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冬浙赣游之十四:上饶铅山辛弃疾墓

11月22日上午参观过鹅湖书院,得知辛弃疾墓离鹅湖书院不远,靠导航仪行驶到永平镇,然后向当地人询问,得知其墓在张家寨彭家湾村。去张家寨的公路虽然较窄,但沿途每个转弯处都立有指路牌,因此还是比较好找的。
辛弃疾墓在一处山湾里,远离村庄。沿着一条二三米宽的水泥路进去约一公里,汽车不能进去了,便停在路边,下车沿着一条便道步行进去,大约三四百米,
远远看到对面山腰一座墓葬。绕过一道弯,从侧面踏着石阶登上墓地,见石阶旁立有一块石碑,上刻“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辛弃疾墓”。又登上十几级台阶,上面
是一方小小的平台,平台上有一座用红色砂岩围筑的圆形墓葬,墓顶覆土,墓前立有一碑。原有的墓碑较窄,现在两边加了两幅石条,加宽加固,下有碑座,上有碑帽,稍稍显得大气一些。仔细看,中间的碑面刻着:“显故考辛公稼轩府君之墓”数字,上款:皇清乾隆癸卯年季春月重修;下款:廿五代玄玄孙□□霞溪凌湖辜染、凌湖东山、□吴安北同立。据说,该碑由辛弃疾次子辛柜后裔所立。1959年,
辛弃疾墓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71年和1981年先后进行过两次修整。墓前曾经立有两根石柱,柱面刻有郭沫若题写的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那一年,在济南游览“辛稼轩纪念祠”时见过这副对联(见本博2011年《齐鲁游之三十六济南辛弃疾纪念祠》),不知何故,我们去时却没有看到那两根石柱。
站在辛弃疾墓前放眼看去,墓冢正好对着一条山沟,山沟已垦为农田,那片农田宽约六七十米,长约四五百米,像一幅狭长的地毯。墓就建在农田尽头的山崖上,落差有二三十米,墓冢居高临下,很有气势。站在辛弃疾墓前,忽然想起前不
久在镇江游览北固山时(本博2016年5月29日《镇江北固山公园》),见到的辛弃疾那首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词中饱含了多少忧国之心,是何等的报国情怀啊!辛弃疾在镇江一年多时间,便被调任隆兴知府。但是,人还没去上任,就有人弹劾他了。于是,再一次被罢官。在免官回家途中的船上,辛弃疾悲愤地写下了一首《瑞鹧鸪》,开头几句是:
江头日日打头风,憔悴归来邴曼容。
郑贾正应求死鼠,叶公岂是好真龙?
“打头风”指逆风行舟。“邴曼”是汉代人,品格高尚,不愿做官,辛弃疾以“邴曼”来比喻自己当时的心情。“郑贾正应求死鼠”是一则典故:“郑贾”是战国时郑国的商人。郑国人把未雕琢的玉称“璞”,而周国人把未风干的老鼠称“朴”,两者同音。有个周国人拿了死鼠来见郑国商人,问,要买“朴”吗?郑国商人以为是“璞”,就说,要啊。周国人掏出死鼠,郑国商人吓得连连摇头。用在词中,意思说,我那里是指望当官呢,我要的是报国立功的机会啊!“叶公岂是好真龙”,讥讽韩侂冑(南宋宰相)不是真心想起用抗金人士。北伐一开始,南宋军队便出现溃败态势。这时的韩侂冑才想到了辛弃疾,赶紧为他加官晋爵。可是,辛弃疾知道韩侂冑葫芦里装的什么药,便写了一首诗说:
此心自拟终成佛,许事从今只任真。
有我故应还起灭,无求何自别冤亲。
西山病叟支离甚,欲向君王乞此身。
意思说,我已经看破世事,悟透佛理,除了当和尚,别的什么都不想了,如今又老又病,该向皇上乞求退休了。那年十月,金兵分九路南下。十一月,前锋已达长江北岸。这下子,韩侂冑真急了,立即任命辛弃疾为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职级提升为“龙图阁待制”。也许是因为形势十分危急,辛弃疾接受了任命。开禧三年(1207年)初去了临安,面见宋宁宗,谈了一些抗金方面的建议。然而,因身体确实不行,夏天又回到了家中。眼看临近生命的终点,辛弃疾的心获得了真正的平静,他在一首诗里写道:
棋斗机关嫌狡狯,鹤贪吞咽损风流。
强留客饮浑忘倦,已办官租百不忧。
我识箪瓢真乐处,诗书执礼易春秋。
他说,“觅封侯”已成遥远的往事,远离官场的是是非非,机心争斗,享受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吧!现在才知道“一箪食、一瓢饮”的颜回(孔子学生)为什么活得快活,那就是每天跟《诗》、《书》、《礼》、《易》、《春秋》这些儒家经典作伴啊!这一年秋天,朝廷再次征召辛弃疾出山。这次征召的背景是,金国在议和时提出极为苛刻的条件,甚至提出要韩侂胄的脑袋。所以,这一次韩侂冑真的要重用辛弃疾了,任命他为“枢密院都承旨”,那是南宋最高军事机关的负责人。辛弃疾南归40多年后,算是第一次有了指挥南宋军队的机会。可是,当朝廷的使者到达瓢泉时,辛弃疾卧病在床,已经无法赴任。但是,躺在病榻上的辛弃疾并没有忘记恢复中原的事业,直到临咽气时还断断续续地喊“杀贼!杀贼!”这位一生梦想着“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就这样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终年68岁。死后无法归葬山东故里,只得在铅山阳原山上选了一块墓地安葬。
离开辛弃疾墓时,看到路边立有一块高大的广告牌,上面画着辛弃疾墓园建设规划图,从图上看坟墓的前方,山湾两边筑有道路,并有一座辛弃疾纪念馆,规模
不小。辛弃疾逝世800多年了,其墓冢能保留至今,实属不易,常加维护倒也应该。但是,过份占用良田,耗费资金,似乎没有这个必要。离开鹅湖书院时,本来想去瓢泉看看辛弃疾故居,得到的答复是,瓢泉尚在,故居已经没有了。我想,不妨在瓢泉旁边复建二三间屋,陈列一点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及其诗词作品,让人们来缅怀这位民族英雄,伟大的词人,亦是一件善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