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冬游浙东之十三:绍兴徐渭墓与青藤书屋

(2011-12-10 16:47:41)
标签:

杂谈

     绍兴徐渭墓与青藤书屋

冬游浙东之十三:绍兴徐渭墓与青藤书屋
    徐渭(
1521—1593年)山阴(今绍兴)人。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老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等。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青藤书屋为徐渭出生地和读书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徐渭墓与印山越王墓靠得很近,相距不到400米。两处景点只需一张门票。参观过越王墓便去游览徐渭墓园。越王墓景区前有条小路绕着山脚通向徐渭墓园。小路两边种有2米多高的桧柏,人行其间,气氛有点压抑。前行300多米,便看到墓园入口处一座用毛竹搭建的牌坊。走过牌坊,树丛中已能看到墓园房舍。墓园大门是一座低矮的粉墙黛瓦建筑,门额上挂有隶书“徐渭墓园”匾额。进入大门,看门老冬游浙东之十三:绍兴徐渭墓与青藤书屋
头查验了门票之后说,这里难得有人来啊!问他多大年纪,是不是当地人?老人家说,今年
68岁,家就在旁边村上。原来这里有三、四个年轻人,因游客不多,厌寂寞,后来都走了。我在家没事,便来这里帮着看看门扫扫地。我看院子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心里想,难得有这样一位勤快的守墓老人啊!否则又要荒草没膝了。

进入院内,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藤书屋和徐渭墓冬游浙东之十三:绍兴徐渭墓与青藤书屋
的石碑。一座貌不惊人的墓园,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向前走几步,便看到翠竹丛中一座用石块砌筑的正方形坟堆,坟前立有墓碑,上刻“明 徐文长先生墓”,为当代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题写。徐渭一生虽然才华横溢,诗书画领一代冬游浙东之十三:绍兴徐渭墓与青藤书屋
风骚,但毕竟未获一官半职,故墓园、墓碑清淡素雅,为平民风格。

右前方不远处,另有两块墓碑,一块墓碑上刻的是徐渭的两位兄长徐淮、徐潞冬游浙东之十三:绍兴徐渭墓与青藤书屋
以及徐渭的两个儿子徐枚、徐杜的名字;另一块是徐渭父亲徐鏓的墓碑,横式碑石上刻着“明徐大夫墓”几个字,同时还刻一篇《徐大夫迁墓记》,看结尾的落款,冬游浙东之十三:绍兴徐渭墓与青藤书屋
该文由徐渭的表兄明代著名文学家王畿撰文,徐渭亲书。原来,这里是徐家的家族墓园。

墓地左前方有座小院,院中有三间平房。走近看时,大概因长期无人管理,屋内空空如也。只有门前一付柱联标明此屋曾是徐渭纪念馆:“一腔肝胆忧天地;满腹经纬铸古今”。秋风落叶,满目悽残。徐渭一生漂泊潦倒,在世时便有人争抢其冬游浙东之十三:绍兴徐渭墓与青藤书屋
书画作品,传到当今,其书画价格更是日见飚升,而其墓庐竟遭此冷落,世人势利之心可见一斑。

明正德十六年(1521)二月四日徐渭出生于绍兴府山阴县大云坊观桥东之徐第。徐渭的父亲徐鏓,字克平,从同族祖先戎,借贵州籍应乡试,中武举人。之后任巨津州知州(今云南丽江巨甸镇),官至夔州府(今四川奉节)同知。徐鏓平生爱竹,号竹庵主人。原配童氏,生二子:徐淮(字文东),徐潞(字文邦)。童氏去世后,继室苗氏未育。晚年纳苗氏侍女为妾,生徐渭。徐渭出生百天后,徐鏓去世。苗氏无嗣而视徐渭为己出,对其成长有重要影响。徐鏓去世后徐家日渐衰落。徐渭十岁时,生母被苗宜人改嫁他人,这给幼小的徐渭造成心理创伤。

徐渭自幼早慧,聪颖过人。六岁读书,有过目不忘之资秉,九岁时即能作千禄文字。17岁参加童试,不第;20岁再试,仍不第;连续8次应试不第,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徐渭在山阴城东设馆授徒。40岁中举,渐有文名,与萧勉、陈鹤、杨珂、朱公节、沈炼、钱鞭、姚林、诸大绶、吕光升号称越中十子。后来为浙闽总督作幕,入胡宗宪幕府,一切疏计,皆出其手,曾献奇计大破徐海等地倭寇。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胡宗宪以党严嵩及奸欺贪淫十大罪被捕,死于狱中,徐渭作《十白赋》哀之。徐渭一度受胡案牵连而发狂,作《自为墓志铭》,三次自杀,引巨锥刺耳,深数寸;又以椎碎肾囊,皆不死。精神失常,几近癫狂。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发病时杀死继妻张氏,被下狱七年。在狱中完成《周易参同契》注释,并揣摩书画艺术。明万历元年(1573年)遇大赦,为状元张元汴等相救出狱,时已53岁。从此潦倒落泊,浪游金陵、宣辽、北京,过居庸关赴塞外宣化府等地,教授辽东总兵李成梁之子李如松兵法,结识蒙古首领俺答夫人三娘子,撰写大量边塞诗赋。万历五年(1577年)回到绍兴,注释郭璞《葬书》。徐渭晚年以卖画为生,但不为官僚作画,常忍饥月下独徘徊,杜门谢客,终以73岁病躯了结一生。死时身边唯一家犬与之相伴,床上仅一铺破席,一条破絮,凄惨之状,目不忍睹。

明清两代,出过不少多才多艺的文人。不过象徐渭那样,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能独树一帜,给当世及后代留下深远影响的却颇为难得。他的诗歌创作,注重表达个人对社会生活的实际情感,风格略近李贺,问学盛唐,杂取南朝,出入宋元,而终不失自我,对改变晚明诗风具有重要意义。袁中郎对徐渭的诗有一段评述:文长既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恣情山水……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一段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泣,羁人之寒起。当其放意,平畴千里;偶尔幽峭,鬼语秋愤。徐文长的散文,以《自为墓志铭》一篇最为出色。此外许多尺牍也很有特色,泼辣机智,幽默多趣,文风远启金圣叹一流。徐渭的戏剧创作有杂剧集《四声猿》包括《狂鼓史》《翠乡梦》《雌木兰》《女状元》四个戏。《狂鼓史》有感于严嵩杀害挚友沈鍊而写,表现出狂傲的反抗精神。其作品打破了杂剧固定格式,为戏剧形式的多样化开拓了门津,受到戏剧大家汤显祖的极力推崇。徐渭曾说: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有人说,这是文人惯用技巧,把最受人看重的艺术放在末位,以抬高其它。其实,徐渭是公认的写意画宗师,影响及于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直至吴昌硕、齐白石等。他擅长花卉画,用笔放纵,水墨淋漓,气魄刚健而风韵妩媚。郑板桥对徐渭非常敬服,曾刻一印,自称青藤门下走狗;近代画家齐白石曾说:青藤、雪个、大涤子之画,能横涂纵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之外,饿而不去,亦快事哉!吴昌硕说:青藤画中圣,书法逾鲁公。

徐渭虽多才多艺,因其平素生活狂放,对权势从不妩媚,晚年落魄潦倒,用他的一首《题墨葡萄诗》来概括就是: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第二天,我们又游览了青藤书屋。青藤书屋位于绍兴老城前观巷中段一条小巷子里。进入一扇小门,里面便是小院,院中一口古井,井边一棵石榴树,墙角几株芭蕉,简朴自然,却是普通人家。青藤书屋只有三间平屋,有一月洞门与小冬游浙东之十三:绍兴徐渭墓与青藤书屋

院相通。月门上挂有徐渭手书匾额“天溪分源”。书屋前有一狭长天井,尽头花坛中种有一棵老根紫藤,曲杆虬枝,郁郁苍劲。

走进屋内,前室摆有一套明式家俱,为读书作画格局。正面墙上挂有一幅徐渭画像,配有一付徐渭的自潮联“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后室门冬游浙东之十三:绍兴徐渭墓与青藤书屋

冬游浙东之十三:绍兴徐渭墓与青藤书屋

旁挂有一块木牌,上刻“青藤书屋”,为著名书画家潘天寿先生题写。进门有一冬游浙东之十三:绍兴徐渭墓与青藤书屋

块徐渭撰写的《初进白鹿表》石刻。徐渭一生最得意之时就在胡宗宪幕府。入幕冬游浙东之十三:绍兴徐渭墓与青藤书屋

之初,胡宗先在普陀山捕获一只白鹿进献给皇帝,徐渭写了一篇《进白鹿表》,受到皇帝的赏识。自此胡宗宪对他更为倚重。据陶望龄《徐文长传》记载:徐渭常常与朋友在市井饮酒,总督府有急事找他不到,便深夜开着大门等待。有人报告胡宗宪,说徐秀才喝得大醉,放声高歌,胡宗宪却更加赞赏。胡宗宪位高权重,文武将吏参见时都不敢抬头,而徐渭戴一袭头巾,穿一身布衣,在总督府直进直出,纵谈天下事,见者无不惊羡。内室墙上和柜中陈列有徐渭的书画作品,冬游浙东之十三:绍兴徐渭墓与青藤书屋

冬游浙东之十三:绍兴徐渭墓与青藤书屋

冬游浙东之十三:绍兴徐渭墓与青藤书屋

还有徐渭的部分著作。我不懂书画,不过看上去这些绘画确有笔墨淋漓,挥洒自如的感觉。

离开青藤书屋时天色将暗,回头再看一眼那棵古老的紫藤,虽然在小天井中冬游浙东之十三:绍兴徐渭墓与青藤书屋

曲杆虬枝,艰难生长,但其爬上屋面的枝条则绿叶繁茂,生机昂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