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外四省游之四十二:海林县宁古塔将军驻地遗址

(2014-04-26 15:56:29)

   宁古塔将军驻地遗址

关外四省游之四十二:海林县宁古塔将军驻地遗址
    知道“宁古塔”这个词是阅读余秋雨先生的《山居笔记
·流放者的土地》。现代人接触到这个词,会觉得它很生僻,甚至以为它是一座寺庙的古塔,而在清代,“宁古塔”三个字是流放的代名词。余秋雨先生在文中写道:“宁古塔三个再平静不过的字成了全国官员和文士心底最不吉利的符咒。”“常常悄悄地潜入高枕锦衾间的恶梦,把那么多的人吓出一身身冷汗。”为什么“宁古塔”如此令人恐怖呢?清朝初期曾经大兴“文字狱”,那些被牵涉上“文字狱”的各等官员,以及科场案的文人,重者被杀头,轻者被流放到宁古塔。俗话说,死罪好受,活罪难熬。有一本叫做《研堂见闻杂记》的书记载,当时的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恶兽吃掉,甚至被饿昏了的当地人分而食之,能活下来的不多。当时另有一个流放地叫尚阳堡,也是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地名,但与宁古塔一比,尚阳堡还有房子可住,还能活得下来。也许有人会想,有塔的地方总该有点文明的遗留吧?这就搞错了。宁古塔没有塔,这三个字完全是满语的音译,“宁古”为“六”,“塔”为“个”,合起来是“六个”的意思。据说很早的时候曾有兄弟六人在那里住过,而这六个人可能还与后来的清室攀得上远亲。

宁古塔现属黑龙江省海林县长汀镇古城村。89日下午,我们在海林县城参观过杨子荣烈士陵园,便准备朝宁古塔方向前进。然而,在导航仪上却搜索不到“宁古塔”这个地名。只得下车问路,见有位老大爷走来,上前问去宁古塔怎么走?老人说,我家就有长汀镇,这几天是来县城儿子家玩的。县城到宁古塔有40多公里,并告诉我几处岔道口的地名。我记下地名,谢过老人驱车上路。那是一条县乡公路,路面较窄,有几处地方的路面坑坑洼洼,不好走。因为没有别的道路可选择,只得小心谨慎朝着目的地前进。下午4点多钟,行至一处村落,见公路边立有一块关外四省游之四十二:海林县宁古塔将军驻地遗址
指路牌,上写“宁古塔将军府遗址”。便放慢速度驶上进村的小路。路边树荫下坐着两拨人在打牌,挤得汽车过不去。便下车询问宁古塔遗址在哪里?有人用手指指关外四省游之四十二:海林县宁古塔将军驻地遗址
村道的另一头,我们绕过牌桌,见村道与另一条道的交汇处有座一米多高的土墩,路边围着铁丝网,土墩上有棵大榆树,土墩下立有一块石碑。拨开杂草仔细辨认,上面刻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宁古塔将军驻地旧址”,碑阴刻着一篇简介:关外四省游之四十二:海林县宁古塔将军驻地遗址
古塔将军驻地旧址位于海林县长汀镇古城村西侧,原有外城,现仅存内城东、北部残墙三百余米。城墙土石混合间层,夹以木棍。旧城为后金(清)崇德元年(1636年)至康熙五年(1666年)间黑龙江流域的军政中心。清政府以宁古塔为基地,多次派兵至松花江、黑龙江一带,给入侵的沙俄以沉重打击。清康熙五年,宁古塔将军治所迁至东南25公里的新城,即今宁安城

在土墩前照过相,回头再询问“宁古塔将军府遗址”有没有陈列馆。有人说,前面不远处有家私人办的博物馆,抬头看指示牌上果然贴着一张纸条,写着“古城藏馆正式开业”几个字。我对文物收藏不感兴趣,便没有前去参观。

公路南面是大片水稻田,密密匝匝的稻穗已开始灌浆,一派丰收的景象。不远处有座山丘,低矮的山梁非常平缓,远看象一道城墙。斜阳低照下,眼前完全是一关外四省游之四十二:海林县宁古塔将军驻地遗址
派江南水乡景色。据《盛京通志
·三十一卷》记载,“宁古塔旧城在海兰河(今海浪河)南岸,有石城,高丈余,周一里,东西各一门。”“旧城东门外三里有山林,为努尔哈赤龙兴之地。城东、北、西皆平原,遍植玫瑰,每年五月初盛开,一片花海,景致极为诱人。满人常采集玫瑰花瓣,制作玫瑰糖及香水,为当地特产。”流人吴振臣称“宁古山川土地,俱极肥饶,故物产丰美,虽山蔬野蔌,无不佳者,皆无所属,任人自取。”可见,那时的宁古塔还没有种水稻。现在全国都在吃东北大米,不知东北水稻的栽培始于何时。

史料记载,清顺治三年(1646年)设奉天昂邦章京管辖东北地区,顺治九年(1652年),命梅勒章京沙尔虎达、甲喇章京海塔、尼噶礼统官兵驻防宁古塔。到康熙元年(1662年)改为宁古塔将军(将军,大行政区的军政首长,似乎相当于民国时的省长),康熙五年迁建新城,(今宁安县城)。康熙十五年(1676年),宁古塔将军移治吉林乌拉,以原吉林副都统移治宁古塔,其战略地位逐渐消失。清顺治年间,宁古塔将军的管辖范围非常之广,哈尔滨以南、以东皆归其统,最远处达黑龙江下游及库页岛(今俄罗斯萨合林岛)。作为国防重镇的宁古塔,不仅是向朝廷提供八旗军兵源,向戍边部队输送物资的重要基地,也是东北各少数民族向朝廷关外四省游之四十二:海林县宁古塔将军驻地遗址
进献贡品的收运点,大量貂皮、人参、鹿茸在此转运。

清初,宁古塔主要作为牧场和流放囚犯的地方。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就被流放到此地;南京有个叫函可的和尚,出城时被搜出一本记录抗清志士的书稿《变记》,刑部以“文字干预时事罪”判决发配宁古塔;山东高密县李因对当时的法律不满而上书皇上,差一点被杀头,后念其情有可原,改判杖责,发配尚阳堡;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被牵涉进丁酉科场案的吴江学子吴兆骞也被发配到宁古塔。同为流放者的张缙彦曾说“流徙来者,多吴、越、闽、粤、齐、楚、梁、燕、赵之人。”然而,正是这些带着沉重脚步走来的文人,给原本蛮荒的土地带来了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儒家的文化和思想。史载,流人杨越曾向当地人传播耕作技术,教人改“掘地为屋”为“破木为屋”;方拱乾编撰《宁古塔志》;杨宾著《柳边纪略》;僧人函可则传播佛学,教人农耕和商贾。而早在南宋时期,具有“宋代苏武”之称的南宋名臣洪皓和张邵,在出使东北被金人扣留的时候,还在晒干的桦树皮上默写出《四书》,教授村人子弟。在宁古塔众多的流人中,文学造诣最高、名气最大的是吴兆骞,他54年的生命历程,在宁古塔生活了22年。他在宁古塔的艰难岁月里,将塞外所见所闻及自己不同时期的思绪凝之于笔端,写成《秋茄集》流传于世,成为今天的人们研究东北文明史的重要资料。吴兆骞流放宁古塔22年仍能返回故乡吴江,不仅是一个特例,还留下一段一文化佳话。吴兆骞被流放宁古塔,时时牵动着江南学子的心。无锡人顾贞观(字华峰,号梁汾),善填词,与吴兆骞相交甚笃。康熙五年(1667年),顾贞观入太傅明珠幕,与相国之子纳兰性德(字容若)诗词往还,十分相契。便萌生出通过太傅的关系疏通皇上,让吴兆骞晚年返回江南。一开始,顾贞观并未直接提出请求,而是将自己写给吴兆骞的二阕《金缕曲》抄写给了纳兰容若。清代学者袁枚在其《随园诗话》中记载:康熙初,吴汉槎兆骞谪戍宁古塔,其友顾贞观馆于纳兰太傅家,寄吴《金缕曲》云云。太傅之子容若见之,泣曰:“河梁生别之诗,山阳死友之传,得此而三。此事三千六百日中,我当以身任之。”华峰曰:“人寿几何?公子乃以十载为期耶?”太傅闻之,竟为道地,而汉槎生入玉门关矣。顾生名永者咏其事云:“金兰倘使无良友,关塞终当老健儿。”说华峰之救吴季子也。太傅宴客,手巨觥谓曰:“若饮满,为救汉槎。”华峰素不饮,至是一吸而尽。太傅笑曰:“余直戏耳。即不饮,余岂不救汉槎耶?虽然,何其壮也!”呜呼,公子能文,良朋爱友,太傅怜才,真一时佳话。(注:“河梁生别之诗“的出处:相传汉李陵写过一首《与苏武》诗:“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侧,浪浪不得辞。……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山阳死友之传“的出处:西晋初年向秀为悼念亡友嵇康、吕安而作《思归赋》,被后世称为死友之传。

现将顾贞观的两阕词抄录如下:

《金缕曲》寄吴汉槎宁古塔,以词代书,丙辰冬寓京师千佛寺冰雪中作

季子平安否?

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

行路悠悠谁慰籍?母老家贫子幼。

记不起、从前杯酒。

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

冰与雪,周旋久。

泪痕莫滴牛衣透。

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

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

只绝塞、苦寒难受。

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

置此札,君怀袖。

注:①季子:春秋吴季札称“延陵季子”,兆骞姓吴,又行四,故以此代称;魑魅:传说中的山神精怪,常作崇祸人,泛指奸宄坏人。③牛衣:牛御寒之衣,借指穷困者;④数天涯、依然骨肉:谓兆骞之妻不远千里到宁古塔与夫相伴;⑤包胥一诺:意谓言出必行之承诺。语出《史记·伍子胥列传》讲的是伍子胥兴吴兵灭楚,申包胥借秦兵覆楚的故事;⑥乌头马角:指不能成之事。乌,指乌鸦。语出《史记·刺客列传》燕丹子曰:“乌头白,马生角,乃许耳。”)

我亦飘零久。

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

宿昔齐名非忝窃,试看杜陵消瘦,曾不灭、夜郎僝僽

薄命长逝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

千万恨,从君剖。

兄生辛未吾丁丑。

共些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

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

但愿得、河清人寿。

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

言不尽,观顿首。

(注:①宿昔:以往;②忝:音舔,谦词,辱没的意思;③杜陵:指杜甫;④夜郎:李白曾被流放夜郎国,这里代指李白;⑤僝僽:音蝉昼,意为憔悴。整句的意思说,我们相知如初,经历苦难,犹如杜甫与李白。)

呜呼!中国知识分子的苦难总能生出许多感人的故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