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搭档”候文昌
(2008-07-06 14:53:03)
标签:
杂谈 |
分类: 篮球啊篮球 |
我的篮球生涯中,有很多让人回味的往事,这些往事如诗如画般美丽,滋润着心灵的沃土。大学四年,我遇到了我第一个篮球场上的黄金搭档侯文昌。此君与我是同班同学,住一个宿舍。四年的朝夕相处,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彝族的血统,使这位来自红河蒙自的彝族兄弟热情奔放。虽说是彝族,其实一点不“彝”,汉话一流。喝酒倒是遗传了彝族的基因。他个儿不高,一米六四,长得不太英俊,在女生的眼里,我俩都属于“三级残废”,不在美女“秋波”的扫射范围。当然,我俩也不敢孔雀开屏。侯文昌的大名,在师大不很有名,但大家却知道政教系83级有一个叫小侯的男生。
21年过去了,还有外系的校友问及小侯的去向。可见当时的小侯名气之大。小侯是我们平时对他的爱称,比赛时候叫得更多,所以球迷们至今还依然记得这个亲切的名号而忽略了他的大名。技术细腻、能投善突、动脑子打球、百步穿杨、善于配合是小侯的特长,这很好地体现了红河州篮球文化智慧的底蕴。在政教系我打组织后卫,身披5号球衣,小侯打进攻后卫,身着6号战袍,不时客串几回快攻的角色,让那些牛高马大的对手防不胜防、瞠目结舌。
每年的“三好杯”,是师大球迷的节日,小侯和我都被幸福的甜蜜所包围,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兴奋弥漫整个赛季,这是那些不会打球或者进不了系队的同学嫉妒的快乐。遇有政教系的比赛,球迷和非球迷都来捧场,美女和非美女都来助威,他们是来观赏“小”子辈球员如何在“大”子辈球员身上占到便宜并创造奇迹的,以至于必须出动师大帅气的保安才能保证比赛的顺利进行,否则,掷界外球你都无法找到边线的影子。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文化生活实在是枯燥和乏味,除了电影院能容纳部分人之外,剩下的几千人只有在空旷的篮球场挥洒青春了。
翻开尘封的毕业留言,流金的时光再次映入眼帘。小侯用调侃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大学的美好时光和我俩打球的默契配合:“这四年中,一个滚圆的球把我们的心紧密地栓在一起,我们一起奋战在骄阳似火的球场上,一送秋波,便知你意,一眨媚眼,便知我心。你我协调配合天衣无缝,令人目不暇接。四年中,你我同甘苦、共患难,一起忍受失败的痛苦,一起享受胜利的欢乐。别了,老搭档,愿相会时,你我各带一支球队大战于省运会。”很遗憾,21年过去了,我俩一直未曾见面,但心灵感应的电光闪印在心间,思念的大海不停地澎湃,青春的岁月,兄弟的情怀,盈满思绪的殿堂,魂牵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