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春游粤琼之十九:雷州雷祖祠
标签:
杂谈 |

按照导航仪指的路线我们很快就在雷州城西南郊找到了雷祖祠。我们到达时,大雾还未散尽,一座高大的石牌坊立于空旷的花岗岩广场上。我们都没有料
想到雷祖祠有如此大的场面。我们在路口停好车,便下车参观。这时看到,上百亩面积的广场上竟然空无一人!
石坊正面坊额刻有“雷祖祠”三字,是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的手迹。下面一条横梁上刻的是中国书协主席沈鹏先生题写的唐贞观第一任雷州剌史陈文玉,
背面坊额刻的是“壮我驚雷”,看了似投五里雾中。
石坊两边种有数棵巨大的榕树,看上去确实有点壮观。再向前,依石坊中轴
线建有两座对称的阙楼,不失王家气派。雾气中,我们不知雷祖祠在哪里,也不
知景区范围有多大?只是沿着广场的中轴线慢慢向前游览。大约走了二百多米,前面看到了一片湖泊,湖面上按“丁”字形的布局建有三座石拱桥。我们走到正
面的那座桥顶,隐约看到前方浓密的树荫中有一组建筑,猜想这是雷祖祠了。目测一下从停车场到雷祖祠足有一公里。看得出来,这片广场和湖泊都是近年才扩
建的,看着这些空空蕩蕩的建筑,不免又为旅游景点浪费良田担起心来。云彬兄担心我徒步往返膝关节吃不消,便返回停车场把车子开到雷祖祠大门前。
雷祖祠建在一处地势较高的山岗上,前低后高,确是一处风水宝地。雷祖祠左右两侧分别建有两座石坊,坊额上分别刻的是“英山胜境”和“雷岗秀拥”。

看了介绍得知,雷祖祠所在的山岗叫“英榜山”,简称“英山”,也叫“雷岗”,故用此匾额。
我们登上二十多级台阶,来到雷祖祠门前,看那些建筑都有些年头了。门前大平台上两棵巨大的榕树冠径足有二、三十米,把整个平台都给罩住了,夏天这里一定非常凉快。平台一侧墙上镶嵌一块石碑,上刻“中国雷祖文化节”的盛
况。大体是说:2007年10月11日,在雷祖祠举办首届中国雷祖文化节,集中展示雷州地方文化,有傩戏、人龙舞、蜈蚣舞、高跷龙舞、雷歌、雷剧等演出活动,中央电视台现场录制了一部《走进雷州》专题片。还举办了国际美食节节。文化节历时11天,境内外有78万人参加。另有介绍说,雷祖祠建于唐贞观十六年(642年),距今已有1361年历史。雷祖祠并不供奉雷公,而是祭祀雷州第一任剌史陈文玉的祠堂。民间传说陈文玉是一位半神半人式的神奇人物。南朝陈宣帝太建年间(569—582年),东合州白院村有一位陈洪鉷的农民,一日伐木,其犬从地里挖出一大卵,陈氏不知为何物,便抱回家中。次日,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卵为霹雳所开,跳出一男孩,两掌有文,左曰“雷”,右曰“州”。陈氏抱男孩禀明州官,官收卵壳寄库,男孩交陈氏抚养,取名陈文玉。陈文玉聪颖过人,长大后文武兼备,屡受荐举。他却以双亲年老为由,拒不为官。陈氏夫妇去世后,守墓三载。贞观年间,合州境内居有黎、瑶、壮、侗、苗等少数民族。为了稳定边疆,朝廷启用在合州土生土长的汉人陈文玉(据史家考证,陈文玉祖籍为福建)出任刺史。陈任职期间,精察吏治,使黎民安居乐业。陈文玉深感东合州乃天南重地,为使黎民安宁,便筹资修筑城池。因当时有雷州半岛有东合州、南合州,常常混淆。筑城时,陈文玉上书朝廷改东合州为雷州,朝廷准奏。贞观十二年(638年)正月十五,雷州城池告竣,一日雷声大作,陈文玉两胁生翅,白日升天,终年68岁。为了纪念这位德政昭彰的地方官,郡民于州城西南五里的英榜山上建立陈文玉祠,后世称为“雷祖祠”。看了介绍才恍然大悟,怪不得前面大石坊副额上刻的是“唐贞观雷州第一任剌史陈文玉”。
雷祖祠山门是三间硬山顶建筑,门头上挂有“雷祖祠”匾额,门联是“霹雳
开天南一祖;声名为海北同尊”。前墙上镶有一块汉白玉石碑,上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雷祖祠”。走进山门,里面是一个大院,院内布置香炉案桌,大
殿两侧立有五尊脆姿石人像,都用玻璃框罩着。看介绍,这叫“五代石人”,是雷祖祠内最古老的文物。看上去五尊石像雕刻得粗旷豪放,颇有神态,属我国南
方少数民族古代石雕艺术的精品。五尊石像分别代表古代居住在雷州的黎、瑶、壮、侗、苗等五个少数民族的首领,表示服从于南迁入雷的汉人陈文玉的管辖。
为什么称雷州呢?有资料说,随着现代考古和科技的进步,有专家认为,并不是雷州地方雷暴特别多,倒是雷州地方常常干旱少雨,原始先民在祈雨时要敲击大鼓,发出如雷之声。久而久之,人们把打鼓求雨视为去灾,将雷声视作吉祥之音,并以雷为图腾,发展到以雷为州名。这种说法似乎更有道理。
走进祭祀大殿,屋檐下挂有两块匾额,一块是乾隆皇帝御题的“茂时育物”;一块是中共湛江市委常委、雷州市委书记李昌梧先生题写的“南州冠
冕”。大殿内光线暗淡,隐约能看到大殿正中供奉陈文玉的神像。大殿前廊上挂有几幅题字,其中有韩国木浦大学岛屿文化研究所罗承晚等用韩文题写的“好好
地保护雷州长久的历史!”有著名文物专家罗哲文先生题写的“政通人和开盛
世,喜见胜迹又重兴。”还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阿沛阿旺晋美用藏文题写的“保护历史文物,弘扬民族文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