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科维奇杯结束了,正像上图中主教练邓华德打出三号战术(固定战术配合)的手势一样,中国男篮仅获第三名。尽管是几场热身赛,但关于中国男篮存在的问题,说什么的都有。有说拼劲问题的,有说前锋问题的,也有说中锋问题的,当然拿后卫问题说事的最多。就连斯洛文尼亚控球后卫、纳什传人德拉季奇都坦言:“你们可能需要寻找一名或两名真正的控球后卫。”杨毅更是直接“说一千道一万,后卫不行”。而对于邓华德的执教理念以及战术安排是否符合中国男篮的实际却没人质疑,在中国男篮球员的技术问题还是主教练的战术问题上,更多的文章把矛头指向了球员的技术问题,后卫问题、前锋问题以及中锋问题真是中国男篮的一个顽疾吗?恐怕未必。我曾在今年6月份中国男篮与阿根廷三队的两场热身赛后写下了《中国篮球最不需要的拼劲,整体攻防才是出路》一文,明确指出了中国男篮最大的顽症是缺乏整体攻防战术。这个问题不解决,邓华德救不了中国男篮,中国队换了其它教练也一样,治标不治本,换汤不换药。
中国人的身体素质和急功近利的训练体制是无法训练出像纳什、韦德、艾弗森甚至德拉季奇这样的后卫巨星的,不仅训练不出以上列举的这几位大名鼎鼎的控球后卫,就连在CBA打球的艾伦、帕克、卢卡斯,我们也训练不出来。后卫如此,前锋也如此,中锋还如此。前锋训练不出像德国人诺维茨基一样的球星,中锋培养不了西班牙加索尔式的人物,与美国的天王级前锋和中锋相比简直就是天上人间的差别。既然训练不出来,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在这些问题上过分纠缠,抓住不放,把输球的罪责都往他们身上推,拿屎盆子往他们头上扣。要知道,中国人的身体素质和个人能力摆在那里,随你去拼你都很难与老外(欧洲白人、美国黑人)的身体和技术对抗。其实,新一代国产后卫刘炜、孙悦、于澍龙们并不比他们的前辈李晓勇、阿的江、李群差多少,即使是前锋王仕鹏、周鹏、李晓旭、丁锦辉等人个个都有模有样,在CBA也是如日中天。内线中锋王治郅、易建联,后两人中前者曾征战过NBA,后者是NBA现役球员,并非完全是技不如人的酒囊饭袋,能差到哪里去。我们不能老拿他们的短处去比欧洲及美国球员的长处。
中国有句俗话:东方不亮西方亮。中国男篮的真正顽症不在于后卫问题、前锋问题以及中锋问题,而是中国男篮缺乏的是参与国际大赛的核心竞争能力——整体攻防战术。既然训练不出三条线上的世界级优秀球员,何不在整体攻防战术上做文章、下功夫呢?本次斯杯上,中国男篮单一的战术打法已暴露无疑,笔者认为,正是这种单一的战术打法限制了球员技术的发挥,才使得我们原本不是一流的后卫、前锋和中锋变得更加“惨不忍睹”,留下更多被人抨击的“话柄”。其实,如果中国男篮拥有一套先进的符合中国球员身体和技术特点的整体攻防战术,比如,我所创立的“画圆战术”,他们原本是完全可以表现得相对完美的,究其原因,都是单一的战术打法惹出的祸。虽说外国的和尚会念经,但相比前任洋帅尤纳斯严谨阵地战作风的“奶酪焗大虾”,邓华德鼓励队员上去就投让场面比较混乱,球员容易错失进攻良机,简单的打法更像是美国大学街边方便快捷的一张填饱肚子的“美国派”。之所以斯杯让人觉得中国打法有些凌乱,一方面是于澍龙,郭艾伦等新面孔较多获得轮转的机会增加,更重要的一点是中国进攻过于简单。没有了姚明,中国不再继承以前的靠中锋落阵地的战术,球员更多单打独斗而时机的掌握和进攻方式的选择则有待商榷;没有了姚明,中国原有的战术体系完全崩溃,邓华德试图用小快灵准复兴中国男篮的梦想在几场热身赛中效果不很明显,既不小,也不快,还不准,更不灵,因为这样的打法倘若没有整体攻防战术作为底气和保障,至多能打对方几个偷袭或者刘伟式的抢投,一旦对手有所警觉,结果自然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虽然我们欣喜地看到,新一届中国男篮在热身赛中表现出来的“进攻节奏更快,防守扩的范围更大,人员轮换更频繁,团结的作风更明显”。但也有阵容交替的阵痛和男篮一贯的顽疾:无球跑位掩护拆入、上提策应、有球挡拆、传球时机把握的弱点,难破紧逼,战术打法简单。季军战上半场之所以落后比较多,就与球队打法太死有关,比赛中就是中锋的高位策应,然后就是在外线投篮,打法很简单。而对阵伊朗的比赛,易建联也认为开始被压制的原因是:“进攻简单化导致我们落后。”其他的数据也可以证明这点:孙悦在最后一场比赛中6次三分远投才命中1球,而本届比赛下来,他共11次远投命中1球。而刘炜和郭艾伦也经常表现出无谓“打铁”,失误连连的境况,这些问题都与中国男篮缺乏整体战术着直接关系,没有符合中国男篮的先进整体攻防战术,仅靠治标不治本的美国味邓氏激情打法,仅靠刘炜们的单打独斗和外线浪投,中国男篮永远没有出路。
桔生淮南为桔,生淮北为枳。邓华德执教的中国队,采用的依然是美国式的简单战术打法,主要以挡拆为主。这要是在美国应当无可厚非,科比和加索尔的挡拆、昔日斯托克顿与马龙的挡拆一直被全世界的球迷津津乐道,而中国球员的突破能力和挡拆球员的得分能力有限,一旦对方采用压迫式扩大盯人防守,战术组织失败较多,单一的战术打法使中国队摆脱对手和接球都很困难。纵观整场比赛,中国队尚未构建起一套适合中国球员技术特点和身体素质相匹配的系统整体进攻战术,仅仅依靠局部战术和个人的单打独斗以及邓华德的所谓激情很难撕开斯洛文尼亚的防线。此外,由于缺乏整体战术打法,限制了中国男篮长处的挥发,无球队员的连续掩护、拆入较少,没有创造出更好的传切与突分配合,相互扯动制造出来的致命传球机会不多。中国球员特别是控球后卫的传球大多只能是转移性传球,致命的渗透性直传球基本没有,球员更多只能在外线活动,遇到对方紧逼防守或者外线手感出现问题,得分就显得寸步难行。
不仅如此,对手的全场紧逼和压迫式防守还是中国男篮的噩梦。一旦对手加压,失误就开始增多,首战对阵澳大利亚,在早早确立领先优势的情况下中国在第四节被澳大利亚全场扩大防守追近比分,虽然易建联拿下全场比赛最高的17分而且在比赛还有10秒的时候靠罚球帮助主队将比分反超,但关键球的防守失误让客队以实现绝杀。现在大家都把破不了对手的紧逼完全归结为中国的控球后卫不行,这未免有失偏颇,破不了紧逼,前锋中锋就没有责任吗,如何跑位、接应都有一套理论的。跑位接应的能力如何?再者,主教练有没有责任,你是怎样训练破紧逼的,训练了多少时间抑或是就没有正儿八经的系统训练过?既然是中国男篮的短板,你下决心强化训练了吗?是不是更多的停留在口头指导上?细节决定成败,但很多人都是知易行难的主。世锦赛上面对更强大的对手和更凶悍的防守,中国男篮的失误可能还要增多,怎么通过传球破紧逼而不是靠人运球过场还是男篮需要“死磕”的问题。此外,防守依然没有练好协防和轮转补防的整体防守风格,防线漏洞较大,协防不利,多次被对手轻松突破,协防后出现的漏人又没有整体的轮转补防,多次给对手内外线得分的机会。这些问题都不能纸上谈兵,玩花架子,必须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强化训练。
中国男篮只有认真强化团队的技战术素养与训练,打出类似巴西足球之桑巴神韵,玩出阿根廷篮球之拉丁睿智,耍出德国足球整体攻防之严密,诠释西班牙足球王者之道的整体攻防战术和艺术风格,中国篮球才有出头之日! 欣慰的是,“画圆战术”已经给中国篮球找到了一条整体移动进攻之路,就看中国篮协有没有选择的眼光和胸怀了,因为“画圆战术”不是出自知名教练和篮球学者,而是出自一名热爱篮球的“篮球草根’之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