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郑州大学的篮球经历
(2008-07-17 08:40:10)
标签:
杂谈 |
分类: 篮球啊篮球 |
没有想到我会去北方,北方神秘而粗狂,是我心中遥远的梦想。一九九一年,教学的需要,我远赴中原深造,在郑州大学哲学系读助教进修班,主要进修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的硕士研究生课程。
那时的中原大地商战硝烟正酣,以亚细亚为龙头的商战最为引人注目。当时最时尚的广告词妇孺皆知:“中原之行哪里去,郑州亚细亚”。很遗憾在郑州进修的一年里,我除了读书之外便是打篮球,仅去过一次亚细亚商场,体验了一把广告词的迷人,其他旅游风景区都没有到过,就连武林圣地少林寺、古都洛阳都没有去彼一游,留下了许多的遗憾。
与我在云南师大读书一样,课余时间我大多泡在篮球场上,与北方汉子们切磋篮球技艺。不到一个月,郑州大学的篮球爱好者都认识了我。他们没有想到来自边疆云南且身材不高的我会有如此过硬的篮球技术、声东击西的传球方式和智慧的篮球理念,是篮球征服了他们的心。
郑州大学主要以北方的学生居多,身材总的偏高,比我个矮的其实也不乏其人。耿直豪爽的他们待人忠厚,为人实在,热情似火,酒品如人品。每天都有新面孔慕名前来与我过招,以武会友,时而三人斗法,时而全场比拼。联防是他们的最爱,开始我以为他们少林寺功夫了得,但几招下来,发现他们不是人人都有少林武功,而我犀利的突破、妙传和精准的三分是化解他们联防的法宝,当年的我恰恰是这三项技术的佼佼者,所以被我挑落马下。
逐渐地篮球场上我的北方球迷开始增多,每天下午四点半课外时间都会有很多球迷来看我打球,赞许的目光一遍又一遍,是篮球让我在异地他乡度过了一年美好的时光。有人开始“谣传”说我是云南省队的组织后卫。与其说是“谣传”,不如说是对我篮球技战术素养的肯定。我不得不谦虚地反复更正这样的表扬,因为我的确没有入选过类似的球队。像我这样的身高,就是在南方,专看身高的球队也没有多少会相中,何况是身处中原腹地且彪形大汉多如牛毛的北方,一旦把我丢到人群里,恐怕就要失踪几天才能发现我的影踪了。
郑州大学生活的一年,我结识了很多篮球高手,北派打法,凶悍中带有野性的味儿。有教师也有学生,是篮球把我们紧紧连在一起,共同演绎快乐篮球的话剧。他们给与了我很多温暖的关爱,生活起居衣食住行都格外照顾,异地他乡的我因为篮球得到了友谊的眷顾、寻到了回家的感觉。
不久,我有幸入选了郑州大学教工篮球队参加了郑州市举办地篮球运动会。赛前进行了多场训练赛,很快就融入了球队的默契之中。偶然的机会,我的篮球生涯遇到了一次美丽的邂逅。郑州大学与当时的河南女篮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友谊赛。像这样的比赛不是所有篮球爱好者一生能遇到的,做梦都很难遇到,即使遇上了也不会有几次。都说男不跟女斗,那是因为女人的弱小,可面前的这群女人哪里是女人,分明有男人一样的臂膀与顽强。这是一场男人与女人的较量,这是一次力量与技巧的争锋。
河南女篮是一支享誉国内篮坛的劲旅,曾经培养出亚洲第一中锋郑海霞。虽说是些女人,但毕竟是专业队,训练有素,身体强健,个人技术超群,平均身高一米七八。突破、投篮、移动、防守等基本功特别扎实。尤为突出的是战术素养极高,面对我方平均身高一米八八的攻防对抗,丝毫不落下风。她们游刃有余地周旋、沉重冷静地应对,战术变化莫测。她们的美丽超越了年轻,承载了成熟的韵味。掩护、穿插、策应、挡拆等进攻套路清晰明快,防守密不透风,敢打敢拼,轮转换位十分流畅,把我们这支业余篮球的老爷们打得晕头转向。用了吃奶的劲儿,我们才以一分险胜,总算保住了男人的尊严。
每每回味起生命中这场别样风情的友谊赛,我都会想起北方河南的篮球兄弟,想起那场巾帼不让须眉的美丽,我的篮球生涯多了一层粗狂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