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作为蒙学教材,《三字经》对儿童的影响不言而喻,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它也潜移默化地向儿童传导了一些教育理念。
开篇的这两句,除了有文化层面的解释外,还可以从儿童教育学的角度来重新解读。
“性善论”和“性恶论”已经并存了上千年,以后也将继续并存下去,这两种观点不过是从不同的侧面来看待人性,这也是人类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很难一下子有一个非此即彼的答案。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到底是遗传在起作用,还是后天的成长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教育等诸多因素起作用?这又是一个教育学探讨的命题。
“龙生九子,各个不同”的俗语体现了人们对这个命题的朴素认识,钱文忠老师举出的则是曹操的四个儿子禀赋各异的例子,道理和这句俗语类似。更精确、更科学的做法则是人们选择了双胞胎研究和亲生与领养的研究,具体而言,双胞胎研究是选择了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亲生与领养不用再解释,研究导出了一些重要结论,比如,一般的认知能力,受遗传影响比较大,而其他类似于非智力的因素则受环境影响比较大,最终的结论似乎又是模棱两可,人的成长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抛开“性善”、“性恶”的纠缠,“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强调的是教育的作用,换句话说,对大多数孩子而言,智力和身体因素在出生的时候相差并不大,但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千差万别,因为他们面临的成长环境不一样。不少文学作品也利用这一点做文章,比如某个大户和下人的孩子抱错了,结果主仆颠倒,发生很多悲欢离合的故事,陪着抹眼泪的同时,大众似乎也是在发泄内心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憋闷。
我经常打的一个比方是,孩子出生后,就好比拿到手的一把牌,我们思考的是怎么去打好这手牌,而不是纠缠于为什么手气这么不好之类的问题。
机会对每一个孩子和他们的家长都是均等的,只不过有人在抱怨或者忽略中错过了对孩子的教育机会,于是“性相近”的孩子渐渐“习相远”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