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篮球的三十年
(2008-10-05 20:34:04)
标签:
杂谈 |
分类: 篮球啊篮球 |
我很幸运,目睹了昭通篮球在八十年代以来的近三十年发展变迁、星光流转,参与了昭通篮球这一段历史烽烟的“编撰”。风雨三十年,昭通篮球仿如一个稚嫩的幼儿蹒跚学步开始走向健壮如牛的三十而立。乌蒙高原见证了生于斯长于斯的篮球汉子们的苦乐酸楚、悲喜忧愤、刀光剑影。这一段峥嵘岁月快乐了我和我的篮球兄弟成长成熟的希冀。
昭通篮球从八十年代以来的三十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八十年代的十年。这一时期篮球赛事频繁,“建设杯”和“篮协杯”成为篮球的风景、球迷追逐的精彩;参赛球队踊跃,球星散落各队,每一只球队都拥有一两名价值不菲的球员,球队实力相互制衡,增加了比赛的观赏性,谁都可能问鼎冠军,刺激了球市的火爆,大有春秋战国的风云突变;篮球技术在这一时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胯下运球成为时髦的经典,身后运球登陆乌蒙球赛,体前不换手变向突破大行其道,出入无人之境,单打独斗方兴未艾;传统的突分、传切战术配合开始让位,掩护和策应配合粉墨登场,开始左右比赛的胜负;前锋层出不穷,成为克敌制胜的法宝,八十年代的十大球星中前锋居多,足以让中锋黯然神伤;乌蒙篮球从来不缺少足智多谋的组织后卫,勇猛的搏杀必然造就睿智的亮剑,四两拨千金的招法声东击西了球迷的视线。
第二阶段是九十年代的十年。这是昭通篮球隐居山林的十年。清官亭露天篮球场历经沧桑完成使命,带着几代人的篮球往事销声匿迹。一座俏丽的体育馆映入人们的眼帘,却很少上演篮球的大餐,成为一种华丽的摆设,球迷极少目睹篮球的烽烟。篮球赛事少得可怜,冷落了球迷昔日的狂热,与中国篮球俱乐部联赛的烽烟滚滚相去甚远。在我的印象中以县为单位出战的比赛好像只有一次,就是98年的“中华杯”,其余都是一些系统职工篮球赛。但昭通篮球没有因此沉沦,篮球底蕴深厚的传统孕育生生不息的篮球汉子跃上蓝天,民间的比赛如火如荼,篮球技战术风格日趋成熟,风格自成一派,硬朗的作风、顽强的厮杀成为昭通篮球的标志,智慧的配合、机智的天赋弥补了身高的不足,这一阶段的球员平均身高比八十年代有所增加,一米八以上的球员满街飞奔,俯首拈来;相比八十年代技术更加全面,攻防兼备,整体作战能力极大提高,注重战术配合成为各队的至上的追求;战术术语家喻户晓,战术素养空前提升;中锋一改八十年代的窘迫,成为这一时期的巨无霸,主宰了昭通篮球的命脉。后卫前锋退居二线,偶有球星闪现,都源于中锋的掩护和挡拆;这一时期球星被少数垄断行业垄断,球队之间贫富悬殊之大,即使组织比赛,很多球队都兴趣全无,观众也没了翘首的期待,球赛尚未开始,冠亚军之争就大白于海外。
第三阶段是二十一世纪之初的前八年。都说十年磨一剑,可昭通篮球的后生一直未磨出犀利的剑,这是昭通篮球九十年代以及世纪之初比赛过少造成的,当然还有其他社会原因。从九十年代至今不用掐指一算都能说出零星的赛事。青黄不接的球市,青黄不接的球员,青黄不接的比赛。时至今日,在昭通篮坛,倘若组织一场35岁以上的球员对阵35岁以下的球员的篮球挑战赛,恐怕这些篮球后生们都不敢接招,即使有几个胆子大的后生敢闯这片老林,最多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而已,空有一身蛮力,还是扳不倒昭通的常青树和巨无霸,几杆老枪依然威武神勇。这是昭通篮球爱好者不愿看到的场面,也是几代篮球人痛心疾首的疼。一想起这些,心情就难免伤感。虽说也有少数青春派偶像开始崛起,但始终缺少大赛的洗礼,驾驭复杂球赛的能力不足,何况这样的青年才俊屈指可数,独木难支,没有形成八十年代那种球星集团集体闪耀的光环。
要想彻底打破制约昭通篮球发展的瓶颈,需要有关方面增强振兴昭通篮球的使命感,充分认识昭通篮球严重滑坡后继乏人的现状,启动中小学篮球赛、县区篮球赛并形成制度,而不是头脑发热式的篮球赛,从而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其中,使乌蒙篮球星火相传,“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就不再是遥远的梦魇。但愿这一天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