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网师园

苏州网师园
沈德潜故居向东数十米便是网师园。巷门上方镶着一块“网师园”砖雕。进入巷门,为门庭广场,南面植盘槐两株,象征“槐门”,左右两壁各存有羁马绊五枚。正门偏东南,为两扇对开的黑漆大门,下设二尺五寸高的闸板。姚承祖《营造法原》称
门槛,又叫高门限,地位的象征。大门两边置砷石,饰三狮滚绣球精美浮雕。
走过门厅,后面是轿厅。轿厅,俗名“茶厅”,是供轿夫喝茶休息处。走进轿厅,正面屏风上挂有一幅《网师逸韵图》,以写实笔法描绘网师园的房舍池塘、亭台楼阁。梁上悬挂“清能早达”横匾。据曹林娣教授解释,“清能”是为官者应有的品德
才能,典出《后汉书·贾琮传》,“言交趾土多珍,产明玑、翠羽、犀象、玳瑁、异香、美木之属,莫不自出,前后刺史率多无清行。上承权贵,下积私赂,财计盈给,辄复求见迁代,百姓怨叛。”后来,汉灵帝赦免叛民,选能吏贾琮为交趾刺史,琮为官清正廉洁,更有能力,交趾遂得大治。后朝廷“更选清能吏,乃以琮为冀州刺史”。意思说,要做贾琮一样为政清廉、才能卓越的官员。“早达”的“达”,应是孟子所说“达则兼善天下”的“达”。即希望子孙正直廉洁,才能卓越,早日为国家效劳。
走出轿厅,后面是一座砖刻斗拱门楼,门额刻有“藻耀高翔”砖匾。语出《文心雕
龙·风骨》“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章)之鸣凤也。”原文讲文采和风骨的关系,有风骨而文采不足,犹如鸷鸟集于翰林;若文采有而乏风骨,则如雉窜文囿,只有风骨采藻并善,才为高文,犹如鸣凤高翔。题额期盼子孙文采与风骨并举,犹鸣凤展翅翱翔。
砖刻斗拱门楼对面的大厅是“万卷堂”。该厅为住宅区正厅,面阔五间,三明两暗,宽敞宏亮,原为园主执行礼仪的厅堂。厅内白缮墙门,两壁挂有大理石山水挂屏,清式红木家具,典雅庄重。南面小院东西各植玉兰、丁香,厅后小院植金桂、银
桂,以合金玉满堂之意。堂上挂有柱联:南宋溯风流,万卷堂前渔歌写韵;葑溪增旖旎,网师园里游侣如云。意思说,网师园的幽雅风韵要追溯到南宋,万卷堂前回响着渔夫清脆的歌声;园林为葑溪(葑门边的河)增添旖旎景色,网师园里游客情侣摩肩接踵。早在清代,每年春天园主都会开园让市民前来游赏。时人有“看花车马声如沸”的诗句。如今,网师园成为公众园林,美好景色不仅为国内游客所喜爱,更有不
少国外游客慕名前来赏玩。
走出万卷堂,后面也是一座朝北而立的砖雕门楼,额题“竹松承茂”。此额出于《诗经·小雅·斯干》“如竹苞(茂盛)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
犹(欺)矣。”意思说,子孙像竹松一样茂盛、常青、和谐。与砖雕门楼相对的一幢楼房,名“撷秀楼”。楼下大厅挂有清代著名学者俞樾的题额,并跋云:“少眉观察世大兄于园中筑楼,凭槛而望,全园在目,即上方浮屠尖亦若在几案间,晋人所谓千崖竞秀者,俱见于此,因以撷秀名楼。”“少眉”是江苏按察使李鸿裔嗣子李赓猷
字。“晋人”指顾恺之。《世说新语·言语》篇载:“顾长康(顾恺之字)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登撷秀楼西望,可见城西天平、灵岩诸山,草木蒙笼,云兴霞蔚,秀色可揽。
“撷秀楼”后面是“五峰书屋”。该屋右前方是池塘,左前方是庭院,院中用太湖石叠有几座造型奇特的山峰,其状峻美,环境清幽,是园主人的读书佳处。书屋名借
用诗人李白在天宝十五年(756年)曾筑室于庐山五老峰下的故事。李白七律《望五老峰》有“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诗句。庐山是历代隐士的隐逸之地,用“五峰”作书屋名,表示园主有隐于市井,不问政事,潜心读书,研究学问的心志。
“五峰书屋”西侧面朝池塘有间轩屋,后梁上悬有“竹外一枝轩”匾额。“竹外一
枝”是梅花,取苏轼《和秦太虚梅花》“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诗意。轩内有副对联:护研小屏山缥缈;摇风团扇月婵娟。此为集陆游《夏日感旧》诗句成联。“研”古通“砚”。出句说,砚台旁有护砚的小屏风,上面画着缥缈的山峦,端坐砚前似身处山林,意境幽远。“团扇”秀美可爱,给人送来清风。“婵娟”古指美女,亦喻明月。用在联中,描写一轮明月当空,少女手执团扇在轩前赏月的优雅情景。
轩屋后墙有道圆月洞门,连通后面的楼房,此楼俗称“小姐楼”。楼下厅内挂着一块匾额“集虚斋”。语出《庄子·人间世》:“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斋,
后为道教斋法之一。《云笈七签》载:心斋,疏瀹其心,除嗜欲,澡雪精神去秽累,舍去其智绝思虑。庄子认为,要用专一的意志去排除感觉经验和理性思维,靠专一的意志排除思虑的过程来自然获得真知,这就是造就不同流俗、保持自己自然本性的方法。以“集虚”作斋名,意为读书养心,尽去内心尘埃,心中自然澄澈明朗,悠闲自得,展示一种清雅超逸的精神境界。
“集虚斋”左后侧有幢独立于中轴线东侧的建筑,名“梯云室”,现内设茶室。其
北为下房区和庭园后门,南面的庭院环境清幽,东侧小园中有湖石假山,名“云窟”,令人产生“云无心以出岫”的意境。古人说“石为云根”,以为云乃触石而生。“梯云室”借用唐代诗人郑谷《少华甘露》诗句“饮涧鹿喧双瀑水,上楼僧踏一梯云。”意境命名。
网师园的布局,东面是住宅,依次是门厅、轿厅、主厅(万卷堂)、堂楼(撷秀楼)、梯云室;西面是园林,中间是池塘(名彩霞池),池北是读书处和内眷居室,西北面另有一组建筑。我们从池塘西北的平板曲桥西行,就能见到刻有“潭西渔隐”
的小门。门内花容绰约,奇石当户,别有一番天地。这就是饮誉海内外的“殿春簃”小院。“簃”,原指竹子搭成的小屋。“殿春”指春末。当代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撰文说:网师园西部殿春簃本来是栽植芍药花的,因为一春花事,芍药开在最后,所以名为“殿春”。小轩三间,复带书房,竹、石、梅、蕉隐于窗后,每当微阳淡淡地照着,宛如一幅浅色的画图。苏州的园林,此园的构思最佳。因为园小,建筑物处处凌虚,空间扩大,“透”字的妙用,随处得之。轩前面东为假山,与其西曲相对。西南的角上有一小水池,名为“涵碧”,清澈醒人,与中部大池有脉可通,存水贵有源之意。泉上筑亭,名“冷泉”,南面略置峰石,为殿春簃的对景。“冷泉亭”中有一块
灵壁石,形如展翅欲飞的苍鹰,叩之铮铮有金属声。据说,此石原在城西桃花坞唐寅
宅内,辗转流传至此。
1978年,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要员来苏州游览,被苏州园林所陶醉,决定仿照“殿春簃”小院,在大洋彼岸建一座“明轩”。著名作家丁玲在《纽约的苏州亭园》中写道:转几个弯我走到一道粉墙边,进入一个紫檀色的大木门,陡然觉得一阵清风扑面,而且微微带有一点芝兰香味。人好像忽地来到了另一个天地之中。转过屏风,苏州亭园就像一幅最完整,最淡雅,最恬适的中国画,呈在眼前。清秀的一丛湘妃竹子,翠绿的两棵芭蕉,半边亭子,回转的长廊,假山垒垒,柳丝飘飘。青石面铺地,旁植万年青。后面正中巍峨庄严坐着一栋朴素的大厅,檐下,悬一块黑色牌匾,上面两个闪闪发亮的金字:
“殿春簃”与国画大师张大千还有一段不解的情缘。有资料介绍,上世纪三十年
代,国画大师张善孖、张大千兄弟寓居网师园长达5年之久。昆仲二人在此切磋画艺,广交师友,谈文论艺,章太炎、徐悲鸿等名流常欢聚于此,“殿春簃”乃其会客作画之所。张善孖善画虎,在园中豢养一只虎,呼作“虎儿”,并以其为模特作画,大千补景而成《十二金钗图》,传为画坛美谈。抗战爆发后,张大千兄弟离开网师园。后张大千辗转至台湾,仍心系网师园旧居。1982年,大千缅怀其兄念及虎儿,遂题“先仲所豢虎儿之墓”,遥寄苏州,园林管理部门据此刻碑于西墙。现“殿春簃”仍按张
大千兄弟在此生活时的场景布置,并挂有张善孖、张大千兄弟画作多幅。
返出“殿春簃”小院,池边一座六角凉亭,名“月到风来亭”。亭名取意于唐代韩愈“晚色将秋至,长风送月来”诗句。因该亭突兀池中,位置优越,池中不植荷莲,显得水面浩淼宽阔。亭壁挂一面大镜,将对景射鸭廊、空亭、黄石假山、蟠曲而上的紫藤、攀缘于围墙上的木香等统统纳于镜中,增加了景深。池周植有迎春花、紫玉
兰、丹桂、青枫、腊梅等,坐亭观景,美不胜收。
走出小亭,沿着池边小径向南数十步,有一座“濯缨水阁”。意取《楚辞·渔父》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水阁精致小巧,宛若浮于水面,阁下碧波荡漾,幽静凉爽,临槛垂钓,依栏观鱼,悠然而乐。濯缨水阁外廊有副柱联:于书无所
不读;凡物皆有可观。出句集自宋代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意思说,读百氏之书万卷,还需周行万里名山大川。以前交游的只是“邻里乡党之人”,范围太窄。遍读的百氏之书,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要象司马迁那样,周行天下,览四海之名山大川,求天下之奇闻壮观,来扩大眼界。对句集自苏轼的《超然台记》“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意思说,只有心
志不为外物所诱,逍遥于物外,超脱一切,随缘自适,才是安恬潇洒的生命境界。
离开“濯缨水阁”,沿廊步行至四面厅“小山丛桂轩”。该轩北倚“云冈”黄石假山,南界花墙漏窗,太湖峰石耸立,丛桂幽香。花墙之南,有小院琴室,置汉代琴砖、石榴古桩盆景。壁山贴墙,紫竹疏丛,古枣一棵,院境幽雅,似闻琴声悠扬。偏西为“蹈和馆”,室内细砖墙面,特有套结图案的木花窗。此区空间狭小,宛转幽深。再由樵风径爬山走廊抵园之中部,眼前一汪池水荡漾,景色豁然开朗。由于亭廊、轩阁、石桥濒池而建,黄石驳岸石矶贴近水面,处理成洞穴状,使池面有水广波延、源头不尽的开阔之感。
循池边前行十数步,见山溪“槃涧”和跨溪的“引静”石拱小桥。据曹林娣教授说,“槃涧”旧指山林隐居之地。所谓“《缁衣》之好,‘槃涧’之安,两得之
也。”据园内书条石所记,“槃涧”二字为宋刻。“引静”石拱桥长2.45米,宽0.92米,用花岗石砌筑,两侧配有石栏,雕刻12枚太极图案,东西各五个台阶,是苏州园林中最小的石拱桥。桥面正中有一“拟日纹”,象征光明、忠诚。
走过小桥,又到了轿厅旁边。将近两个小时把网师园匆匆游过一遍。虽然有些腿脚酸胀,却仍觉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