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白居易故里

游览过黄帝故里,我们便想去游白居易故里。从地图上看白居易故里在新郑市王行庄附近,我们便把导航目的地设到王行庄。结果到了王行庄,没有人知道白居易故里在哪里。后来到一家超市里问讯,有个正在网上打游戏,我问白
居易故里在哪里?营业员就让那人在网上搜索一下,结果真的搜到了。白居易故里在一个叫“东郭寺”的地方,离王行庄大约四、五公里路程。看来网络还真少不了。
于是,我们很快来到东郭寺村,但不知道哪幢房屋是白居易故居。下车讯问正在路边玩耍的一群小孩。有个小孩用手一指,说就在我们的学校里。我们来到学校门口,见这所学校叫“新郑县城关乡东郭寺完小”。走进学校,一位姓
靳的老师前来问我们有什么事?我们说来找白居易故居。靳老师笑了笑说,白居易故居早就没有了。要看只有一点点痕迹了。于是,他领着我们来到学校的兰球场上,指着地上的一圈砖头墙脚说,这就是白居易故居的墙脚。啊哟!要

不是靳老师陪着我们过来,真是到了这里还找不到呢!靳老师又带着我们走到一处围墙边说,白居易故居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拆掉的,这堵墙就是用拆下来的砖块砌筑的。我们内心里实在是感激靳老师的认真,但心中不免产生一丝难
过,岁月沧桑一千多年都过来了,白居易故居毁在我们一代人手里,有多可惜啊!
在告别靳老师离开学校时,看到学校墙上张贴着白居易的生平和诗文。我们便站下来观看,靳老师说,白居易的故居虽然没有了,但是经常还是有人来寻
访,有些人还要问这问那。学校没有办法,就在墙上弄了这一点东西。我一边看,一边想:倒底是学校啊,要不,今天我们连这一丁点东西都看不到啊!现把学校墙上贴的白居易生平抄录如下: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白居易出身在仕宦之家,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唐代大历七年正月二十日(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

回家后,查看了南京大学莫励锋教授写的《评说白居易》一书,发现白居易的家世是很复杂的。白居易写过两篇自述家世的“家状”,题目是《太原白氏家状二道》,也就是为他的祖父白湟和父亲白季庚撰写的两篇生平介绍。在为祖父白湟所写的《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中,白居易精心编造了一份白氏世系表,说白氏的远祖是战国时楚国的太子建,太子建的儿子胜号称白公,乃取“白”为姓氏。白公胜被杀后,其子逃亡到秦国,世代为名将,其中包括白乙丙,其裔孙是更有名的大将白起,就是那位在长平把“纸上谈兵”的赵括指挥的四十万赵军打得全军覆灭的一代名将。那么,白居易自称籍贯太原,而太原并不在秦国境内,又怎能与秦国大将白起联系起来呢?自居易说,白起功大而被赐死,是衔冤抱屈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追思这位名将的盖世战功,就把白起之子白仲封于太原,这样就与太原的白氏祖籍挂上钩了。晚唐诗人李商隐非常敬仰自居易,但是当李商隐应白居易的过继儿子白景受之托,为白居易撰写墓志铭时,却毫不客气地指出:“公之世先,用谈说闻。”什么叫“用谈说闻”?意思就是白居易的世系并无实据,只是道听途说而已。那么,白居易真正的家世又如何呢?其实,白居易的先祖不但不是楚国的太子,也不是秦国的大将,而是西域的胡人。白居易的堂弟、官至唐朝宰相的白敏中就曾自称是“十姓胡中第六胡”。龟兹族人原来居住在白山(今新疆库车附近),后来臣服于汉朝,汉朝就赐他们“白”姓。姚薇元的《北朝胡姓考》、陈寅恪的《元白诗笺证稿》,以及西北师范大学蹇长春教授写的《白居易评传》都说到这件事情。白居易家世中另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是他的父母。白居易的父亲叫白季庚,母亲姓陈。母亲结婚三年后生下白居易,当时她才18岁,而白季庚已经44岁。这桩婚姻引得后人议论纷纷的是,白陈氏的亲生母亲是白季庚的亲妹妹,也就是说,白居易的父亲和母亲是嫡亲舅舅和外甥女的关系。以至于白居易在为外祖母撰写墓志铭时不得不煞费苦心地含糊其辞。白居易父母的离奇婚事,使得后代的历史学家大伤脑筋。他们既要弄清楚真实情况,又要对它做出合理的解释。因为近亲结婚又乱了辈分,在当时是完全不合礼法的。有人认为白氏本是胡人,所以不遵守中原的礼制。也有人认为其中另有隐情。当然现在来说,这对白居易伟大诗人的形象并没有什么损害。只是我们到了白居易的出生地,才会产生出了解这位诗人家世的想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