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零陵怀素千字文碑

第二天用过早餐,方知怀素公园就在附近。于是决定先游览“怀素千字文碑”。
怀素(725-785)唐朝人,字藏真,僧名怀素,俗姓钱,永州零陵人。怀素是我国书法史上领一代风骚的草书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润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与唐代另一位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怀素嗜酒,每当饮酒兴起,不分墙壁、衣物、器具任意挥写,时人谓之“醉僧”。怀素著名的草书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圣母帖》、《论书帖》、《大草千文》、《小草千字文》、《四十二章经》、《千字文》、《藏真帖》、《七帖》、《北亭草笔》等等。北宋书法家米芾《海岳书评》称:“怀素如壮士拨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唐代诗人多有赞颂,李白有《草书歌行》,曼冀有《怀素上人草书歌》等赞美怀素的草书。
怀素刻苦练字的精神令人敬仰。因为年轻时买不起纸,就在寺院附近开荒种植数百棵芭蕉,芭蕉长大后便摘下蕉叶练字。由于他没日没夜地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就带了笔墨对着鲜叶书写。烈日下晒得脸上脱皮,写完一株,再写另一株,一年到头从不间断。怀素芭蕉练字的地方后来成为零陵八景之一的“绿天蕉影”。
我们沿着潇水中路步行三百多米,迎面跨路建有一座高大的城楼,正面挂的匾额
是“潇湘古城”。怀素公园与城门楼在同一高度上,我想怀素公园过去可能是零陵的老城墙。我们踏着台阶登上公园高处,不少市民在公园里晨练。我们不知“千字文碑”在哪里,犹豫间正好一位长者走来,便上前询问。老人说“怀素千字文碑”在前面精神病医院里。“怎么会在精神病医院里呢?”我反问道。老人见我有些疑惑,便说:“我带你们去。”我们示谢后跟着老人向前走。老人一边走一边问:“你们哪里人,是研究书法的吧?”我回答:“我们是从江苏来的,不懂书法,是来零陵旅游的。”老人说:“怀素公园内还有一座关帝庙,也称武庙;一座法华寺,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寄住的地方,故称文庙。”我惊讶老人的知识渊博,问道:“先生贵姓?”老人自谦地说:“敝姓李。”不一会,我们到了永州精神病医
院门前。老李指着医院门前一块石刻说“这是‘绿天蕉影’,零陵八景之一”。我看石碑上刻着“永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绿天蕉影遗址”。有关史料介绍,怀素公园就是怀素当年种蕉练字处,后人在此修建“绿天庵”纪念怀素。据《零陵县志》记载:绿天庵于清咸丰壬子年毁于兵火,同治壬戍年郡守阳翰主持重建。下为正殿一座,上有种蕉亭,左为醉僧楼,有怀素塑像。庵后刻有“ 砚泉”二字,是怀素磨墨取水的地方。右角有“笔冢”塔,怀素写秃了的笔埋于塔下。绿天庵正北70余步
有墨池,是怀素洗砚处。那些古迹现在都不见了,只有一座精神病医院。
老李带着我们走进医院,向前走十几步就指着台阶下面一座五角亭说:“怀素千字文碑就在亭内。”我向下看去,亭子中央立有一块深灰色的石碑,碑的左上角已经缺损。我踏着台阶步入亭中,细看石碑风化已经非常严重,碑文大都漫漶不清,仅有约四分之一的光面,光面上的字迹尚隐约可辨。碑文题头和落款都不见了,但碑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让国,造次弗离,逐物意移,好爵自縻”
等文字表明这确实是怀素《大草千字文》碑。
石碑上方悬挂着一块木板,上书零陵文管所的《公告》:一、唐释怀素《千字文》碑系明代摹刻,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永州八景之一“绿天蕉影”唯一遗存的古代碑刻。二、此碑历经风雨剥蚀石质风化严重,碑文残缺,仅少数文字可以辩认。因此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拓碑、刻划、涂污或损坏文物。三、……
我不懂书法,不熟悉书法史,更不清楚怀素《大草千字文》的来龙去脉。看过章北湘先生写的《访永州怀素千字文碑》一文后方知《大草千字文》(群玉堂本)出自于南宋韩侂胄选集、向若水摹勒的《阅古楼帖》。宋开禧三年(1207年),礼部侍郎史弥远勾结宋宁宗皇后杨氏,设计杀害了韩侂胄,籍没其财产,该帖原石入内府。嘉定三年(1210年)该帖改名为《群玉堂帖》,全帖十卷,卷四藏《千字文》。《群玉堂帖》十卷本至明清时已无全本,现为美国安思远所藏。明成化六年(1470年),西安知府余子俊摹刻《大草千字文》于西安碑林,后刻有余子俊题跋,并附刻有宋克章草《前出塞》九首。这可能就是《大草千字文》的出处。欣赏过千字文古碑,何树荣邀请老李站在碑前合影,留下在怀素公园因缘际遇那一刻。
参观过“怀素千字文碑”走出医院,顺着老李指的方向去寻找“武庙”和“文庙”。前行一百多步见一座雄伟的殿堂,看匾额是“关帝庙”。大殿似乎刚修葺过,门前施工尚未完毕,进入大殿的路被封堵了。走过“关帝庙”不远就是“法华
寺”。走进寺院,见地上铺的青石块被磨得非常光滑,一看就知是原先寺庙的地基。正中前后是两进殿宇,两侧厢房是僧舍。走到殿上不见僧人,再走到僧舍门前轻轻喊了两声“有师傅在吗?”没有人答应。返出寺庙时,见一位中年妇女走来,
便上前询问“法华寺内有柳宗元遗迹吗?”不知中年妇女有否听懂我的提问,只听得她说“大门外有两块石碑。”我走到寺院门前,见墙脚斜放着两块石碑。一块石碑上刻着“法华寺于明洪武年间改名为高山寺。柳宗元贬谪永州任司马期间(805年—815年)曾在此住过,并写下《永州法华寺西亭记》等文章。落款是1987年7月。另一块石碑上刻的是“法华寺始建于唐代中期,明洪武初年改称高山寺。唐柳宗元、宋范纯仁(范仲淹儿子)贬于永州时曾寄居该寺。法华寺原有前后两殿,现寺庙为清咸丰丙辰(1856年)修建。大雄宝殿硬山顶,砖木结构,两面三级马头墙,具有永州地方建筑特色。永州八景之一“山寺晚钟”久负盛名。1988年对该寺
进行全面维修。法华寺是永州唯一从始建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寺院,2003年5月公布为永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寺院门前是几棵数人合抱的大树,重荫如盖,默默地见证着古寺的沧桑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