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雅的王徽
(2008-10-19 10:34:51)
标签:
杂谈 |
分类: 篮球啊篮球 |
现在的青少年大多都已远离篮球的烽烟,对七八十年代打球的人知之甚少,就像说起王徽,肯定都会摇头说不知道。岁月的风尘吹走了多少英雄好汉的王者风骚,留下了一声声哀叹和只在记忆中鲜活的一篇篇乐章。
王徽在彝良长大,是昭通七八十年代的优秀中锋,一米八四的身高在那个时代就算是高个了,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篮球场上都鹤立鸡群,所以在一度时期统治着昭通篮坛的制空权。七十年代初曾入选省青年队,后半途而废,一九七八年返回故乡昭通,就读于昭通师专物理系,毕业留校担任体育教师,再后来担任音体美教研室副主任和体育系副主任,教授,发表体育论文无数,现任民革昭通市委副主委。
我认识王徽是在一九八七年,此前没有人向我提起过他的大名和讲述过他的篮球故事。大学毕业分配到师专,见到了这位皮肤白净、儒雅斯文的篮球汉子和篮球大哥,便有了一起共事、一起燃烧篮球之梦的缘分。代表师专征战“建设杯”四载,大战体中,火烧教院,同邮电过招,与警校比武,成为三冠王;代表教育队共赴“篮协杯”三年,被公安封杀、遭邮电偷袭,死里逃生,剿灭四川军阀,品尝了季军、亚军和冠军。
我打组织后卫,王徽司职中锋,这一矮一高的结合、一快一慢的搭档成为八十年代昭通篮坛的一幅亮丽的画卷。我刚步入社会,血气方刚,自恃技术娴熟,体力充沛,猛冲猛打,栽了不少跟斗。王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关心溢于言表,年轻的我经验不足,对全局的驾驭能力尚欠火候,急躁情绪时有发生,为此经验老道的他常常鼓励我,像兄弟一样手把手地传授打球的心得,心连心的宽容年轻人的趾高气扬。经过他悉心的指点和帮助,我驾驭比赛阅读战局变化的能力和运用技战术的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后卫和中锋的黄金搭档,是篮球比赛获胜的关键,决定了一支篮球队能否走得更远。昭通师专和教育队之所以能取得骄人的战绩,王徽的贡献居功至伟,因为他的内线的强大实力,对手总会重兵把手,牵制了对手的兵力,给队友提供了更多的可乘之机,盘活了全队的攻防体系。由于他在篮下威力无比,就必然成为各队的众矢之的,他常常因此遭遇对手凶悍和野性的防守,最严重的一次是被对手用肘击断其肋骨,几个月才得以康复,这种伤痛至今还残留在他的记忆中。
王徽大我十一岁,严格上说,我们在篮球场上是两代人,但我们之间没有代沟,生活中情同手足,球场上浑然一体。挡拆战术被我俩演绎得风生水起、眼花缭乱;作为中锋,王徽篮板球一传之快让很多中锋望尘莫及,也使我如鱼得水,像离弦的箭直插对手的巢穴;篮球把我们的心连在一起,交流篮球理念,切磋篮球技艺;朝夕相处的友谊,心领神会的默契,使我俩的配合十分娴熟,也让对手大伤脑筋,破解无方。
王徽天资聪颖,从小在少体校摸爬滚打,练就了一身扎实的基本功,打球善动脑子,技术细腻,攻防兼备,从不使用蛮力,更不会乱用武力。比赛作风过硬,总是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打球时很少说话,一身都是假动作,脸上全是孙子兵法,睿智的眼睛闪烁着声东击西的变化。即使到后期体力不支也卖力的奔跑,从不偷奸耍滑,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切为了荣誉,一切为了全局,体现了一位篮坛常青树率先垂范的风采,这种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奋力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