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苏北之二十七:连云港花果山

快要到景区时,看到一座造型奇特、横跨于公路上的门楼,看上去由无数块大方砖拼接而成,形如洞窟,势如危崖,中间镶着“花果山”三个大字,给人以无限
遐想。
进入景区,首先看到一幅《花果山景区导览图》,一张《花果山景区简介》:花果山风景区是古典名著《西游记》中花果山的原型,是西游文化第一山。自古就有“东海第一胜境”和“海内四大灵山之一”之美誉。景区面积84.3平方公里,层峦叠嶂136峰,其中玉女峰是江苏省最高峰,海拔624.4米。峭岩凌云,巍峨壮观,山中古木参天,花果飘香,猕猴嬉戏,百鸟争鸣。以三元宫为中心的古建筑群,发迹于唐,重建于宋,敕赐于明,是历史上著名的香火盛地;极具文史价值的林郁石刻,建于晚唐的阿育王塔;还有屏竹禅院、茶庵、九龙桥等都是久负盛名的古迹。历代文人墨客无不纷至沓来,留下了许多赞美诗文。山上与《西游记》相关的景点触目皆是:娲遗石、猴石、唐僧崖、八戒石、沙僧石,以及七十二洞、定海神针、仙砚、晒经石、团圆宫等;水帘洞更是名闻海内外。花果山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四季有奇花,八节有鲜果,有全国四大观赏名竹之一的“金镶玉竹”;称誉古今的“云雾茶”和猕猴桃、人参果、银杏、板栗、冬青桃,以及葛根粉等特产。……
花果山门票100元/人,老人半价优惠。进景区有电瓶车接送,单程20元/人。景区内建有两条索道,考虑到我们年老体弱,只能去主要景点看看,于是选择了去水帘洞的索道。登上索道快速滑行,行至中途,见三元宫游览车停车场历历在目。
到了索道上站,便可步行下山,到那里乘游览车下山,一点不走回头路。快到上站时,抬头看见建于山顶的“玉皇阁”。有介绍说,玉皇阁依山而建,接近花果山极
顶,是通高24米的三层六角亭阁,与水帘洞、三元宫位于同一轴线上。
下了索道便是“猴苑”。一道花岗岩石壁上雕满各种姿势的猴子,可谓栩栩如生。另有一只青铜铸造的猴子,尾巴勾住石壁上的树杆,身体倒挂下来采摘地上的
桃子,构思精巧,神态逼真,令人捧腹。
问清了去“水帘洞”的线路,穿过一条巷道,便听到哗哗的水声。抬头看,一股清泉从小桥下面飞流直下。踏着石阶登上石桥,旁边是一排狭窄的石阶通向竹林
深处,隐约看见上面有座寺院。旁边一块牌子上写着《屏竹禅院简介》:屏竹禅院因翠竹如屏而得名,是三元宫建筑群中最为清幽之处。明代万历年间,山阳(今淮安)人谢淳舍家开山时建造,为僧侣修行之所。1938年,日寇搜山时焚毁。1984
年,在原址上重建。禅院面积不大,却蕴含较多的古代寺院营造法式。
走过石桥,是一条栽满竹子的小道,初看这些竹子有些特别,竹杆黄绿相间,绿色的条纹犹如翡翠,尤其醒目。看了石碑上刻的介绍,方知这叫“金镶玉竹”。金镶玉竹特产于花果山,耐寒力特强,杆色美丽。邮电部曾于1993年6月发行四枚
一套的《竹子》,其中第二枚便是花果山的“金镶玉竹”。
翠竹小道尽头有一座卷棚歇山式方亭,亭额挂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义僧亭”横匾。前柱挂有对联:卫云台抗倭行大义;昭赤县忘我有高僧。上款:孙品元先生撰联;下款:于剑平书。亭子中央立有一块石碑,碑文:云台山僧众抗日纪念碑,
是赵朴初先生手迹。从碑阴刻的一篇碑记可知:1938年夏,三元宫惨遭日寇轰炸,寺僧联络山民共20余人奋起自卫,多次成功伏击搜山日本士兵。1939年农历七月十四日早晨,日寇集中300余人,兵分四路围剿三元宫及所属寺庙,当场戮死仁芳法师,绑走德选等4位法师和6位山民,除放走一位山民外,其余全部被活埋。几天后,日寇又两次前来搜山,把三元宫及所属的玉皇阁、九龙庙、屏竹禅院等13处庙宇全部放火焚毁,使这座海内闻名的庞大寺庙群化为一片瓦砾。上世纪七十年代,三元宫基本修复后,香火逐渐恢复。1995年6月12日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苏州寒山寺方丈性空法师瞻仰“义僧亭”后赋诗二首:
其一:
瞻仰过“义僧亭”便沿着山路下山,没走多远,见山路平台上立有一块石碑,上刻:范阳祖无择至此,落款:皇佑二年仲春十三。皇佑是宋仁宗赵桢的年号,
“皇佑二年”即公元1050年。范阳,古地名,今河北琢州一带。祖无择,何许人呢?据刘松先生《走近大宋诗人祖无择》的文章介绍,祖无择,字择之,北宋上蔡人,祖籍河北范阳,南北朝时著名数学家祖冲之是其先祖。祖无择生于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卒于宋元丰七年(1084年)享年74岁。祖无择出生在官宦之家,自幼聪明好学,师从经术大师孙明复学习经术,后又从散文家穆修学习文章。宋宝元元年(1038年)以第三名的成绩考中“探花”,授承奉郎,后历任大理评事、齐州通判、史馆修撰、知南康军、知海州、秘书丞、提点广南东路、荆湖北路刑狱、太常博士、直集贤院、袁州知州等职。宋至和元年(1054年),44岁的祖无择出任判户部勾院加太常博士,出使契丹。后升迁为同修起居注、知制诰、知陕府、湖北转运使、中书舍人、判太府寺、右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左谏议大夫、权知开封府、郑州知州、杭州知州。宋神宗即位后,召为银台司,负责天下奏章,后不满王安石变法而交恶。最后受诬获罪,被贬忠正军节度副使,后迁知信阳军,卒于任上。有史料记载,祖无择为人忠诚,又讲义气,他的老师孙明复、穆修去世后,专心为之收集诗文,汇编成册,出资刊印,让先师之思想传之于世。他在出任海州(今连云港)和袁州知州时,发现当地教育落后,于是修学馆,招生徒,千方百计培育人才。其事迹被载入地方志。如今连云港花果山大村水库郁林观有一块宋篆《祖无择三言诗碑》,由宋代著名书法家苏唐卿手书,金石名家王公衮篆刻,被称为“三绝碑”。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在这块碑上,祖无择竟自信地写道:“千百年,苍苔没;后有人,为吾拂。”果不其然,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纷至沓来,为的是一览“三绝碑”风采。并常有人小心翼翼地为他擦去碑上的青苔。花果山这块“范阳祖无择至此”的碑,立于道旁快一千年了,仍完好无损,表达了连云港人民至今未忘这位为民造福的先贤。
循着石阶前行数百步,山坡上有座红墙黛瓦的寺庙,门头挂着一块“大圣殿”匾额。门旁有副对联“传家东海三元古;拜佛西天五圣诚。墙上挂着《大圣殿简
介》,上书:斗战胜佛是佛教里面的三十五佛之一,《西游记》中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的孙悟空,最后被封为斗战胜佛,象征战胜烦恼,领悟道理。本寺大圣殿供奉的即斗战胜佛,为青铜铸就,法身高大,工艺精美,每年都有全国各地及南洋等地信徒前来花果山海宁寺朝拜斗战胜佛。看了这则介绍,方知孙悟空最后也修成了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可见,孙悟空间从此再也不会造玉皇大帝的反了,这是《西游记》中没有看到的。
登上台阶,走进“大圣殿”大门,里面是个不大的院子。朝南的正殿上面是“藏经阁”,下面供奉“大圣”佛像,看上去与《西游记》连环画中齐天大圣的形象相仿,尖嘴猴腮,身穿金甲,头戴雉冠,一双眼睛机灵而威武。殿内挂满锦旗字
联,其中有幅绣着“心想事成,有求必应”的大字。我想,悟空战妖斗魔护送唐僧西天取经已经够辛苦了,如今还要他保佑众生“心想事成,有求必应”,也真有点难为大圣啦!
大圣殿的院子,朝东也有一道门。出门时,见门头挂着一块“解行并进”的横匾。“解行并进”是佛教用语,与儒家的“知行合一”是相同的意思。“解”是学
习理解;“行”是实践行动。匾额的意思是,学习与实践要齐头并进,拿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理论联系实际。门旁挂着对联:真诠道破花飞雨;禅意参得石点头。“真诠”即事物之真理。上联说,真理破译时如同落花飞雨,润人心田。下联“石点头”有个故事:东晋时竺道生因坚持“众生皆有佛性”之说,而被逐出寺院。后来辗转来到苏州虎丘一所孤庙里,终日为石头讲《涅盘经》,讲到精彩处,低下头去问石头通佛性否?遍地石头频频点头。围观者将此事传扬出去,不到十日,拜竺道生为师者络绎不绝。
出大圣殿东门前行数十步便是“水帘洞”。只见石壁上一股清泉散落而下,形如水帘。泉下有两级台阶,上一级石阶上有个不规则的洞口,洞口有一人高,洞外纷纷落下的水珠,如同挂在洞前的水帘。下一级便是水潭,山泉汇入潭中,清澈见底。抬头看,石壁上刻有“高山流水”、“灵泉”等文字。旁边一篇《水帘洞简
介》写道:水帘洞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老家水帘洞的原型。早在《西游记》成书之前,水帘洞已名闻遐迩。明代顾乾《云台三十六景》,以及张朝瑞等人的游记、各类方志中已有详尽的描述。洞门前有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海州知州王同写的“高山流水”题刻,还有“神泉普润”、“灵泉”等石刻,正如《西游记》中所写“一派白虹起,千寻雷浪飞。……潺湲名瀑布,直似挂帘帷。”
离开“水帘洞”,继续沿着山道下山。走过大圣殿,旁边一幢“袖海苑”中两棵巨大的银杏树枝繁叶茂,主杆需数人合抱。从“连云港市古树名木”铭牌上看
出,这两棵银杏树龄均已超过800年了。
沿着石阶下行数十步,是“三元宫”山门。三座高大的拱门,建筑精致,中间拱门的门楣上镶有一块石匾,刻有“敕赐护国三元宫”七个大字。导游图上看到的
是“海宁寺”,怎么又成三元宫了呢?众所周知,佛教称寺院,道教称宫观,二者不能混为一谈。上网查了资料,方知花果山“三元宫”的来历。东晋时有个叫干宝的人写了本《搜神记》,书中说,东海人陈光蕊,生有三子,得道升天,分管天、地、人三界。明朝出版的《三教搜神大全》又演化成这样的故事:陈光蕊为仙人转世,娶东海龙王三个女儿为妻,每个龙女生有一个儿子,个个神通广大。后来被玉皇大帝封为三元大帝。三元宫最初供奉的就是三元大帝,这是中国本土宗教道——道教教演绎的故事。海宁禅寺的名称则始于明朝后期。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皇太后御赐大藏经和佛像给三元宫,从此三元宫名称虽然还是道教,但里面已经供奉了佛像,便有了佛教活动。万历三十年(1601年)神宗帝又御赐佛经若干,并在谕旨中明确将三元宫更名为“敕赐海宁禅寺”。然而,山门匾额却是“敕赐护国三元宫海宁禅寺”,大殿上仍然供奉三元大帝神像,可见海宁寺没有完全替代三元宫。到了天启元年(1621年)熹宗帝御赐匾额为“敕赐护国三元宫”,又恢复了原称。
走进山门,寺院依山而筑,二进“天王殿”建在高台之上。“天王殿”匾额是
由镇江焦山定慧寺方丈茗山法师题写。天王殿前有副对联:云海势苍茫,梵宇凌空众山景仰;花果呈紫翠,幽香满谷古寺蒙薰。这副对联讲的是“海宁禅寺”的地理环境和特殊氛围。仔细看,在“天王殿”前的“八”字形石阶正面石壁上镶有一块石刻,刻的是“海宁禅寺”四个楷字。
走过天王殿,第三进却是“三官殿”,分明是道教的场所。三官殿前有副对联:天官地官水官,只在心官不昧;求福赐福护福,还须积福为先。该联确是大白
话,现代人烧香,大都带有目的,有为升官的,有为发财的,有为婚姻的,有为除病的,有为子女考好成绩的,甚至有身负罪责,想逃避法律惩处的,等等。“三官殿”前这副对联告诉人们,积劳、积善、积德才能积福。
走过“三官殿”,后面是个较大的院子,院内香火缭绕。正面是一幢重檐歇山式大殿,门楣挂着“大雄宝殿”匾额,由前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殿内供
奉三尊佛像,殿前挂有一副对联:殿前银杏供花,祖师曾拈花悟旨;山上猿猴献果,行者当识果知因。上联“拈花悟旨”出自《五灯会一·卷一》:佛祖释迦牟尼在灵山法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唯有大弟子迦叶破言微笑。佛祖说道:“吾有正法眼藏,涅椠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之旨,以心印心之法传给你。”后世将“拈花微笑”比喻参悟禅理的样子,亦有会心或默契之意。下联“识果知因”为佛教“因果”之意。这里是反推,以“果”推“因”。根据佛教轮回之说,种什么因,受什么果,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参观过大雄宝殿,原路返回山门。走出山门便是一条笔直陡峭的石阶。三元宫山门前的石阶古有“五十三参”之说,意为五十三级高峻的台阶,信徒上山烧香,一步一拜,走到山门便是五十三拜。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加宽就平,改为74
级,现在更延长至109级。石阶两则设有铁护栏,我们是步行下山,相对来说要轻松一些。
三元宫下面,石阶右侧有座修葺一新的寺院,门头挂着“自在天”匾额。山门紧闭,从低矮的围墙上看见里面有座殿宇,名“圆通宝殿”。山门外面挂着两条横
幅:“一龄博士禅修基地”、“天地顺达明觉禅院”看样子是一座佛学院。
又走下十几级石阶,巨大的银杏树两旁分别建有“钟楼”、“鼓楼”。石碑上刻有介绍,钟、鼓楼在抗战期间被日寇烧毁,现在的钟、鼓楼由香港康缘药业捐资
重建。可谓是“贼心猖狂,自取灭亡;善心接力,永续无限。”
参观过钟鼓楼,走出一道山石砌筑的拱门,便到了三元宫外面。回头看,拱门上方镶着一块石刻,刻的是“云台山”三字,旁边挂着一块“连云港佛教协会”的
牌子。明明山下上来时看到地是“花果山”,到了这里怎么成了“云台山”呢?首先是要弄清楚花果山众多的名称。据有关文史资料和地方志记载,花果山曾用名有十多个,如:都洲、郁洲、瀛洲、羽山、郁山、逢山、苍梧山、复釜山、东海山、前云台、青峰顶、玉女峰、前顶山……。其次,还要弄清楚云台山的历史。花果山位于云台山脉之巅,俯览136座大小山峰。而云台山则在东海之滨,曾经与大陆若即若离。《山海经》载:“都洲在海中,一曰郁洲”;《江南通志》记载:“州(海州)东北海中有大洲,谓之郁洲”;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郁林山,亦名郁山,在江苏灌云县东北郁洲,旧在海中……今已连于大陆,又名云台山”;又据《云台山新志》记载,“康熙四十年(1702年),云台山与海州大陆渡口渐塞,至五十年,忽成陆地。”看过这些记载,方知云台山本在海中,迤逦百里,常年云雾缭绕,被称为海上仙山。清代时云台山与陆地相连。花果山是云台山之一脉,因吴承恩创作《西游记》而蜚声海内外。
走出“云台山”山门,便是游览车停车场,购票乘车下山,至景区老大门下车。走下车来,看见登山道上有座绛红色城堡的门楼。门楼上设有三座拱门,正中
的拱门上方塑造了一个巨大的孙悟空头像。只见悟空骨碌着大眼睛,俯视着登山的游客。墙面上雕刻有几个稍小的猴头,以及《西游记》西天取经的浮雕。登山石阶两侧栏杆上更是雕刻着数十只小猴子,每只猴子都瞪着大眼睛,神态各异,令人生爱。
花果山大门右前侧,有一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青铜雕塑。只见孙悟空跃
踞云端,高高的举起金箍棒,对着白骨精正在狠狠的打下去。看着这尊雕塑,不禁想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十分流行的诗句“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千钧棒”真的能澄清“万里埃”吗?事实是越斗越乱,自乱阵脚。倒是相信这几年流行的话“稳定是硬道理”、“一心一意搞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现“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