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涂李白墓

(2010-04-27 13:52:47)
标签:

杂谈

                         拜谒李白墓

   从采石矶公园出来,我们便驱车到当涂县寻找李白墓。李白墓在当涂县太白镇的“青山之阳”,占地50多亩,面积不算大,做得倒还精致。园门朝西,是一座高大的青石牌坊,大概是想让这位西蜀游子西望故乡吧!牌坊上高悬“诗仙圣境”匾额。进入园内百米,迎面照壁上是一幅大型石雕,画面为李白《望天门山》诗。照壁后面一条折角形河道,南端河面较宽,视野开阔;北端一座石拱桥掩映在翠竹绿树之间,颇有诗意。河的南岸有一排廊屋,是当代书法家创作的“李白诗文碑林”;河的北岸是李白墓园。临河是一尊高大的李白水泥塑像,作当涂李白墓
“举杯邀明月”状,浪漫中透出几分悲沧。从塑像到坟墓呈南北轴线,李白墓围在一个不大的庭院中,院门上的砖雕匾额为“
造极”二字,极誉李白诗文和人品之高当涂李白墓
。院内一组江南民居式的建筑为“
太白祠”,门楣上“太白祠”三字为当代草圣林散之所题。堂上悬有两块匾额,上面一块为“诗无敌”,下面一块为“太白高踪当涂李白墓
系当代书法家舒同所题。堂内立一尊李白雕像,神情飘逸自然。后院是李白墓,一圈青石围起的六角形坟堆,小而低矮,些须寒碜。土坟顶上的青草已冒嫩叶,显得当涂李白墓
有些生机。不知哪位游客在墓前祭台上放了一瓶酒,是让他畅饮赋诗呢,还是给他浇愁?我们无法知晓。站在这位举世无双的诗仙的墓前,只得怀着无比感慨的心情当涂李白墓
与云彬兄一起深深的三鞠躬。

  过去只是喜爱李白的诗词,对李白的身世了解不多。这次登了“太白楼”,到了李白墓园,又看了一些资料,才知道李白一生非常坎坷。由于李白生前时运不济,死时穷困潦倒,致使李白出生何地,以及如何去世,至今都无定论。关于李白的出生地,现在有几种说法:西域碎叶(现吉尔吉斯坦境内)、新疆焉耆碎叶、四川彰明等地。其家世也不详。据李白自言,为凉武昭王九世孙。其先祖曾窜居西域,至李白父亲时才“逃归于蜀”,李白5岁时随家迁居四川绵州彰明(今绵阳市江油县青莲村)。父亲名字不详,据今人研究可能是个商人。这样的家庭条件为李白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环境。李白自言,“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其自负之心可鉴。在蜀中时曾隐居戴天山(即匡山)读书数年。常与道士交往,与纵横家也有联系。曾向著有《长短经》的赵蕤求学,遂形成其“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政治主张和“以侠自任”的性格。25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30岁成文章,历抵卿相。42岁时方受知于朝,在大明宫中论当今世务,起草答番书,获玄宗帝嘉许,使供奉翰林。越二年,为同列者谤,赐金还山。56岁入永王幕府。次年,永王事败,李白亦获罪流放夜郎(今贵州),行至白帝城,遇赦而归,遂流寓于洞庭、江夏(今武昌)一片,往来于宣城、溧阳(属常州)之间。62岁贫病交加,投靠当涂县令李阳冰,时在宝应元年(762年)。是年十一月卒于当涂。中国文坛上的一颗巨星殒落。

  李白在当涂是怎么死的,现在仍无人说得清楚。据西北大学安旗教授所著《李白传》说,李白61岁那年,“安史之乱”尚未完全平息。他听说李光弼出镇临淮,准备收复宋州。宋州是李白多年客居之地。消息传来,他热血沸腾。便立即打点行装北上徐州投奔李光弼,效劳军营。然而,行至扬州地界,便病倒了,只得懊丧地回到金陵。以后这贫病之躯依靠谁呢?想来想去,只有投靠当涂县令李阳冰。李白向来自称陇西李氏,而李阳冰却是赵郡李氏,但李白实在无路可走。便胡乱将比他小十来岁的李阳冰认作族叔。到了当涂,在李阳冰的热情相助下,总算养息了一个冬天。乱世的县令也不好当,在上无法交差,下不忍欺压百姓的矛盾挟持下,李阳冰已有“挂冠”的念头。第二年春天,李白便到宣城一带寻访故人。走遍了泾县、南陵、秋浦等地,兵乱刚过,满目疮痍,故人已逝,无处落脚,只得返回当涂。之后,便一病不起。经李阳冰请当地名医多次诊治,略有好转。李白自知在世之日不多,便在病床上恳托李阳冰代为整理诗稿,汇编成集。至此,安旗教授综合了历代文人墨客的雅想,说李白在当年十一月中旬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乘兴走到江边,叫了船工,带上酒坛,划船到江中饮酒赏月,作《临路歌》一首:“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世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边饮边咏,醉眼蒙茏中见江面一轮明月飘荡过来,伸手去捉,翻身落水而亡。李阳冰知道后痛惜不已,命人拿来李白所写《笑歌行》、《悲歌行》看了又看,觉得李白之死不是偶然。两首歌时而笑,时而哭,忿语叨叨,反话连篇。只有在至悲至痛,且无可解脱的心情下才可写出这种诗来。再读李白的《临路歌》,显然是绝命词了……究竟是醉后捞月落水而死?还是贫病交加绝望而死?李阳冰一时百思不得其解。在起草讣告时,李阳冰和李白儿子伯禽考虑到,按照古礼,溺死不祥,不能吊唁,而且有碍伯禽前程。因而为亲者讳,写成“病故”。后来,李阳冰在为李白的《草堂集》作序时,沉呤良久,有如下措辞:“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心非所好。公遐不弃我,乘扁舟而相顾。临当挂冠,公又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予为序。论关睢之义,始愧卜高;明春秋之辞,终惭杜预。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当时著述,十丧其九,今所有者,皆得之他人焉。时宝应元年十一月乙酉也。”后来,伯禽请李华为李白撰写墓志铭时,关于李白之死,也只含糊其辞地称:“年六十有二,不偶,赋《临路歌》而卒。”两位至亲好友的记载,一是虽言李白之病,未言终死于病;一是虽言李白之死,未言因病而死。故后世人猜测,其中必有隐情。

  关于李白的墓葬,历史上也一直有争议。比较普遍的一种说法是:李白晚年住在当涂龙山脚下(现龙山水泥厂址),去世后草草葬于龙山东麓。李白生前十分仰慕东晋诗人谢眺,谢眺葬于青山。故李白有“死后归葬青山,与谢眺为邻”的愿望。李白去世时贫病交加,因种种原因,未能归葬青山。过了55年(817年)唐宣城观察使范传正帮他实现了这个遗愿。范传正与李白同为唐人,其父曾陪李白浔阳夜宴唱和,少年时读过李白不少诗文,对李白怀有仰慕之情。元和年间,范传正到宣城任观察使,得知李白葬非所愿,及找到李白墓时,见坟茔洇没,荒草遍地,顿生伤感之情。便交待当涂县令诸葛纵设法寻找李白流落乡间的两个孙女,“一为陈云之室,一为刘劝之妻,皆编户氓也。”二女说,“先祖去世后,父伯禽虽为士族,然无官职,及病而故,遗我兄妹三人。兄出游不归,我二女无依无靠,嫁于农夫,被编户氓,不得桑田,生活贫苦。”范传正为之动情,对二女说,“拟以官家安葬之礼,重置李公宅兆。”并告诉诸葛县令分给二女桑田,免除一切徭役,以礼相待。择日带上术士到青山之阳为李白选了一块“北依谢家青山,枕垅地,对丹泽,倚青龙,南抵驿道三百步,近邻谢公宅,远通天道。”风水宝地。翌年,正月二十三日迎神入宅。为此,范传正写了2000多字的《新墓志》,其中有“骐骥筋力成,意在万里外,历块一蹶,毙于空谷。唯余骏骨,价重千金……。”“晚岁,渡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有终焉志。盘桓利居,竟卒于此。其生也圣朝之高士,其往也当涂之族人。”“今士大夫之葬,必志于墓,有勋庸道德之家,兼树碑于道。余才术贫虚,不能两致,今作新墓铭,辄刊二石,一置于泉扃,一表于道路,亦岘首、汉川之义也,庶芳声之不泯焉……”我们看时,从龙山东麓到青山之阳不过3公里。

  关于李白的墓地,自唐以来还有另一种说法。中唐诗人白居易《李白墓》诗云:“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似乎李白的墓在采石矶。有关专家按年份推算,白居易来采石矶比范传正迁李白墓只晚一年。按理他应该知道李白墓已迁至青山,为何还要说“采石江边李白坟”呢?中唐诗人贾岛有《牛渚》诗一首云“巨川汇牛渚,下有渊灵宅;绝壁俯层岩,回波自撞激;不见燃犀人,空忆骑鲸客;泊舟陟危亭,蛾眉望中碧。”诗中“骑鲸客”当指李白,是说李白堕江以后,骑鲸归天了。宋代诗人梅尧臣在《采石月下赠功甫》诗中更写道:“采石月下闻谪仙,夜披锦袍坐钓船;醉中爱月江底悬,以手弄月身翻然;不应暴落饥蛟涎,便当骑鲸上青天。”更把李白之死想象得具体而神化了。李白死后倒底是葬在龙山(青山),还是采石矶?据查清代以来的地方志,都把采石矶的李白墓称作“衣冠冢”,青山才是李白仙骨埋葬处。我认为,白居易、贾岛、梅尧臣等怀念李白的诗作与此并不矛盾。采石矶是军事要塞,也是文人墨客览景胜地。采石矶离青山不过十几公里地,诗人以采石矶作为地名将青山包括在内,并非缪误。更有当地好心之人,看了古人诗句,为迎合游人寻找李白墓的愿望,在采石矶附近置一李白衣冠冢也合常理。据介绍,李白衣冠冢原在采石镇第一小学操场中间,1972年,被迁至翠螺山半山腰。这与现在多个地方称发现“梁祝故里”、“曹操墓葬”、“阖闾城遗址”是同一个道理。发展旅游经济使然也!不过,当涂当涂李白墓
青山李白墓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是有力的证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