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林县红旗渠

标签:
杂谈 |
红旗渠纪念馆就建在分水的渠首上。进入景点,只见一股湍急的水流从渠道中分两路滔滔而来。闸门外分为一干渠、二干渠两条支渠。水流到了闸门前,就分为两
股,分别进入支渠。闸门可以调节大小,控制水量。红旗渠纪念馆就建在闸门上。
我们刚到景点,又来了两辆大巴车。可见来红旗渠参观的游客是很多的。
纪六十年代末,林县人民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以改造山河的英雄气概,毅然奔赴太行山,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苦干了10年,削平了1250座
山头,凿通211个燧洞,架设152座渡槽,挖砌土石方1516万立方米,硬是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成了一条宽8米,深4.3米,引水25个流量(立方米/秒)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从此,漳河水就乖乖地盘山绕岭,穿过大水沟渠灌溉网络,滋润着林县54万亩农田。
县之力,全面发动,务必成功。《林县报》印发了县委的动员令,全县上下齐动
员,万众一心为了凿通红旗渠。展览馆中展出的当年施工现场的照片,确实也是非常震撼人心。
步行上山。我目测了一下高度,落差足有200多米。我们便停好车,慢慢向上爬。到了接近“青年洞”的地方,才知道旁边另有一条公路可以把车开上山去。饭店老板是想我们在他那里上山,下来时可以到他那里吃饭。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从太行山的山腰穿过,洞长616米,高5米,宽6.2米,设计23个流量,共挖石方19400立方米,投工13万个。这样一个燧洞如果是现在用盾构机挖,是轻而易举的事。而当时全部是用人工开挖,顶多是用炸药爆破,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该工程动工于1960年2月,当年10月由于经济困难被迫停工。为了早日将漳河水引入林县,修渠干群提出了“
泽民主席题写了“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刻于洞口岩石上。现在的“青年洞”已成为红旗渠的经典旅游景区,燧洞内不仅可以通水,还安装了霓虹灯,游客可以乘坐快艇进洞游览,亲眼看一看当年的锤痕凿印。我们跟着人流走在石块砌筑的一米多宽的渠堤上参观红旗渠。一边是随着山体曲折而过的漳河水,仰
头向上是壁立千仞的峭壁山体,看了有点头晕目眩;另一边向下是悬崖峭壁,山脚
是逶迤远去的漳河。远眺则是万顷良田,稠密的村舍,一片富庶祥和的景象。
设计者和建设者都没有意料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