癞蛤蟆吃到了天鹅肉——评《非诚勿扰》

标签:
癞蛤蟆非诚勿扰天鹅笑笑秦奋日本娱乐章子怡冯小刚葛优 |
分类: 时评 |
《非诚勿扰》实际上是讲了一只癞蛤蟆如何吃了天鹅肉的故事。天鹅一定得选得像大家心目中的天鹅,否则要泄了亿万癞蛤蟆的气,哪有今日的票房呢?
谁是大家心目中的天鹅
总体来讲,国际影星巩俐、章子怡应该属于“天鹅”这个级别,但是我们大陆人是看着她们从“丑小鸭”如何一步一步转变成“天鹅”的。因此,心里也对这两只天鹅并没有什么感觉。特别是章子怡,虽然很被老外热捧,但在媒体口中,也就一“邻家女孩”。也就是说在老外眼里,可能是“天鹅”,在我们眼里怎么看也就是咱家香椿树上的喜鹊而已。所以冯导虽然力挺过子怡小妹妹,但选“天鹅”,显然不会选子怡。
张曼玉肯定属于冯导和葛优心目中的“天鹅”,秦奋所说的四大美女,她列首位啊。高级化妆品广告中的张曼玉肯定是令人向往的白天鹅,但如果把张曼玉前期拍的港产片看过几部,这只“天鹅”也要打点折扣了。
秦奋提到的另一位天鹅级MM林志玲,风情万种,是很多人的梦中情人。可是林妹妹是走猫步的出身,演技乏善可陈,真要是当了女主角变天鹅,在天上飞的时候忽忽悠悠,会很让人担心坠下来。虽然有点让人“怜”,但自己坠下来,被谁吃着了,显然也没什么让别人艳羡的。
不像本片中,天鹅梁笑笑纯属是被癞蛤蟆秦奋用嘴给说下来的。啧啧,真是本事。
看来,天鹅也就非“仇人眼里也是西施”的舒淇莫属了。高傲、洒脱、野性之外,来历不明、有些神秘也是重要的原因。天鹅选对了,这个戏就成了一半。
癞蛤蟆差点没吃着天鹅
葛优扮演癞蛤蟆“秦奋”,既是冯导的历史沿袭,从外表上来看也是众望所归。秦奋不仅巧舌如簧,又是一个深谙进退之道的老江湖,天鹅要不进他的嘴里,那才是怪事。
当然观众只要一入戏,有了这个念头,就一定会被冯导设计一把:笑笑在关键时刻跳了海,而且跳海的缘由埋伏着交代的一丝不苟,跳的身姿又让人回肠荡气。好在结果是受伤获救,让观众松了一大口气。
否则为了那个孱头男朋友,自己香消玉殒不说,还辜负了人见人爱的“癞蛤蟆”,贺岁片变成了心碎片,诚心不想让男女观众们开心过年!
几处精彩的故事,拿捏得恰到好处
秦奋第一面见笑笑,心中一惊,左右打望一番,看会不会认错了人。当确定是约会对象之后,镜头又从头到脚给了笑笑一个慢放,美丽但不娇艳,随意却没诚意,一个镜头就拿捏得恰到好处。
这是该片的一个风格,片中随处可寻。例如一开场推销墓地的那场戏,起承转合,包袱抖得出人意料而又合情合理。最难得的是收尾干脆利落,一句多余的话没有,音乐声起,只在下场戏中随口提到买了墓地。此时稍微拿捏不好,再多交待下去,不是实诚了,就是油滑了。
杭州与徐若瑄的相亲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大陆与台湾差异聊起,到赈灾的民族情义,三转两绕到了爱心和孩子。最后苏州评弹乍起,徐若瑄落寞离去。悲喜之间控制得老辣不俗。难得的是,梁笑笑还在旁边展开另一出戏,“多好的事啊,还白落一孩子。”
绚丽风景与爱情故事融合得不见痕迹
日本北海道旎旖秀丽的风景让一部小制作的贺岁片一跃成了国际大片,这不仅显示了冯小刚的视觉发现与表达能力,而相比视觉大师张艺谋,他又高出一筹的把绚丽风景与爱情故事融合得不见痕迹。
与日本的任何相关话题一旦处理不好,就会掀起轩然大波。冯导没有表现新干线、高楼大厦这些国人早已见多不怪的物质文明,而是通过北海道的风景,让国人看到了自己前所未知的东瀛的另一面。
教堂里的忏悔稍显有些冗长,四姐妹酒廊嬉闹与歌声在结构与情趣上均堪称神来之笔。秦奋夸赞两个日本登山者也会讲笑话,显然是鲁班赞扬门前弄斧人。
整个这一段不经意间展现了发达日本的美丽与淳朴,表达了小康中国的底蕴和大气,没有羡慕与情绪。希望评论日中关系的人士能从中汲取到一些东西。
成也故事,败也故事
利用炒股术语含沙射影、指桑骂槐是当今社会调侃常态,但秦奋与炒股女相见的这出戏里,对话新颖而且依然很出彩。可惜出场人物一旦定位为炒股女,就容易脸谱化,除了对话之外,在戏剧结构上缺乏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少数民族姑娘和失忆症患者这两段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人物一出场就定了性,不仅结构上很难出彩,而且对话里整体不愠不火,已属难能可贵,因为面对弱势群体,幽默言辞如果稍显不厚道,政治上就会陷入不正确。
不知各位是否留意,好莱坞喜剧里老板与雇员较劲,“肥猫”总是又富又蠢;白领与蓝领过招,娘娘腔白领也是被蓝领英雄整得找不着北。
如果这部分本人来写,这三个故事至少砍掉两个,把非主线索与主线索往一起绕一绕。例如某位相亲者与梁笑笑是熟人或亲戚关系,再设计一起不大不小的冲突,这样整部戏会更紧凑而相关。当然,我这基本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建议,说起来轻松,改起来并不容易。
经典之作,见仁见智
我个人总体认为《非诚勿扰》是一部经典之作,特别是台词,可谓匠心独具,字字珠玑,可惜开头与结尾有些过于应景。秦奋向投资者出让“分歧终端机”太过荒谬,真不太了解冯导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
曾经有人说过,好莱坞把假戏演得像真的,国人常把真戏演成像假的,悲剧让人笑,喜剧靠硬挠。我揣摩,开头与结尾如此荒谬应景,冯导会不会有这样一用意:我这也就一出贺岁假戏,但我也会把假戏拍的像真的。如是,他的目的是达到了。
有位仁兄评价《非诚勿扰》歌颂了“小三”伟大的爱情,价值倾向有问题。说实话,见过无聊的人和事,但这么个猪鼻子上插葱——装象的主,倒真不多见。
梁笑笑是第三者殉了情,可是她不也幡然悔悟了吗?最后又将这些往事丢到了大海里。即使按照这位仁兄的逻辑全面来看,这部片子也应定位成一出有教育意义的主旋律!本来这种说法不值在此一提,但是有感于以前的语文教学就培养出这种思维的人,忍不住我要多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