”战术中处于调整位置; (3)
对内线采用压入式传球,压缩防守圈,在此基础上制造外线投篮机会; (4)
要处理好移动中集中与分散、投与抢的关系,保持攻守平衡。
“移动配合”进攻战术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从训练初期就运用这种先进的战术思想,才能对训练者技战术风格和战术打法的形成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2:“画圆战术”
“画圆战术”是篮球比赛中一种进攻人盯人防守的阵地进攻战术体系。它以半场进攻为区域,五位不同位置的球员好比是圆形上的点,其中,中锋就如同是圆心。持球队员传球给其他队友后向相反方向以顺时针或逆时针做圆形移动掩护和拆入,画出一个个圆形的轨迹。“画圆战术”以掩护配合(侧掩护或后掩护)为基础的移动路线,辅之以挡拆配合、策应配合、突分配合和传切配合为进攻手段,通过循环往复、不断变化来创造得分机会,形成一个个圆形进攻体系,好似画圆一般,“画圆战术”因此得名。“画圆战术”融掩护、策应、传切和突分等局部基础战术配合为一体,集实用性、简洁性、攻击性、流畅性和观赏性为一身,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立体的、多点的、连贯的和富于变化的整体进攻战术体系。
“画圆战术”主要通过场上五名队员按照其基本移动路线和变化路线积极跑动,不断运用掩护、策应、突分、传切配合,使“画圆阵型”不断变化,在增大传球空间后,拉开对方的防守空档,使得对手无法形成有效的协防和多人夹击防守,以便于我方队员寻找进攻机会,有利于投篮、突破、分球、强攻篮下等技术的充分实施。阵地进攻最头疼的是严密的协防,而“画圆战术”恰恰是撕开协防最好的武器。场上五名球员都可能是二传手但又并不只是传接球的二传手,谁都同样可以在适当的时机、合理的位置自己选择进攻。它的精髓就是通过增加无球跑动、掩护、拆入、策应或者反跑、假掩护、假策应、假挡拆来争取更多的进攻机会和空间。
“画圆战术”其实坚持的是一个最基本的篮球原理——团队精神。在整个进攻体系中,每一个球员都只是进攻的某一个环节,球绝对不会一直由一个人来支配,它只是在多名球员手中有节奏的传递。大家的传球可以将对手调动开,然后再把球传到机会较好的攻击球员手中,让他来选择球的支配方向,或投或传或突或分。这一做法就是要充分调动场上每个人的力量,让所有人都投入到进攻中去。
“画圆战术”的意义就是要让所有场上球员都参与到进攻中来,让球和球员都在不停的跑动中完成一次次进攻。“画圆战术”最难掌握的是什么?实践证明:最难的是把每个人同时都调动起来,最怕的是球员不跑位而原地不动站着打球,最担心的是自己的移动路线已经被对手识破或上当后不会变化。“因为在”画圆战术”进攻中,场上的五名球员谁都可能成为球队进攻战术的轴心,谁都可能不是,没有绝对的主角和配角,一切都随战机和状态来决定谁主要担任攻击任务,否则,就必须放弃你拥有的短暂进攻机会而把球传给更好的机会点,一旦被掩护的球员控球后,如果他状态较好又担任了主要攻击任务,他就可能真正左右球的进攻路线了。因此,一旦出现其他球员在无球时无法在整场比赛中都进行有效的跑位,对球星过于依赖而只是一味将球简单的传给进攻核心,这样,“画圆战术”进攻就无法得到有效的实施了。
当然,无论是什么战术体系,篮球战术里的一大纪律就是内外结合,“画圆战术”也不例外。所以,一旦掩护后出现两个机会点时,球必须由内及外或者由外及内,这样才能达到球的内外结合与合理转移。因此,在实战中,场上必须有一位能背靠篮板持球的中锋队员,以他为圆心和支点,向整个外线圆形辐射。
明确进攻球员的职责是“画圆战术”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画圆”进攻中,虽然五名球员都存在攻击的机会,但如果职责不明,就不能很好地体现团队的优势。实际上在“画圆战术”进攻体系中真正起进攻作用的就是通过战术移动后控球的球员,其他人的行动都不过是为他创造机会,这个机会可投篮可传球可突破可突分,就要看这个球员的特长是什么。因此,要对场上球员的职责做一个相对的攻击手段的分工,谁远投最准,谁就主要担任远投的攻击;谁的突破最犀利,谁就主要担挡突破手的职责。如果过分依赖核心球员,就会把球集中于一人之身,球就没有有效的运动起来,球员移动的积极性就难以发挥,
“一人打、四人看”的情况就会出现,完全失去了‘画圆战术”强调集体打球的初衷,结果肯定在对手严密的防守下内外脱节、首尾难顾,无法组织有效的进攻。当然,我们也不能因强调团队作战就不确定相对的进攻核心。首先也应该确定一位进攻能力相对较强的球员为核心。但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并不是说球要全部交给他来处理,而是通过一系列的“画圆战术”所要求的掩护、策应、传球等配合来合理的将球分给核心球员。
以上是“画圆战术”和“移动进攻”战术的相同之处,但是二者之间也有一定的不同之处:1、“画圆战术”创立于1995年,而这篇论文在2001年才发表,说明“画圆战术”的思想比“移动进攻”思想更早、更超前。2、“移动进攻”战术论文高屋建瓴,看到了中国篮球战术发展存在的根本性问题,但只是就理论层面的移动配合进攻战术抽象而谈,尚未找到具体的载体和出路。而“画圆战术”则是深入进去从各个方面阐述其内在实质,比较起来,“画圆战术”更为具体和详细,而且“画圆战术”涉及的方方面面在该文中都有提及,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换句话说,“画圆战术”早就将该论文的理论体系具体化了。3、“移动进攻”战术没有形象地找到类似“画圆”这一具体概念,当然这并不重要,因为实质上它强调的理论与“画圆战术”实践完全一致。这种巧合再次说明了“画圆战术”具有创新性,符合现代篮球运动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