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理论”原来是这么回事
(2008-12-01 17:26:34)
标签:
杂谈 |
分类: 关于哲学 |
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大致内容是这样的:如果有人打坏一栋建筑上的玻璃而没有及时修复,别人就有可能感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的感觉。在这种环境中,犯罪就会滋生、增长。
“破窗理论”给我们的启示至少有三点:一是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正如中国的一句古话,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破窗理论”从本质上反映出一种跟从心里,只要有人做出错误的行为,并且未被及时发现和阻止,那么,就会有更多的人前赴后继,纷纷效仿之,哪怕是错误的,他们也会认为是合理的。就像存在于现代社会的假冒伪劣、盗版等现象一般,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啦;二是在某些企业或单位里,许多现象都可以从这一理论中求得注解,譬如因为对违反制度的行为没有进行严肃的处理,导致类似行为再次发生甚至多次发生;因为有关人员对浪费现象不以为然,至使属下的浪费行为变本加厉等等;三是这一理论启发我们在管理工作中,必须及时修复第一扇窗,并严查第一个打破有序、制造无序的破窗者,唯有将第一个蚁穴堵住,才能避免更大的祸患,我们要始终牢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警示。
在我们周遭的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事情又何尝不是在环境暗示和诱导下行事的结果。在优雅洁净的场所,我们都会保持安静,不会大声喧哗;相反的,如果环境脏乱不堪,四处可见的都是打闹、咒骂等等不文明的举止。由此可见,环境好,不文明的举止也就会有所收敛;环境不好,则文明的举动也会受到影响。人会被环境影响,但是人的行为也是环境的一部分,两者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所以我们常常提到的“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并不是什么空洞的口号,它确实决定了我们自身的一言一行对环境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在公交车站,如果大家都井然有序地排队上车,又有多少人会不顾众人的文明举动和鄙夷眼光而贸然插队?与这相反,车辆尚未停稳,猴急的人们你推我拥,争先恐后,后来的人如果想排队上车,恐怕也没有耐心了。在公共场合,如果每个人都举止优雅、谈吐文明、遵守公德,往往能够营造出文明而富有教养的氛围。千万不要因为我们个人的粗鲁、野蛮和低俗行为而形成“破窗效应”,进而给公共场所带来无序和失去规范的感觉。“破窗理论”告诉我们: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这不是空洞的口号,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