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孤山和小孤山

标签:
游记江西历史山水名胜 |
山。又因其与长江中的小孤山只相距四十多公里,古代水上交通比较方便,文人雅士常常泛舟于两岛之间,与小孤山相比,又称其为大孤山。我们之所以选择机帆船,主要是它开得慢一点,船体与古人所乘帆船相仿,不仅可以欣赏湖光山色,还可体验古人泛舟鄱阳湖的感觉。我们的船大约
开了一刻钟,前方水面隐约出现了一个黑点,随着船的前进,黑点越来越大,慢慢地能看出是一座湖中小岛了。因它高高的孤立在湖面上,我们虽然早就能看到它,其实还有不少路程。鄱阳湖的水由南向北往长江流,我们去的时候是逆水行舟,尽管撑舵的老渔翁开足了马力,还是觉得船与鞋山久久相持,不肯靠近。体会到了诗人当年“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仰。”的情景。
上高悬“鞋山”两字匾额。我们登上码头,进了牌坊,是一条“之”字形陡峭的石径小道。虽然鞋山的高度只有海拨90多米,因其是从湖面垂直上升的,山道之险不亚于黄山。山上植被茂盛,绿荫如盖,人行山道上,时有阵阵湖风吹来,倒也还算凉快。先过“一天门”,再到“澄湖轩”。行到半山,只见临湖一块平地上建有一座“大姑庙”。我们在庙前树荫下稍作休息,再向上攀登就是“望庐亭”,晴天站在亭中能望得见庐山。山顶最高处是“禹王台”,相传大禹治水曾登上鞋山,察看鄱阳湖水情,故后
人刻石纪念。在比禹王台低十多米的地方建有一座七级砖塔,名“鞋山宝塔”,是鞋山的标志性建筑。据说,鞋山曾是太平天国水师的点将台。太平天国的军队曾据此与曾国藩水师在鄱阳湖相持十年。鞋山的位置靠近鄱阳湖的西岸
,站在山顶向南、向北、向东看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湖面,向西则可以清晰的看到西岸的农田村舍,中间是一片开阔的湖面,确是水师屯兵的天然良港。现在,因鞋山上植被茂密,游客不多,吸引成群的苍鹭、白鹭前来栖息筑巢,游客上山时,不时的会惊起鹭鸟,发出几声清脆的呜叫,使形影孤单的大孤山,不再孤寂。
孤山。随着渡船的靠近,小孤山的形象越来越清晰。那山头的茂林修竹,就如“小姑”头上高高的发髻,粉墙黛瓦的殿宇,犹如小姑清纯秀丽的面孔。与小孤山隔江相望的澎浪矶伟岸挺拔于长江南岸。不禁使人想起了苏轼的诗句“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东坡先生真是风趣而浪漫。在他的诗里,小孤山成了“小姑”,澎
浪矶成了姓彭的青年。可惜这对情人永远无法相聚,唯有依托那万古不息的江流来寄托无限的情思。
上寺庙以建在半山腰的“启秀寺”为中心,正殿分前中后三层,环山盘绕,层次分明。相传此寺建于唐代,又重建于宋代,近年来又重修和增建。寺内原供奉关羽,后改为供奉小姑,改称为“小姑庙”。可见,民风民俗的力量也绝不可小视。山顶上有座“梳妆亭”,传说小姑常在此梳妆,为的是与彭郎相会。
返回彭泽的渡船上,在与船老大聊天中得知,上世纪七十年代前,长江的主航道确实是在江心洲的北侧,后来那里的河床不断淤积,现在已经不能开大型船舶了,江滩变成了大片农田。船老大还颇恼火地说,“我们彭泽这边的地年年坍,他们宿松那边的地年年涨。老天在帮江北人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他说不清楚。我猜想,新中国成立后,曾多次对长江航道进行疏浚,小孤山与澎浪矶之间的江底是岩石,容易爆破,而靠宿松那边的江底是泥沙,淤泥难于清理。疏浚长江航道时把小孤山与澎浪矶之间的岩石炸平了,从而使长江水流大部分从江心洲的南侧流过,江心洲北侧的水流慢了,沉淀的泥沙更多了,这就出现了“南沙坍,北沙涨”的情况。我站在船上猜测,如果二十年后再来看小孤山,很可能小孤山成了真正的江中孤岛了。东坡先生描绘的“小姑嫁彭郎”的美丽故事,将永远无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