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巩义河洛汇流

(2010-12-31 14:12:41)
标签:

杂谈

                     游览河洛汇流景观

巩义河洛汇流
 
 从司马懿故里出来我们就直接上了温县到巩义的黄河大桥,过了黄河便去游览“河洛汇流”景点。

  “河洛汇流”是中原地区著名的自然景观。历代学者把河洛汇流处称为“纳洛”。《中国历史大辞典》释“纳洛”又名“什谷”,指洛水入黄处,地点在今巩义河洛汇流
巩义县东北。以“纳洛”为核心的河洛地区,向来被认为是华夏文明的发祥之地。《竹书纪年》、《尚书》等典籍中记载的“
河出图,洛出书”以及伏羲画八卦等人文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河洛汇流”也是古代儒家关于《周易》和《洪范》两书的来源和传说。《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传说伏羲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书”画成八卦,就是后来的《周易》。也有人说,大禹治水时,上帝赐予他《洪范九畴》。这一传说到了宋代又有变化。南宋朱熹《周易本义》首列“河图”“洛书”,“以九为河图,十为洛书。”《礼纬含文嘉》载:“伏羲德合上下,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河图洛书,伏羲则而象之,乃做八卦。”近代又有人说:“洛水流入黄河,清浊异流,嗷焉殊列,两水暴涨在洛纳相撞击,形成巨大漩涡,清浊回漩,黑白分明。此为太极图原始构想。”我宁肯相信近代人的解释。

  我们到河洛汇流景点看时,其实那里还处于一种自然的状态。现场既无人售票,巩义河洛汇流

也无人管理。倒是有二个推着小车在路边卖食品饮料的妇女,见有小车停下来,便过来收5元钱作看车费。我们爽快地给了钱,落得安全些。我们的车辆只能停在进口处。还有约200米堤坝则要步行进去。我们走在堤坝上,两边是行道树,右侧是巩义河洛汇流
洛水,左侧是黄河,洛水河里有一只小船在河中放网捕鱼,浩渺河水,单人独舟,显得分外孤寂。

巩义河洛汇流
  走到堤坝尽头就是“河洛汇流”处。那天的洛水与黄河水都很平静,没有看到“清浊洄流”的景象。但是,在洛水与黄河交汇处浅平的沙滩,倒是隐约能看出被巩义河洛汇流
洪水冲成漩涡的样子。我们看到堤坝朝黄河一侧,用黄石建了不少水利工程。看介绍,这叫“
神堤控导工程”。因这段黄河属于外向突起的弯道,黄河上游孤洪水下巩义河洛汇流
泄时,往往会将河堤冲毁。水利部门便在岸边用石料修筑成顺水锯齿状的水利工程。修了这样的工程,洪水下泄时,就会自动将洪水洄转到黄河中间,不会冲毁堤防。看了这项工程,使我们更加相信,河洛汇流其实是一处自然景观。古人把它传巩义河洛汇流
说为神奇的“河图”、“洛书”,并赋予其神秘色彩,实在是古时候科学不发达所造成的。不过我倒认为,古时候“河图”、“洛书”的神秘传说,就是旅游景点的引人入胜之处。可惜当地旅游部门没有很好加以利用,让这样一处有着深厚历史文巩义河洛汇流
化底蕴的景点处于自然状态。我一边游一边想,要是能在“河洛汇流”的堤坝上立块岩石,请书法家写几个字,给游客照照相,该有多好呢!如果再写点文字说明,刻点古人题字、题诗,增加景点的人文内涵,既增加了传统教育,又能吸引各地游客,这种名利双收的事有关领导为何不想、不做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巩县杜甫故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