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庭教育》,适合作父母的第一本早教书

(2011-05-03 18:34:20)
标签:

家庭教育

亲子

早教

陈鹤琴

杂谈

分类: 儿童文学评论

    我不太相信有一本包治百病的育儿宝典,用以解决孩子成长中的所有问题,但如果非要推荐一本参考性很强的育儿书籍,我会选择《家庭教育》,它非常适合作父母的第一本早教书。
   现在的父母不是没书可读,而是可读的书太多,随便走进一家书店就会发现,育儿书和励志书总是在最显眼的位置,但同时,我们也知道,要找一本好读且实用的育儿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有的时候,选择的困惑大于匮乏的烦恼。
   目前,占据早教书籍市场主体的仍然是引进版图书,一方面,外版书经历过一定的市场检验,另一方面,它又降低了创作的风险,要知道原创一本育儿书的投入是很大的,无论是从作者的角度还是出版社的角度。
   当我们迷恋了一阵舶来的育儿书籍之后,突然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有的理念固然很好,但在我们的文化语境中实践起来会有一些困难。自我鉴定一下,我还算是一个懂点育儿知识的妈妈,也接受了很多西方的教育理念,但当我的孩子对我直呼其名的时候,我还是稍许有些不自在,这个“不自在”就暴露出:骨子里,我们仍然是中国家长。进一步想,即使是我们自己能接受孩子直呼其名,但他们的老师或者上司会吗?如果某一天,他们去了国外,或者哪怕只是进了外企,直呼其名不过是入乡随俗而已,问题是,现在不是。
从这个意义上讲,能立足本土的优秀原创育儿书一定会成为稀缺资源。
   《家庭教育》就是一本“大家”写出来的“小书”。作者陈鹤琴先生是我们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和同时代的很多学人一样,他们都走出国门,接受过系统的科学教育,陈先生1914年从清华学堂毕业后,留学美国,先后获得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学士和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硕士学位,因此,他的书既能从中国教育的实际出发,又带有先进的科学理念,完全有别于传统的“家训”类教子书。
    单从内容上说,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一是整本书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上,陈先生记录下自己孩子的很多成长经历,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分析,所有观点都有充分有力的证据。这样的做法在《卡尔•维特的教育》中也被采用过,不同的是,老卡尔要做的是培养天才,而陈先生分明是在找寻适用于大多数正常孩子的普遍规律。我始终认为,父母并不缺少信息,更缺少的是信心和耐心,因此,很多焦虑都可以通过在旁人那里印证而得到释放,比如说,当一个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出现某个问题的时候,如果发现别人家的孩子身上也有这个问题,他马上就会轻松很多。在这本《家庭教育》里,我们可以从陈先生记录的大量案例里找到我们熟悉的例子,并且知道应对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另一个特点是,《家庭教育》明确指出家长应该做和不该做的101条原则,并且既包含“养”的内容,如卫生习惯,也包含“育”的内容,“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小孩子为什么怕的,为什么哭的”,“小孩子怎样学习待人接物”,“我们应当怎样责罚小孩子的”……这样的话题,今天也依然是家庭教育中的热点,依然是困扰很多父母的主要问题。
   或许你会觉得这本成书于上个世纪前期的书有些过时,但我想,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完成对“人”的培养,而“育人”的很多原则是可以跨越时空的。
   陶行知先生在为《家庭教育》作序的时候说:“我深信此书能解决父母的许多疑难问题,就说它是中国做父母的必读之书,也不为过”。我倒是觉得,是否必读可以讨论,但如果你没有太多的时间学习大量的育儿理论,又想找一本好读的育儿书,无疑这本书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家庭教育》,适合作父母的第一本早教书

 

本文已发表于2011年4月30日《新京报》,平面媒体请勿转载,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