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吴江退思园
吴江同里退思园
来到退思园入口,大门并不气派。门前立有两块标志碑,显示其不凡的身份。一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退思园”;还有一块是斜躺着的铜牌,上刻:世界文化遗产。
有介绍说,退思园建成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当地人称“任家花园”。园主任兰生(1837—1888),字畹芗,号南云,曾任安徽凤(阳)、颖(州)、六(合)、泗(州)兵备道。退思园是任兰生被弹劾后,落籍归乡所建。园名“退思”,语出《左传·鲁宣公十二年》“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可见他小心翼翼,夹着尾巴享受生活。
退思园建筑为横向布局,自西向东,依次为住宅、庭院、园林。住宅又分外宅与内宅。外宅有前后三进,第一进为门厅,又称轿厅,以前是停放轿子的地方。第二进为茶厅,为园主人接待客人处,大厅上方高悬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书写的“退思园”横匾,屏风正面挂有一卷工笔山水画,画旁边挂两副对联。内侧是陈旭旦先
生撰联:“昔为女学,尚忆童年旧梦,琴韵起亭心,歌声飘水面;今是名园,欣看盛世韶光,游踪来瀛海,辙迹贯江乡”。联语中的“女学”,指退思园第二代主人任传薪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创建的丽则女校。该校初创时十分艰难,任传薪以祖传退思园作为校舍,将园内退思草堂、琴房、旱船、桂花厅等辟为教室。后来在退思园东侧购得土地,造了一座三层教学大楼。外侧一副对联是“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是以德传家的古训,也是任家对子孙的教诲。
第三进为正厅,名“荫余堂”。是当年园主人接待贵宾和操办婚丧嫁娶的地方。“荫余堂”匾额由著名书法家沈鹏先生题写,屏风正面挂一幅富贵牡丹画轴,旁边有两副对联,内侧一副是常州籍书法家钱小山先生题写的“水榭风来香入座;
琴房月照静闻声”。联中的“水榭”,完整的名称为“水芗榭”,是从退思园中庭进入内园的入口。“琴房”在内园北侧。读着这联,优美的意境油然而生:从内园水榭那边吹来阵阵清风,越过水芗榭的月洞门,携着中庭的玉兰幽香飘然而来,充盈在厅堂之上;在皎洁的月光之夜,琴房投影水面,清风徐来,倒影微晃。宁静安祥中,一曲清脆的琴声飘向中庭,传至内宅。另一副对联是:“快日晴窗闲试墨;寒泉古鼎自煮茶”,此联描述退思园中两处景色。一处是内园天桥旁边的“辛台”,那是主人静心读书处。读着联句,可以想象当年园主人闲遐时步入辛台,得一佳句,不觉心情怡然,临窗磨墨铺纸,挥毫一展豪情;一处为中庭的“岁寒居”,是退思园“冬景”所在,也是园主人冬日里会友品茗处。阅读此联,仿佛看
到园内银装素裹,数人围着火炉,一边煮茶品茗,一边论诗品画。
内宅建有南北两幢以园主人之字命名的“畹芗楼”。任兰生字畹芗,其名和字皆取之于屈原《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畹,古代田亩单位,一畹三十亩;芗,为调味香料。意思是屈原说,我要培育上百亩芬芳的兰花,让世界更美好。“畹芗楼”前后各五楼五底,以前是任氏家人起居处。前楼、后楼
由连廊贯通,廊下各设楼梯可上下,俗称走马楼。“畹芗楼”底层设有任氏家族及退思园的介绍资料。
道光十七年(1837年)任兰生出生在吴江同里镇;咸丰八年(1858年)21岁的任兰生投奔安徽军营,因军功授九品衔;同治三年(1864年)任兰生27岁,捐升为同知候选(正五品),投安徽巡抚乔松年麾下,任前敌营务处,策划机宜,悉得要领,深得布政使英翰赏识。期间因其军功卓著,以知府留任安徽补用;同治六年(1867年)30岁时,晋升为道员(正四品),并加盐政使衔,不久再加布政使衔;光绪三年(1877年)40岁时,官至代理凤阳、颖川、六安、泗洲兵备道;光绪五年(1879年)42岁时,正式担任这一职务;光绪八年(1882年)45岁时,升任代理按察使(正三品);光绪十年(1884年)47岁时,遭到内阁学士周德润弹劾,次年解职候处。旋因所劾不实,部议革职回籍。任兰生回到同里,请书画名家袁龙设计建造私家园林,历时两年,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建成,取名“退思园”。当年,山东巡抚张曜、安徽巡抚陈彝、两江总督曾国荃为任兰生保奏,在籍刑部员外郎孙家恽等二百余名凤阳、颖州、六安、泗洲地方绅士联名吁请任兰生复职,朝廷准予复捐,到安徽巡抚陈彝手下任职。光绪十四年(1888年)二月,河泱郏州,安徽水淹,任兰生奉命赴皖北赈抚,骑马巡视灾区时,马惊摔地,伤及尾闾,后成病疽,四月卒于颖州,享年51岁。任兰生去世后,皇帝下诏,照道员绩劳故例从优议恤,赠内阁学士,事迹付国史馆立传。看了任兰生的这段官场经历,不禁让人想起“退一步海阔天空”的人生格言。这是否又是游览退思园得到的一点启示呢?
1919年,退思园第二代园主任传薪到上海定居后,将退思园托人代管。建国后,退思园为机关、工厂使用。1981年,退思园被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之后,修复工程分两期进行。第一期1982—1984年,修复庭院和后花园。1984年1月园林部分对外开放;第二期1985—1989年,修复厅堂、内宅。整个工程重建了一座琴房,二只旱船,三座厅堂(轿厅、正厅、桂花厅),四条廊道(三曲廊、双层廊、碑廊、九曲廊)。施工过程中,建筑制式,回旋布局,丘壑高下,悉如旧制。乃至漏窗之图案文字,亦按资料修复。各景点也按原品题之意境,叠石莳花,务求旧貌新颜,浑无痕迹。
走过内宅便是中庭。庭中树木高耸,绿荫如盖,使人顿感清幽凉快。庭中最醒目的建筑是旱船,小青瓦,歇山顶,三面落地长窗,别有一番意境。中庭北面是
“坐春望月楼”。介绍说,春暖花开时节,约上三五知已,登临此楼,白天可观园林春色,月夜可赏明月花影,颇有雅趣。“坐春望月楼”东侧有座飞檐翘角的“揽胜阁”。以前任家女眷倚坐阁中,足不出户,便可饱览全园美景。

“退思草堂”是退思园的主景。它坐北朝南,临水而建。堂名由著名书法家张
辛稼先生题写。两侧挂着两副对联,其中一副是:“艺秀辞工人所乐;水流花放吾其游”,由吴昌硕的关门弟子、著名书法家徐穆如先生书写;另一副是:“华榭开时,喜集域中人,贴水芳园画意,半池莲叶容鱼戏;草堂行处,退思天下事,生风薰阁琴声,千树桐花任凤游”,由吴江籍学者吴慧先生撰写。该联犹似一篇抒情
诗,将退思园的水池、莲花、游鱼、树木描绘得妙趣横生。
站在“退思草堂”前的亲水平台上,环顾四周,各个景点围成一幅舒展旷远、浓淡相宜、恬澹幽静的山水长画卷。右侧的水芗榭,檐牙高啄,悬挑于水面,一道明镜屏风后面就是通向中庭的圆门;左前侧的“闹红一舸”,似一艘满载游客的平
稳方舟,推开细浪,正迎面驶来。
与“退思草堂”隔水相望的是“菰雨生凉轩”,此轩布置别致,室内置一大明镜,镜前设有湘妃榻。介绍说,炎夏季节卧于榻上,于镜中赏景颇生凉意。“菰雨生凉”取意于晚清重臣彭玉麟题西湖三潭印月联句:“凉风生菰叶;细雨落平波。”轩内挂有一副对联:“种竹养鱼安乐法;读书织布吉祥声。”,也出自彭玉
麟将军之手。
“菰雨生凉轩”上面建一座双层廊桥。此廊桥堪称造园一绝,退思园修复开放两年,《人民画报》就将其作为苏州园林的代表景点予以刊出,从此退思园声名远播。廊桥将“菰雨生凉轩”和“辛台”连成一体。在辛台后面,循山洞,绕石径,拾级登临廊桥之上,园中景色一览无余,远眺“退思草堂”、“水芗榭”,近俯“闹红一舸”,恰也心旷神怡。
三曲桥的东侧是琴房,这里也是观景佳点,俯仰皆宜,远近尽收。近可见窗前曲桥流水,远可观隔岸楼台亭阁。三曲桥南侧是太湖石堆筑的嶙峋假山,山巅翼然一亭,名为“眠云亭”,登亭而坐,令人神清气爽,若与棋友对弈,更能静心养气,拒敌于千里之外。
三曲桥南侧的桂花厅是“秋景”所在。透过“金风玉露”亭之门,湖石假山映入眼帘,高低错落,玲珑剔透,小中见大,五岳微缩,凝视片刻,便可浮想联翩,
意境高远。
退思园能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是园主任兰生的心胸与智慧,也是造园师袁龙的精心杰作。袁龙(1920—1902)字怡孙,号东篱,袁氏为同里望族。袁龙幼承家学,心智聪明。但对科举丝毫不感兴趣,一生潜心诗词、书画、篆刻、考据诸学,以授徒卖画为生。每画必题自作之诗词。家中尤多藏书、碑刻、文物。当年他设计退思园时已经65岁,但仍精心构思,现场琢磨,终成园林佳作。民国时,同里学者陈去病在其《五石脂》中这样描述袁龙:“东篱先生淡泊宁静,悠然物外,尤有遗民之风。所居‘复斋’别墅,亭馆幽静,花木扶疏,闻皆先生躬操锯凿为之,故极得真趣。”
离园时,我站在“退思草堂”平台上想,人生歧途,当进则进,当退则退。然而退亦思,进亦思。人生有期,思终无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