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庐山脚下的白鹿洞书院

(2009-08-11 18:14:58)
标签:

游记

江西

历史

文化

古代书院

                    深山里的高等学府——白鹿洞书院

   7月24日上午,庐山上下起了大雨。山上下雨时雾气很重,看不清什么风景,我们只得驱车下山,向白鹿洞书院开去。白鹿洞书院在庐山五老峰南麓。下了庐山,庐山脚下的白鹿洞书院沿昌九公路南行不到10公里,右侧有一条很窄的公路折向山里,开进去大约2公里,就是白鹿洞书院停车场。这是一处四面环丘的河谷小盆地,附近没有村落,书院周围翠竹掩映,古树擎天,显得十分幽静。书院前一条溪流横贯东西,下过雨之后,溪水淙淙,如弹琴鼓瑟,很有诗意。

   白鹿洞书院座北朝南,成东西向一体排列三组建筑。我们自西大门进入。第一幢庐山脚下的白鹿洞书院建筑为紫阳书院(紫阳,朱熹号也)。紫阳书院的主要建筑有丹桂亭、朱子祠、先贤祠。丹桂亭建在院中,亭中立“紫阳手植丹桂”碑。朱子祠,始建于明正统三年庐山脚下的白鹿洞书院(1438年),是专祀朱熹之祠。祠内立朱子自画石刻像,左立张象文《文公朱子专祠碑记》,右立《白鹿洞书院学规》,上悬康熙所书“学达性天“匾额。步入祠内庐山脚下的白鹿洞书院大有“南渡儒林传,先生第一人”之慨。朱子祠西侧是先贤祠。初为李渤祠,后入周敦颐、朱熹成三贤祠。后来又增加程颐、程颢、张横渠、陈了翁、陶渊明、刘西涧父子等历代大儒,则易名为先贤祠。中间一幢建筑是白鹿洞书院的主体部分。其庐山脚下的白鹿洞书院主要建筑有:御书阁、明伦堂、白鹿洞、思贤台等。御书阁,始建于淳熙八年(1181年),原名圣旨楼。现阁为珍藏康熙御赐《十三经疏注》《廿一史》《古文渊鉴》《朱子全书》而建。阁外柱联为“泉清堪洗砚,山秀可藏书”,与书院的整体环境非常贴切。明伦堂,四开间,前有廊道,是书院授课的地方。外廊柱联是庐山脚下的白鹿洞书院“泉峰交映,仁智独得之天;鹿豕与游,物我两忘之地”。白鹿洞,开始有名无洞。明嘉靖九年(1530年)南康知府王溱祭山开洞,洞为花岗岩砌筑,宽4米,深6米。现洞外饲养白鹿一只,吸引游客拍照。思贤台筑于明嘉靖九年,台上四周有石庐山脚下的白鹿洞书院板围栏,栏上镶有历代名人石刻,题刻的内容有“理学渊源”、“思贤台”、“仰止处”、“空中楼阁,静里乾坤”等,走到台前很有睹物思贤的感觉。白鹿书院东侧为“延宾馆”。是一幢二层建筑的小楼,是书院接待宾客之处,楼前立朱熹石雕像。书院前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名“贯道溪”。溪上架一座古桥,叫枕流桥,刻有朱熹写题写的“枕流”二字。贯道溪的崖石上刻有“鹿眠处”、“隐处”、“钓台”、“漱石”、“流杯池”等列代名人题刻。崖刻营造出来的文化氛围,增添了这里“泉声松韵点点文心,白石寒云头头是道”的书院韵味。

   白鹿洞书院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李渤、李涉兄弟俩在庐山买地隐居,筑庐读书,并驯养一只白鹿,世称白鹿先生。至南唐四年(940年)朝庭在李渤隐居处建立学馆,称“庐山国学”,是一所与南唐首都金陵的“国子监”相类似的高等学府。北宋初年,江州(现九江市)乡贤在此创办书院,“白鹿洞书院”之名从此开始。然而,不久即废。直至著名理学家朱熹重整书院后,白鹿洞书院才名扬天下,成为我国宋代四大书院(白鹿洞、应天府、岳麓、嵩阳)之首。

   1928年4月,胡适来到了庐山。他在游边庐山名胜古迹后,独具慧眼地提出了对庐山的断语,“庐山三处史迹代表三大趋势:(一)慧远的东林,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二)白鹿洞,代表中国近世七百年宋学大趋势;(三)牯岭,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一语点明了白鹿洞书院在中国思想史、教育史上的崇高地位。

   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出任南康(现星子县)知军。下车伊始,朱熹就张榜行牒,广究文人学术遗迹往事,亲临白鹿洞书院勘察。两次上书朝庭,直陈修复白鹿洞书院的设想。他在知南康军三年任上,修建院房,筹措院田,聚书延师,设课招生,制定学规,把白鹿洞书院带上了振兴之路。在这条道路上,朱熹对儒学的最大贡献是制订《白鹿洞书院学规》(即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开宗明义地提出了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规定了学习的五个程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而前四项“皆格物之谓也”。而“格物”就是认识事物,朱熹认为要在“物物上穷其至理”。在行的内容中上,《学规》提出了“修身、处事、接物”三个方面。修身在于“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应该“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上应遵循“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已”的原则。《白鹿洞书院学规》的提出,切中时弊,适应政治需要,揭示理学核心,为当朝和后世统治者推崇和赞赏。将之“揭之楣间”,“以示学表”,在各大书院和官办学校广泛推行,成为近世中国七百年教育的最高法则和准绳。

   清中期以后,随着手工业、商业经济的发展,中心城市的作用逐步突显。此时,大师讲学,士子求学,趋于通都大邑。“依山林,即闲旷”而建的古代书院,逐渐失去学术中心的地位。白鹿洞书院的影响日益缩小,逐渐出现衰败现象。而许多人来到白鹿洞书院,往往只是凭吊古迹,游览风景,并非读书讲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湖口石钟山
后一篇:九江浔阳楼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