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豆沙关五尺道
1月16日下午2点离开会泽古城便直奔昭通市。昭通位于云南的东北部,与四川宜宾、贵州毕节相邻。昭通的地名源于清代“改土归流”。雍正四年(1726)清朝在西南地区“改土归流”的重点在云南,云南的重点是乌蒙。雍正六年(1728年)乌蒙米贴士目禄永寿杀死进入该地区的500名清兵。云贵总督鄂尔泰大军进剿,杀死当地3万余人,建永善县。以后,又以三路大军进剿乌蒙、东川、镇雄。雍正九年(1731年)鄂尔泰完成“改土归流”后,认为乌蒙乃“不昭不通之甚者也”,奏请雍正“举前之乌暗者,易而昭明;前之蒙蔽者,易而宣通”,遂将乌蒙府改为昭通府。
进了昭通市区,我们选了一家位于市政府对面的“银丰宾馆”住宿。 1月17日早
晨8:10时,我们就从宾馆出发向四川宜宾方向前进。诏通到宜宾242公里,中间计划游览一个“豆沙关”景点。从诏通到大关县城一段仍然是双向单车道,而且路面破损严重。一路上大都是下坡路(从高海拔的云南山区向较低的四川宜宾走),大卡车煞车盘淋水弄得一路上都是湿漉漉的。行车带起的泥浆,洒得刚洗过的车快成了一辆泥车了。过了大关收费站,就是高速公路了。这是一条差不多都架在山谷里的高速公路,行驶在平整的路面上,看着两边捷驰而过的悬崖峭壁,有点象在室内开模拟汽车的感觉。
到“豆沙关”镇还不到上午10点。我们停好车,便参观“豆沙关古镇”。这是一
条按云南古典建筑风格新建的步行街。听当地居民说,上个世纪末,滇东北发生强裂地震,虽然没有多少人员伤亡,但民房倒塌严重。当地政府领导当机立断,趁灾
后重建的机会,动员农民把新房建到规划好的“豆沙古镇”上。国家对灾民的建房补助加上农民自筹,很快就把一条古色古香的“豆沙古镇”步行街建起来了。我们看到,虽然是旅游淡季,镇上有本地居民的消费支撑,加上来豆沙关旅游的游客,
街道上人来人往,颇有人气。据说,到了旅游旺季,这里家家户户都是游客盈门,应接不懈。
步行街西侧是“豆沙关”景点。这是一条川滇之间的“茶马古道”,也称“南丝绸之路”。史载,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开始经营巴蜀以南地区,派蜀郡太守李冰修筑棘道,棘道起自棘道县(今宜宾),溯朱提江而上,直抵今昭通市。秦始皇
统一中国后,为了进一步略通云南,又派大将常安将李冰开凿的棘道向前延伸到建宁(今曲靖),因道路仅宽五尺,故称“五尺道”。“五尺道”开通后,云南与中原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得以加强,成为“锁钥南滇,咽喉西蜀”的主要通道。我们走
到“五尺道”景点时,只见一条宽约五尺的石台阶,一边紧贴山崖,一边下临几百
米深的“朱提江”,是古人在悬崖峭壁上人工开凿出来的一条古道。古道上建有一
座“石门关”,行人必须穿过石门关才能通过。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
势。至今仍保留原始状态的350米古道上,有几百个被马蹄踏出的凹坑。充满岁月沧桑的痕迹。站在古道上,默默的遥想当年这漫长的“之”字形石级上,衣衫褴褛的马夫赶着驼了沉重货物的马匹,一脚高,一脚低的行走在崎岖的古道上,多么的艰难啊!“豆沙关古镇”的设计者在古镇的显著位置,设计了几处马帮雕塑,形态逼真,寓意深刻。它在默默的在告诉旅游者,千万不能忘这些在崎岖的山路一代代走过的瘦弱的马匹啊!
站在五尺道上还能看到对面悬崖峭壁上的棘人悬棺。相传是古代棘人留下的。棘人是川滇交界处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曾在那里创造过灿烂的文明。棘人的葬式采用悬棺。至于他们是如何把棺木运到上百米高的悬崖峭壁上去的,至今还是个迷。

五尺古道上还有一处古迹是“唐使袁滋题记”摩崖石刻,现被列为国家级保护文物。旅游管理部门在石刻外面建了一座亭子。我们去时,亭子被锁起来了,故没有见到原物。后来查了资料,才知道袁滋题记石刻记述了唐代云南的一段历史。南诏国(国都在今大理)是唐皇朝一手扶持起来的。后来其势力不断扩张,甚至向东到了滇池地区,直接威胁到唐朝在云南的控制权。唐朝驻守云南的姚州都督张虔陀对南诏“征求无度”。唐天宝九年(750年)南诏王阁罗凤率妻子到姚州拜见张虔陀时,张侮辱了阁罗凤的妻子,并勒索钱财。之后,张虔陀恶人先告状,上奏阁罗凤的扩张行为,诬其有反叛之心。对此,阁罗凤也上表控告张的罪状。唐玄宗派中使贾奇俊到姚州调查,而贾受了张的贿赂,隐满真相。阁罗凤愤然起兵,攻占了姚州及夷州32县,杀了张虔陀。事发后,在唐朝宰相杨国忠的鼓动下,唐玄宗于天宝十年(751年)派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带兵8万征讨南诏。唐军压境之时,阁罗凤曾派人前去谢罪求和,表示愿意赔偿损失,归还攻占之地。刚愎自用的鲜于仲通不但不允,还扣押使者。于是爆发战争。结果唐军大败。天宝十三年(754年)唐朝侍使剑南留侯命李宓统率10万军队再征南诏。在南诏和吐蕃联军的夹击下,唐军全军覆没,李宓“沉江而死”。这两场战争史称“天宝战争”。对这两场战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曾用诗歌谴责过。第二次天宝战争后的第二年,又爆发“安史之乱”。从此,强盛的唐王朝一蹶不振,走向衰途。天宝战争中南昭是胜利者,但阁罗凤是个明智的人。他深知“小能胜大祸之始,亲仁善邻国之宝”。他于天宝战争后十二年(766年)怀着满腔苦衷,立“德化碑”于国门(现大理太和古城)。德化碑由南诏清平官(宰相)郑回撰文,唐流御使杜光庭书。碑文内容为南诏群臣歌颂阁罗凤功绩,叙述了南诏与唐朝的友好,指出天宝战争是唐朝奸臣背着皇上干的,南诏背叛唐朝是不得已,同时表明南诏世代永怀附唐之心。唐贞元九年(793年)南诏王异牟寻派使者请求归唐。也就是在“天宝战争”后42年南诏欲与唐朝重归于好。应南诏请求,唐朝派御史中丞袁滋持节赴滇册封异牟寻为云南王。途经石门关,为纪其行,特刻摩崖题记。原文是:大唐贞元十年九月廿日,云南宣慰使内给事俱文珍,判官刘幽岩,小使吐突承璀,持节册南诏使御史中丞袁滋,副使成都少尹庞颀,判官监察御史崔左时,同奉恩命,赴云南册封异牟寻为南诏。其时,节度使尚书右仆射成都尹兼御史大夫韦泉差巡官监察御史马益,统行营兵马,开道置驿,故刊石纪之。袁滋题。 这是南诏归唐的历史纪念,也是“五尺道”作为中原入滇古驿道的具体物证。站在“五尺道”上,恰有跨越时空,跟随古人穿越蜀天滇地的意境。
站在豆沙关的高处,一眼可以看到朱提江、“五尺道”、内昆铁路(内江到昆明)、昆水公路(昆明到水富)、水麻高速(水富到麻柳湾)从古到今五条交通线
路汇集一地的奇景。可见豆沙关地形之特殊,令人感慨万端。
游览过豆沙关古镇,我们便在步行街上一家小餐馆里用餐。店堂很清洁,价格也合理。吃过中饭,我们上车向四川宜宾前进。半个多小时就到了金沙江大桥,过桥就是宜宾市。我们下了高速公路,在金沙江大桥旁边拍了几张照片,因雾大,不很清楚。在云南一个多月,每天都是蓝天白云,而一到金沙江边,就是大雾弥漫,四周灰蒙蒙的一片,实在是地势地形的缘故啊!看看时间还只有下午一点多钟,宜宾没有安排景点旅游,想想还是直奔自贡。于是返回高速公路开车到自贡还只有下午三点。到了自贡城里,就先找一家洗车店,把车子洗干净,再到市中心去找了一家江西人开的“雄飞锦绣花园酒店”住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