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畅9个月大的时候,我在小区碰见过一个妈妈,她问我畅畅“认物”的水平如何,我反问:“还不会说话的孩子,怎么判断他认物”?这位妈妈继续说某某人的孩子一岁就能认123,我问怎么认,她则说,那孩子知道在手机上按“123”的键,我笑笑没有作答。等她走后,另外几个家长直接说,这不过就是条件反射,我忍不住说了一句:“阿凡提教驴认字也是这种方法”。
话刻薄了一些,但很到位。
这位妈妈很心急,恨不得自己三个月的孩子马上能开口说话,抬手写字,类似她这样的家长绝不在少数,把5个月大小的孩子送去早教班的家长多的是,孩子连爬都不会,楞拽着孩子学走路的人也有,一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无数家长惴惴不安地去打听各种早教班。
这不能不说是,家长的焦虑延续到了孩子身上,长此以往,孩子势必承受巨大的压力。
近日读《卡尔·威特的教育》,受到一些启发,小卡尔其实是一个智商低于平均水平的孩子,但被老卡尔夫妇最后教育成了一个精通多门外语,在数学等方面极有天赋的神童,关于卡尔·威特的教育理念,我以后会专门谈到,现在我要说的是,老卡尔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按照儿子的实际水平,循序渐进地制定了教育计划,并且让教育系统化,而这两点恰恰是我们很多性急的家长没能做到的。
http://photo1.bababian.com/upload14/20081204/70889B06881A41E6DE0058130BDE81E6_500.jpg
(书中的教育方法值得商榷,但教育理念有很大参考价值)
孩子的教育是艺术而不是技术,从出生开始孩子的情况就已经不同了——也许这种不同还应该追溯到出生之前,父母的情况都千差万别,怎么能指望妇产医院出生的孩子都实现标准化生产呢?孩子出生后,就好比我们抓到了一手牌,没有重新洗牌的可能了,要做的只有打好这一手牌。
任何对别人奏效的方法未必适合自己的孩子,所以那种号称能在多长时间内提前让孩子掌握某种技能的早教班,纯属商业宣传。对于父母来说,让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不断对比是毫无意义的,任何时候拿别人做自己的标尺都不是一个明智之举,从孩子的成长来说,在一个时间段内,孩子某方面的能力突出,或者某方面的能力相对比较薄弱都是正常的。林怡等人编了一本“0——3岁宝宝生长发育检测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她设立了一定的警示,即迟于某个月,孩子的体能和智能生长还没达到某个水平,家长就值得注意了,这种设底线的方法还是比较有效,肯定比家长随便挑选一个孩子来对照要强。
http://photo1.bababian.com/upload14/20081204/D778BDE710A91DCBB605511DF0DC2CFB_500.jpg
(分阶段详细描述了孩子的成长,比较简单易读)
循序渐进也是非常重要,教育是一个持续、系统的过程,这需要家长在辨明孩子实际情况之后设定,从这个意义上说,市面上的各类“育儿经”都只能做参考,这就好比照着菜谱做菜,首先,菜谱只是一个不出错的保证;其次,菜谱需要根据自己的口味适当修正;再次,到了一定程度,自己创新菜谱完全可能,没有照着书本养出来的孩子,因为孩子的情况太复杂了,肯定不像在游戏里,只要对一个人物进行性别、职业和年龄进行基本设定就能玩得转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长的工作量很大,需要及时调整教育方法,所以不得不说,养育孩子是一个脑力密集型的职业。
加载中,请稍候......