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苏州留园想到常州盛宣怀
江南园林首推苏州园林,苏州园林首推留园。留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同为中国四大名园。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近日有遐,前往苏州一睹名园风采。
留园,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罢官归里,因其当过营缮司郎中,熟悉营造技术。于是在阊门外建造了一座闲赋自娱、斗诗会友的
园林。园中池水清涟,四时花香。筑堂三盈,取名“后乐堂”。明末,园林逐渐衰落,并屡屡易主。至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园为苏州东山人刘恕所得。刘在广西曾先后任过右江兵备道、柳州庆远两府事。刘得到园林后,前后化五年时间修葺和扩建,使之面目一新,并命名为“寒碧庄”。刘恕爱石成癖,聚奇石十二峰于园内。道光三年(1823年)曾一度对外开放,游者无数,轰动一时。时人称之为“刘
园”。咸丰十年(1860年)后,园渐荒芜。同治十二年(1873年)园为常州人盛康购得。盛康与李鸿章是同科进士,曾任庐州、宁国知府,浙江杭嘉湖兵备道、按察使等职。其子盛宣怀更是清庭重臣、洋务运动先锋。盛康购得园林后大加修葺,于光绪二年(1876年)落成。并请同榜进士俞越(当代红学大师俞平伯的祖父)作
“留园记”。记述了该园经太平天国之乱而幸免予难。盛氏仿效袁枚得“隋园”而易名为“随园”的做法,将俗称之“刘园”同音变义为“留园”,意将此园“长留于天地间”。留园建成后,尤以园中“冠云”、“瑞云”、“岫云”三块太湖石最
负盛名。后盛宣怀将三个孙女分别以冠云、瑞云、岫云命名,足见三块奇石为盛宣怀之掌上明珠。1916年,盛宣怀在上海逝世。一年半后盛宣怀的灵柩在上海最繁华的南京路上举行规模空前的出丧仪式,全城空巷,万人争睹。灵柩从外滩上船护送到苏州留园停柩二年多,再择日安葬。
留园的奇花异石,亭台楼阁,清水荷塘,曲径通幽当然非常值得品味,但作为一个常州人更被盛宣怀的传奇故事所吸引。
盛宣怀(盛杏荪)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常州人之一。记得小时候听我父亲说过,沪宁铁路上的火车经过常州,盛杏荪没有上车,火车只能在站上等。当时并不知道盛杏荪是何须人。后来,读了中国近代史,才知道盛宣怀是中国近代史上洋务运动的实力派人物。他先后创办轮船招商局、电报局、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中国通商银行、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汉治萍钢铁公司、中国勘矿总公司、华盛纺织公司、中国铁路总公司、中国红十字会、及其私人创办的上海图书馆等实体。为当时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盛宣怀的才能不仅展现有商业上,对时局的判断也是鞭辟入里,洞若观火。1900年(庚子)津京一带“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大旗十分活跃。慈禧想借用“义和团”刀枪不入的魔法制服洋人,反而造成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慈禧、光绪只得跑到山西避难。其间盛宣怀在上海冒着“抗旨”的风险积极策划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等实力派人物与外国驻沪使节签订“东南互保”协议,确保了东南沿海地区的稳定。后来,慈禧回到北京召见盛宣怀时,总算说了一句良心话:“若非汝等,力保东南,恐无今日”。
然而,又恰恰是盛宣怀实业救国的一片忠心,葬送了清王朝的命运。上个世纪初,正是全国各地大办铁路的高潮时期。从中官、商均看到了办铁路的利益。慈禧太后临终前颁布了一道法令,即宣布“干线铁路收归国有”,引起了各地的强烈反对。也就在这时,盛宣怀被溥仪的父亲摄政王载沣任命为邮传大臣。为报答浩荡皇恩,盛宣怀积极推动铁路国有化。从而激化出四川、两广、湖南、湖北等省的“保路风潮”,终于酿成辛亥革命。此时,盛宣怀成了众矢之的。清室认为盛宣怀处置不当,激变民心。“非诛盛宣怀不足以谢天下”。革命派一方则认为盛宣怀是清室忠实走狗,属于坚决镇压的对象。此时的盛宣怀只得亡命日本。
辛亥革命胜利后,盛宣怀的巨额财产被国民政府作为官僚资产扣押。然而,又是盛宣怀长期积累起来的复杂的社会关系,使他终于躲过了这场劫难。首先是民国初年曾两度出任国民政府总理的“双份”亲家孙宝琦,帮了盛家的大忙。所谓“双份亲家”,一份是盛宣怀的四公子盛恩颐娶了孙宝琦的大女儿孙用慧;另一份是孙家的四公子孙用岱娶了盛宣怀的亲侄女盛范颐。另外一层关系是袁世凯。当年,袁世凯与盛宣怀同为李鸿章手下的得力干将。由于两人性格不合,常常貌合神离。辛亥革命发展到最紧张的阶段,清王室有人提议起用已被冷落了的袁世凯。这时的盛宣怀捐弃旧嫌,极力推荐袁世凯出来挽救危局。所以,后来当上大总统的袁世凯对盛宣怀的大笔家产还是手下留情的。另外,盛家三代发迹以后,不断的兴办义庄、义学,对灾民进行赈灾救助,直到创办中国第一个“红十字”慈善组织,也对缓解社会对他的压力起了一定的作用。
至于盛宣怀去世以后国民政府对盛家明中暗中的关照,则与后来的“国戚”宋家有关了。关于盛、宋两家的渊源,据说起源于宋氏三姐妹的妈妈倪桂珍早年曾在盛家当养娘。封建社会里的养娘地位很特殊,是介于家庭教师和乳娘、佣人之间的一种职业。任务是帮官宦和富商人家管孩子,往往与主人家有着亲密的关系。所以,后来宋霭龄能到盛家当家庭教师,宋子文能出任盛宣怀的四儿子盛恩颐的英文秘书,并对盛宣怀的第七个女儿盛爱颐穷追不舍,都源出于此。盛宣怀的第七个儿子盛升颐在孔祥熙、宋蔼龄的提携下,抗战前曾出任苏浙皖统税局局长,掌管江南一带的财税大权。盛宣怀的孙子盛育度早年在日本读书,抗战爆发后回到上海在日伪银行里工作,后又转到日本领事馆当秘书。他人在敌营但与戴笠有单线联系,曾营救过一些国民党人士。戴笠飞机失事后,他就有嘴说不清了,曾被当作敌伪人员关押审查。虽然当年盛家没有同意将七小姐盛爱颐嫁给宋子文,但在关键时候,七小姐出面向当时的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宋子文打了一个电话,第二天就放人了。解放后,盛家留在大陆的子孙,景况大都不好,有的甚至很凄惨。七小姐盛爱颐晚年疾病缠身,宋庆龄曾叫她办公室的同志专程从北京赶到上海探望,足见宋家人没有忘掉盛家的旧情。
从苏州留园回来后,带着对盛宣怀传奇人生的好奇心,专门到人民公园前的马园巷寻访盛宣怀故居。只见门旁墙上嵌着两块石碑,分别是省、市人民政府立的将
“盛宣怀故居”作为文物保护的碑刻。据说,盛家在常州原有两处大宅。一处在马园巷,是盛康建造的九进大院。一处是盛宣怀在周线巷建造的十一进大院。现仅乘马园巷一处了。原本这幢房屋的大门是在青果巷朝南开的(现市政法大楼位置),

现在的门是边门。走进院去里面是落地长格,雕梁弧椽,青石铺地,仍可看出当年的豪华。但是院内的断垣残壁和另乱搭建,已显出这幢古老建筑的破败与苍凉了。
盛宣怀的灵柩在苏州留园停放了二年多后,是用船载到江阴马镇安葬的。马镇是徐霞客的故乡,带着对故人的崇敬之心,决定前往江阴马镇寻访。到了马镇到处打听,都不知道盛宣怀的墓在哪里,甚至连盛宣怀这个人都无人知晓。无奈之下只得回来重新查找资料。后来了解到盛家的墓地在马镇老扬歧村。第二次到马镇时,只见一条宽阔的徐霞客大道从老扬歧村旁穿过,交通非常方便。据说盛家的墓园原有80多亩地,四周还有围墙。盛家四代人(盛宣怀和他的祖父盛隆、父亲盛康,还有几个侄子)葬在那里。为了辨认盛宣怀的坟墓,便向村上一位七十多岁姓薛的老伯了解情况,薛老伯热情的给我指点了盛宣怀的坟墓。墓园中间有一条水泥大道,把
盛宣怀的墓隔在路的东侧,周围是一片香樟林,樟树很小,有点像村民培育的香樟苗圃。薛老伯还陪我去村的西头看了盛家的祠堂。那是一所五间二进的平房。但见四周墙壁,大部分屋顶已经倒塌,里面荒草过膝,瓦砾成堆。薛老伯说,以前这里是粮食加工厂,这几年粮食加工少了,便荒废了。墓地上没有见到墓碑,只见几个
小坟堆。薛老伯说盛宣怀的墓在1958年曾遭人盗掘过。老人家一辈子为国家操劳了这么多,在地下还没有让他得到安宁!
我们站在阴霾的天气里,看着坟堆上枯萎的荒草在寒风中瑟瑟作响,不禁使人感到几分孤独和凄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